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beat365:
2023秋季學期,景觀學系副教授、文化旅遊研究中心主任邬東璠老師新開設全校通識選修課《旅遊遊憩規劃設計導論》。課程立足文化旅遊背景,旨在從規劃設計角度,帶領學生認知文旅産業和産品特征,及相關的政策、市場、運營等内容,幫助學生塑造文旅融合新趨勢下的旅遊遊憩規劃設計思維。
課程設置緊貼時代背景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文旅部緻力于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以使傳統旅遊業煥發新活力,促進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的政策導向;積極回應近年來人們不斷擴大的旅遊需求和日益增長的文化體驗需要。
課程的教學形式采用了與課程主題相輔相成的沉浸式現場教學模式,突破傳統課堂教學,走出校園,走進文化旅遊場景。課程通過與設計者、運營者、管理者的面對面溝通,以及作為遊客親身體驗旅遊遊憩場所的成功經驗,加深學生們對文化旅遊的理解。課程共分為四大闆塊,分别聚焦城市遊憩、遺産旅遊、山地旅遊和鄉村旅遊四個方面,以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旅遊遊憩思維。課程吸引了來自beat365、美術學院、社科學院等不同院系同學,共同選課學習。
師生于頤和園佛香閣前合影
課程回顧:
在四次課程中,師生先後考察了四處不同類型的旅遊遊憩場所,體會了文旅融合對于旅遊遊憩發展的重要意義。9月23日,同學們聚焦城市遊憩系統,前往東城區龍潭中湖公園。在園長、總經理與聯合創始人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了龍潭中湖公園以獨立企業主導的特色運營理念,體會了機制體制創新與文旅融合設計給城市遊憩發展帶來的機遇,及其所面臨的挑戰。10月21日,師生來到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實地探訪遺産旅遊的經典案例。通過與頤和園管理處科長、主任等開展座談會,并由專業講解員帶領走訪經典遊線,同學們學習到這一世界文化遺産所具備的多重藝術與文化價值,進一步深入理解遺産旅遊以保護為前提、以傳承為目标的特點。
邬東璠老師與同學們共同探訪城市遊憩系統
助教林國玄向同學們講解八達嶺文化
10月28日上午,師生抵達延慶區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考察山地旅遊的兩種模式:研學康養基地和觀光景區。先後探訪了以研學康養為主的西溝片區和傳統觀光活動為主的紅葉嶺片區,現場學習體制機制作用、保護與開發協調、景區規劃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産品價值等要點。當日下午,師生共同前往石峽關谷,調研長城腳下的三個村莊。同學們先後考察了三種類型的鄉村旅遊産品:村支書帶頭、融入休閑度假新模式的裡炮村園藝小鎮與采摘園、借助外部引資建設的石峽村石光長城民宿群,以及突出長城文化品牌規劃設計的幫水峪村民宿。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直觀感受了文旅發展中“人”“财”“物”等資源相互協調的關系,以及文化産品與設計創新在鄉村發展中的可能性,并深刻認識到鄉村旅遊中參與者的能動性和人因因素的驅動力,即“人”的重要性。
課程回顧總結:
經過四次課程實地學習,同學們對旅遊遊憩産業形成了初步認識,也體會到文旅融合思維對未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作為全校通識選修課,這門課程為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提供了一次認識和體會規劃設計的機會,啟發他們在未來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方向持續關注旅遊遊憩産業發展。
撰稿:李睿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