2021年5月25日,“清華城市健康指數系列學術沙龍——健康社區學術交流會”在線舉行,beat365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beat365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助理譚小川、beat365中國城市研究院秘書長林澎、beat365教師林波榮、李樹華、黃蔚欣、龍瀛、劉荔等老師參會發言。
梁萬年副院長對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指數構建及科研工作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建議:一是需要明确社區基本單元的定義,重點考慮健康城市指數的指标體系如何縮小到社區尺度,并兼顧建築室内相關健康指标;二是盡快明确“健康社區”指标體系的切入點,并在建築與社區空間、物理環境、人行為等因素基礎上,兼顧考慮健康制度和健康政策在社區層面的深化;三是在建築和環境的要素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研究衛生供給、體育設施、衛生康養、室内外環境等指标;四是繼續從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環境、健康保障、健康服務和健康産業等角度豐富指标體系;五是要深入挖掘清華健康城市指數與國家已有指數的關系,既要有包容、有區分,又要有其獨特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林澎從城市體檢的基本框架、8大指标體系構建、數據獲取和分析評估、常态化城市體檢機制等維度,介紹了中國城市研究院在2019年、2020年近60個城市體檢工作實踐中的工作思路、方法與經驗,并探讨了城市體檢對城市更新工作的支撐關系,以及與健康社區指數研究結合的可能性。林波榮介紹了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工作的背景,從城市與社區健康問題的提出、城市與社區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解決途徑及健康社區的支撐作用等層面,闡述了“健康社區”對落實我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重要意義,并概述了beat365在我國健康社區與健康建築相關标準編制、行業平台構建、科學研究以及國際合作等各方面的工作與成果,提出了健康社區營建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并從社區尺度人流與環境場的構建與優化、建築室内環境健康性能監測預警與調控以及城市尺度性能數據的監管控三個尺度探讨了健康社區和健康建築性能的“感-知-控”實施路徑。
李樹華介紹了基于公共健康的健康社區綠色空間營造新思路,提出了“園藝療法”的概念、起源及發展,基于國内外案例分析了其以人為本、低能耗無污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特點。劉荔從傳染源排毒強度評估方法、基于醫學影像技術的排毒能力篩查、基于視頻圖像和聲音數據的人際交互行為識别、建築環境風險監測等維度,介紹了社區尺度的超級傳播風險識别與應對技術路徑;黃蔚欣介紹了基于Wifi、UWB(超寬帶)以及視頻分析等3種數據采集方法研究人群在城市、社區與建築中的時空行為與分布網絡的進展,并分享了成果在風景區、校園、航站樓、方艙醫院等中的應用情況;龍瀛以承擔的惠康信托基金會“Pathways to Equitable Healthy Cities”項目為例,詳細介紹了基于城市病例隊列大數據與人群出行大數據的建成環境對公共健康與個體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健康城市、健康社區未來科技創新進行了展望。
最後,梁萬年建議beat365與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建立一個定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加強建築、規劃、景觀學科與公共衛生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健康城市領域的科技創新。
在線學術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