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生态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2008年獲批建設、2012年通過驗收,2018年通過教育部評估。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9人,其中教授/教高21人、國家人才計劃27人次。實驗室緻力于構建國際領先的人居環境科學科研平台和綠色建築創新中心。
新冠疫情發生後,實驗室積極響應中國工程院的各種應急咨詢,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抗疫和複工複産涉及的建築使用、環境安全和健康高效等關鍵問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完成了室内環境安全健康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部署、大型公共建築改建方艙醫院後的空間性能評估及行為反饋研究、複工期間地鐵和車廂環境實測及安全運維措施研究,為一線防疫與複工複産提供了有力支持。相關研究成果正在複工複産期間的封閉空間中推廣,同時實驗室正在積極協助有關單位開展國際醫院援建的設計優化和環境安全健康監測預警的技術支撐工作。
室内環境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在金銀潭醫院内的應用
一、醫院室内環境安全健康監測預警系統研發
林波榮教授和劉荔副教授團隊針對防疫定點醫院病人密度大、因緊急改造導緻的通風系統不完善等問題,研制了醫院室内環境安全與健康實時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利用室内空氣環境參數間接表征新冠診療環境承載力,識别危險區域,優化通風淨化措施,輔助遠程運維,并構建了病毒傳播途徑溯源基礎數據庫。從1月29日起,陸續完成了北京某定點醫院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金銀潭等重症醫院和包括大花山運動中心等方艙醫院的室内環境安全與健康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的部署工作(累計完成194套設備系統),協助設計建造單位完成近10家方艙醫院通風淨化系統的設計優化評估工作,幫助前方醫護人員識别和排除了十餘次高危區域,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健康提供了科技支撐,顯著降低了感染交叉壓力。
二、方艙醫院空間使用性能後評估研究
莊惟敏院士團隊針對大型公共建築改建方艙醫院的建設工期短、空間規劃能否滿足使用需求等問題,開展了方艙醫院空間使用性能後評估研究。莊惟敏院士在建築學專業核心期刊《建築學報》(2020年第3-4期)發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數據戰略》一文,提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需要提供随時可以提取的可用數據庫,包括各類公共建築策劃數據庫的後評估數據庫,并且要從系統關聯性角度,将其發展建設為人居環境的重要數據資源”。方艙醫院使用後評估将納入公共建築策劃與後評估數據庫重要專項研究,并基于此對公共健康導向的基礎設施及建築設計标準建設提出反饋建議。
梁思思副教授在對武漢16個方艙醫院進行空間特征分析基礎上,結合方艙醫院改建技術标準,對典型方艙醫院實際使用和患者需求的評估問題進行設定,并收集了近百份調查問卷及數個深度訪談,對患者需求和心理評價進行群畫像勾勒。評估内容包括改造布局變化、流線比較分析、空間心理感受、使用過程評價、功能空間滿意度等,并提出了大型公共建築改建方艙醫院的相關設計反饋建議。
武漢方艙醫院空間使用與患者需求評估
黃蔚欣副教授在視頻數據基礎上,對方艙醫院内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患者活動強度與空間的開放程度正相關,公共設施對其活動也會産生顯著影響。研究還發現患者更願意在遠離生活服務設施、流動性弱的空間進行社交活動。此外,通過對醫護人員行為軌迹的分析,提出方艙醫院内醫護人員出診距離不宜超過40米的建議。
方艙醫院内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行為模式分析
三、複工期地鐵站台及車廂安全防疫策略研究
李曉鋒副教授和林波榮教授團隊針對複工期間地鐵等交通工具的安全防疫問題開展了環境安全健康監測和複工措施的研究。通過新冠病毒空氣傳播模型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地鐵車廂環境現場實測,提出了地鐵和車廂裡合理的載客量控制,并為北京市地鐵高效安全的複工複産提供了政策措施建議。此外,團隊還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無錫、杭州、南京、重慶等大中型城市的地鐵開展了站台、車廂的通風效果實測,給出了相應的地鐵站台、地鐵車廂安全運維的關鍵措施。
北上廣地鐵晚高峰時段CO2濃度和人流量實測
本文轉載自beat365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