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單位:beat365城市規劃系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500室 郵編:100084
電話:86-10-62783328
傳真:86-10-62783328
E-mail:chenyulin@tsinghua.edu.cn
【研究和教學方向】
包容性城鎮化與非正規住房更新
大數據民意感知與基層社會治理
基于行為的社區生活圈評估規劃
【教育經曆】
2003-2010 beat365 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直博 工學碩士學位/工學博士學位
2003-2003 香港大學beat365 公派交流學生
1999-2003 beat365 建築學學士學位
【專業履曆】
beat365城市規劃系
副教授(2016至今),2020年任系主任助理
助理研究員、助理教授(2012-2016)
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與規劃系
SPURS學者(2017-2018)
beat365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
博士後(2010-2012)
【課程教學】
研究生《城市社會學研究專題》(春季學期,與張傑合講,30人,2015-)
研究生《規劃研究方法》(秋季學期,與顧朝林合講,20人,2021-)
本科三年級《城鄉社會綜合調研》(夏季學期,與劉佳燕、龍瀛合講,16人,2015-)
全校選修課《城市規劃的設計入門》(夏季學期,20人,2019)
本科一年級《城鄉規劃基礎》1、2、3、4(秋季/春季學期,學生10人,2016-)
本科一年級《建築設計》1上、1下、2上、2下(秋季/春季學期,學生10人,2005-2006,2013-)
本科二年級《城鄉規劃基礎》5(秋季學期,學生10人,2019)
本科三年級《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秋季學期,學生10人,2013-)
本科三年級《建築與城市設計》(秋季學期/春季學期,學生12人,2004-2005)
本科四年級《城市設計》(秋季學期,學生10人,2020)
本科四年級《小城鎮空間發展研究畢業設計》(春季學期,與毛其智、劉健、趙亮合講,學生14人,2014)
本科五年級《城鄉規劃專業六校聯合畢業設計》(春季學期,與吳唯佳、王英合講,學生12人,2013;與鐘舸合講,學生7人,2020)
【研究課題】
[1]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城市更新設計理論與方法》,2022-2026(子課題負責人)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供需耦合視角的社區生活圈評價與規劃應對研究》,2021-2023(負責人)
[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體系研究》,2021-2025(子課題負責人)
[4] 北京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北京城鄉土地利用優化的理論、規劃方法和技術體系研究”開放課題《大城市流動人口住房需求與規劃響應研究》,2021-2022(負責人)
[5] 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與創新計劃“Transition towards Urban Sustainability through Socially Integrative Cities in the EU and in China”, 2017-2021(參與)
[6] 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與規劃系SPURS學者研究項目《美國移民的住房研究》, 2017-2018(負責人)
[7] 美國紐約市規劃局研究課題《區劃對社區發展的影響評估》, 2018(合作負責人)
[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空間視角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 2016-2018(負責人)
[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人口疏解背景下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聚業空間治理研究》, 2016-2018(負責人)
[10]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青年骨幹個人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市人口調控對策研究——基于空間治理的視角》, 2016-2018(負責人)
[11]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市流動人口聚居區形成機制與社會治理研究》, 2015-2017(負責人)
[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結構與階層變化研究》, 2015-2017(子課題負責人)
[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空間結構形态的城市能耗和碳排放評估模型研究》, 2014-2017(子課題負責人)
[1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基礎科學問題與“情景-應對”型總集成升華平台研究》子課題《非常規突發事件人居社會系統穩定性評價與社區重建研究》, 2013-2016(負責人)
[15] 中國人居環境史, 2010-2014(專題負責人)
[16]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 2010-2013(專題負責人)
[17]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中國古代首都地區的地區設計研究——以京津冀為例》, 2011-2012(負責人)
[18] 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綜合研究”《特大型城市發展和功能演進規律研究》, 2013-2014(專題負責人)
[19] 中國工程院-beat365“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人口遷移與人的城鎮化問題研究》, 2011-2013(主要參與人)
[20] beat365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項目《中國“就近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模式研究》, 2013-2014(子課題負責人)
[21] beat365亞洲研究中心項目《中韓社會風險認知與社會管理比較研究》, 2012-2014(主要參與人)
[22]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大咨詢項目《信息化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2011-2012(子課題負責人)
[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我國多元城鎮化戰略模式研究》, 2010-2012(子課題負責人)
[24] 國家九八五研究項目《中國城鎮化與勞動移民調查》, 2009-2013(子課題負責人)
【規劃設計項目】
[25] 朝陽區城市更新實踐背景下的創新機制研究. 北京市朝陽區區委政府研究室, 2023(負責人)
[26] 麻峪地區綜合整治提升規劃. 北京市石景山區廣甯街道, 2022(負責人)
[27] 社區生活圈低碳出行環境評價與傳播. 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 2022(調查負責人)
[28] 西三旗地區城市更新戰略研究. 北京市海澱區西三旗街道, 2022(負責人)
[29] 冬奧社區規劃治理研究. 北京市石景山區廣甯街道, 2021(負責人)
[30] 核心區地下空間社會認知與需求調查.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21(負責人)
[31] 清河兩岸綜合整治提升規劃設計相關研究及設計導則.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海澱分局, 2021(項目發起人, 聯合負責人)
[32] 2021年城市體檢工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 2021(參與)
[33] 場所營造及評估關鍵技術研發、決策優化與場景應用. beat365-豐田聯合研究院基金專項, 2021(子課題負責人)
[34] 中國未來城市2030戰略與實施評估專項研究, beat365-豐田聯合研究基金專項, 2020(參與)
[35] 美好人居規劃設計, beat365-豐田聯合研究基金專項, 2020(子課題負責人)
