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beat365專業碩士項目制改革正式進入實施。城市更新與治理專業碩士項目應對中國城市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的轉型發展需求,立足可持續發展和中國特色人居環境營造,服務中國城市高品質建設,融建築學、城鄉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三個學科,培養城市更新與治理專業人才。學生在校完成第一年的專業課程和項目課程的學習後,進入項目專業實踐環節,成都站是2023級城市更新與治理專業碩士項目實踐第一站,采用工作營的方式,利用一周時間對成都已經實施的玉林東路更新項目、交子大道更新項目進行全過程回溯,并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階段評價,旨在通過實施項目,幫助學生多視角、全過程理解城市更新。
8月23日上午,成都站項目實踐工作營開營及任務書發布儀式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成都分部啟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科技處處長彭小雷,西部分院副總規劃師肖瑩光;beat365王毅教授,城市更新與治理專業碩士項目負責人王英副教授,專業學位中心王宇佳;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天慶,設計五院規劃所所長白熙出席,西部分院和四川省院的多名青年規劃師和7位來自beat365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共同參加。開營儀式上,中規院西部分院成都分部副主任劉靜波介紹了西部分院在成都的工作與優秀成果,beat365王英副教授介紹了清華城市更新與治理項目的持續推進。
随後,參與項目的同學和西部分院、四川省院的青年規劃師們形成兩個工作小組,将分别針對玉林東路和交子大道項目展開調研實踐。
開營儀式後,西部分院和四川省院的規劃師給工作小組帶來了三個項目背景相關的講座:西部分院副總規劃師王文靜整體介紹了重慶市城市更新評估體系,四川省院的劉天慶主任詳細介紹了玉林東路空間的改造意圖和曆程,白熙所長講解了交子大道改造和鐵像寺水街的更新全貌,工作小組借此充分學習了這三個代表性更新或再生項目的背景與思路。
8月24日,工作小組參觀了成都市規劃展覽館,了解了成都市發展的曆史進程、規劃設計的經典地方案例、當下的發展重點,其中關鍵的就是更新單元的劃分以及更新政策的推進,作為後續評估的知識背景。
8月26日,工作小組到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參觀交流,通過與四川省院高靜董事長、副總建築師曹波等領導的面對面交流,對我國西南地區的規劃設計有了進一步認識,并再次聽到劉天慶和呂銳兩位規劃師對兩個項目地段和設計事務的深入介紹,這一次工作小組從設計單位的角度,對場地的工程實踐有了進一步的概念,并關于場地設計理念和實踐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提問和探讨。
當日下午工作小組和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更新事務中心進行交流,從宏觀層面了解到整個城市尺度的更新管理,政府部門參與的具體流程,深入了解成都市的更新項目庫以及更新政策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展開了關于更新系統運作的問答讨論。
通過一系列的參觀訪問,專碩項目的同學們學習了更新從投資、政策設計最終推導到規劃設計的完整流程,建立更全面的認識,并從中找到自己研究評估的興趣靶向。
8月23日下午,兩個工作小組分開展開實地調研。玉林東路小組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東路的運營公司展開對談,期間充分了解了玉林東路從設計到運維的配合流程,接觸到運營前置的核心理念,以及維護管理一條“接地氣”的商業街涉及到的利害關系。
交子大道小組與仲量聯行、高投資管負責人展開座談,進一步了解了項目運維的信息。高投資管作為國企資管公司,在交子大道更新中承擔策劃與運營的角色,推動交子大道成為交子金融商圈乃至整個成都市的新一個活力源泉。
兩個工作小組在周末時間紮根場地,對居民和商戶展開地毯式調研和深度訪談。
其中,交子大道研究小組的三名同學對交子大道上的各類商業空間和多處公園景觀進行了實地走訪、勘測和活動調研,對開放營業的所有商業空間展開了深入走訪,對其中的從業人員和部分遊客進行了訪談,收集了商業消費活動的收支盈利情況、交子大道的公共活動舉辦類型和頻次、疫情前後的人流量變化等多種信息。
玉林東路調研小組深入走訪玉林東路各家商鋪,并深入街道社區,收集各方面房屋運營信息和使用情況,實現調研走訪全覆蓋,并深入比較玉林東路與玉林西路的業态和人流量差距,橫向對比思考。同時完成與玉林社區共營合夥人胡燕子、玉林東路社區書記楊金惠的深度訪談,從基層視角理解玉林社區何以成為今天的“玉林”。
在社區楊書記的訪談中了解到,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的東路更新機制之外,玉林東路更存在自下而上生發的更新自覺,它通過基層組織領導的斡旋和積極溝通和民間力量推動,并以資金整合、社區合夥人共建、民間活動策劃的形式落回玉林東路社區。
8月24日的行程裡,工作小組對成都東郊記憶工業園區和望平坊商業地段的更新改造進行了深入了解。東郊記憶的廠區入駐了許多具有個性的店面,其中包括中古店、咖啡店和時裝店,從店鋪空間可以看出廠區商家獨到的審美,而其中主理人的入駐浪潮、輕奢品牌的活動策劃等機制共同推動東郊記憶的活力再生。
望平坊則作為政府與社會資本聯合打造街道更新的典型案例,由社會出資和運營方帶領我們深入其中,了解更新一整條街背後牽涉的真實而複雜的關系。因為緣起政府又來自民間,它本身具有的市井氛圍無法拔除,長街煙火,帶給工作小組深刻的參觀體驗。
8月27日下午,兩組同學在中規院會議室會合後進行集體辦公,并分享了各自在實地調研和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收獲反思。随後,形成了統一的成果彙報框架。當晚,中規院與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指導老師與同學們熱切交流,并為成果彙報形式與内容提供了寶貴建議。
8月28日下午,本次成都實踐之行的報告交流會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成都報告廳舉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beat365教授、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邊蘭春,beat365城市更新與治理專業碩士項目負責人、beat365副教授王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長肖禮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副總規劃師肖瑩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所高級城市規劃師楊開,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鄭小明,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郭世偉,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創意總監呂銳,成都市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姚南九位專家參加了最終的成果交流。
經過近一周的座談與調研,兩組同學分别對玉林東路及交子大道更新項目進行了更新後評估。
A組基于對玉林片區多元主體的走訪,就玉林東路及玉林片區的項目背景、多主體關系展開,并挖掘社區煙火和文藝社群兩大特點展開評估。
B組交子大道,基于多維度的客觀評價與針對多元人群的主觀評價展開,并探讨了設計專業在當下參與空間再生産的可能性。
在場嘉賓根據兩組項目展開了熱烈讨論,分享了不同視角的經驗與學術觀點,碰撞出了思想與實踐的火花。專家們肯定了同學們對于城市更新進程全流程、多視角的詳盡了解和梳理,認為兩個工作小組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思考,也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對于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思辨比較到位。對于兩個項目,從研究的視角,應當進一步關注成都地方生活組織的方式,城市更新的投融資運作和資金回報率,規劃設計對更新地段未來有怎樣的塑造能力等關鍵問題……
嘉賓們現場熱烈讨論
譚同學:作為一名本科為建築專業的學生,參加這次名為“評估”的工作坊前,心裡有些小小的發怵,但同時也十分期待。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的專碩項目中,此前些許課程已讓我了解到城市更新不同于所謂建築設計的種種側面,開始關注更新項目中的主體、動因等更“規劃”的視角。而這次實踐更讓我感覺到城市更新中的靈活與局限,以及成功的項目能為空間所賦予的第二次生命力。
徐同學:通過與中規院、川建院的專家學者及仲量聯行、更新中心等機構的深入交流,我對城市更新項目在主體、資金、空間、運維等方面的複雜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交子大道項目作為新城提升的“非典型城市更新”,其核心在于通過空間改造(“觸媒”設計)、策劃前置和長期的品牌運營實現區域商業和生活活力的提升。項目實施後,不僅提升了街道的功能性和美觀性,還極大地增強了市民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蔔同學:這一行有很大的收獲和感悟,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對城市更新項目從立項到落實的全流程有了系統的認識,對政府側、規劃側、設計側、運營側的各方主體和責任關系有了深入的了解。2.在與各方領導和老師們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時代對于城市更新相關政策和項目實施的影響和改變,加深了我對于本專業知識的獨特性視角的理解,對未來的行業生态的思考帶來了啟發。3.走訪不同的單位、認識不同的空間場景、感受不同的成都風貌,專業認知和鮮活的生活綁定在了一起,讓我更加集中于思考自己的能力定位,對于日後擇業和人生方向的選擇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曲同學: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對主理人群體相關的介紹。在錦繡智誠那裡就聽到了這個說法,現在看來在成都是個流行的概念。從東郊記憶了解到了他們如何通過老闆的人脈,開發布會、熟人介紹,找到合适的主理人人選,說服他們來這裡開店,組建起一個由主理人店鋪組成的片區,最後收獲流量、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此外印象很深的是玉林東路社區楊書記對玉林自下而上城市更新的方式與結果表達了極大的自豪,稱玉林的精髓就在這些像珍珠一樣,“啪啪啪,啪啪啪”,散落在巷子中的店鋪裡。
苗同學:從玉林東路到玉林社區,玉林自下而上的活力愈發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深入走訪後我們了解到了社區和文藝社群的故事,又困惑于自上而下商業化的效率與自下而上内容特征之間如何尋找最佳的平衡點。通過此次調研促進了對城市更新項目評估的學習和思考,每個項目都需要關注多主體的主觀評價以及客觀指标,不同項目的主體特征各異,核心問題各異,用7天了解的玉林和更長時間的追蹤或許結論不同。
于同學:實踐收獲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對城市更新的評估跳出了規劃設計的一維視角,而是對投融資、提案策劃、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和運維多個階段的實施主體進行了接觸和訪談,充分了解了階段與主體複雜性對城市更新的真實影響;另一方面是更加了解成都的地方文化,意識到地方蓬勃的生命力、多元的社群環境和内生的創意氛圍能有效推動自下而上的更新,結合消費空間的營造以及靈活的運維手段,最終促進了城市活力的形成。
最後,感謝中規院西部分院和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為工作小組的合作研究與實地考察提供了良好條件,同學們借此加深了對城市更新的理解,并針對更新項目給出了獨特的分析視角,實現了教學與實際工作的雙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