[36] 長江三角洲生态綠色發展一體化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内部工作營.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等, 2019(參與)
[37] 城市綜合管理服務社會參與機制研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管理監督局, 2019(主要參與人, 課題聯系人)
[38] 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區域詳細城市設計方案.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 2016(子課題負責人)
[39] 首鋼園區城市風貌研究“首鋼園區功能定位與風貌構想”. 首鋼總公司, 2015-2016(主要參與人, 課題聯系人)
[40] 福州新區三江口南台島東部片區規劃專題研究. 福州市規劃局, 2016(專題負責人)
[41] 天津薊縣官莊鎮塔院村、聯合村莊規劃. 薊縣規劃局, 2015-2016(技術負責人)
[42] 北京昌平空間發展戰略. 北京市昌平區規劃分局, 2013-2014(專題負責人)
[43] 天津薊縣盤山東路曆史文化線路規劃. 薊州旅遊文化集團, 2013-2014(技術負責人)
[44] 昆明滇池流域景觀風貌保護體系研究. 昆明市規劃局, 2011-2012(專題負責人)
[45] 廣州市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廣州市人口計生委, 2010-2011(子課題負責人)
[46] 天津薊縣靜寄山莊遺址保護規劃. 薊縣規劃局, 2007-2008(技術負責人)
[47] 天津薊縣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薊縣規劃局, 2007-2008(專題負責人)
[48]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築環境規劃.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 2006-2007(主要參與人, 課題聯系人)
[49] 金陵紅樓夢文化博物苑設計.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3-2010(主要參與人, 課題聯系人)
【社會任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實施分會,副秘書長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女規劃師委員會,委員
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理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住房與社區規劃專委會,青年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慢行交通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軌道交通分會,青年專家委員
北京市社會學學會,理事、秘書處主任
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交通與公共健康,委員
北京市海澱區西三旗街道,責任規劃師高校合夥人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Habitat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Policy,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國際城市規劃,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南方建築, 世界建築等期刊,審稿人
【榮譽和獲獎】
個人獲獎
2020, 北京市優秀責任規劃師
2019, 北京市海澱區優秀街道責任規劃師高校合夥人
2016, 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骨幹
科研獲獎
2015, 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3/52)
2014, 中國社會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013,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3, 第七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論文獎佳作獎
2011, 第六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論文獎佳作獎
2009, 第五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論文獎三等獎
教學獲獎
2023, 第一屆全國城鄉規劃畢業設計(論文)競賽二等獎(指導教師)
2021, beat365SRT計劃優秀項目一等獎(指導教師)
2020, beat365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20, beat365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優秀教師獎
2019, 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社科類A組一等獎、最佳教案獎、最佳現場展示獎、最受學生歡迎獎
2018,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7/11)
2018, beat365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
2016-2023, 全國城鄉社會綜合實踐調研報告評優、城市可持續調研報告國際競賽等獲獎14次(合作指導教師)
2013-2015, 全國紙闆建築設計建造競賽獲獎2次(合作指導教師)
2005,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規劃設計擴建工程概念方案大學生競賽提名獎(指導教師)
實踐獲獎
2022,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優秀案例(建築設計1/4)
2016,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城市設計類)銀獎(金獎空缺)(9/15)
2016, 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方案征集總體城市設計、三号地區城市設計優勝設計方案(子課題負責人)
2011, 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一等獎(18/20)
2006, 國際建築師協會“城市慶典-2”概念設計國際競賽國際提名獎(2/2)
2004, 國際建築師協會“城市慶典”概念設計國際競賽中國賽區二等獎(1/2)
【期刊文章】
包容性城鎮化與非正規住房更新
[1] Chen, Y. Inclusive Governance of Informal Housing in China.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3(4): 21.
[2] 洪千惠, 陳宇琳*. 包容性視角下非正規住房治理研究——以巴西聖保羅為例. 國際城市規劃, 2023(04): 82-89+113.
[3] 謝金豐, 塗文穎, 陳宇琳*. 非正規經濟視角下的夜市治理機制與策略——以杭州為例. 現代城市研究, 2023(9): 59-65(封面文章).
[4] 陳宇琳, 朱辰宇, 翟燦燦. 非正規住房的正規管理——北京城中村綜合整治的挑戰與應對. 北京規劃建設, 2023(5): 165-174.
[5] Zhong, S., Chen, Y., & Zeng, G.* Multiple problematisations: The logics governing wet markets in two Chinese cities. Urban Studies, 2022, 59(10): 2018–2035.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0420980211028115
[6] Zhang, X., Yan, F.,* & Chen, Y. A Floating Dream: Urban Upgrading, Population Control and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in Beijing. 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 2021, 33(1): 11-30. https://doi.org/10.1177/0956247820976850
[7] 陳宇琳, 郝思嘉. 特大城市非正規地下居住空間合法化改造研究——以紐約實踐為例. 國際城市規劃, 2021(6): 1-8, 47(特稿).
[8] 李夢晗, 陳宇琳*, 王崇烈. 風險-收益視角下的北京集體土地租賃住房開發模式研究. 北京規劃建設, 2021(3): 44-49.
[9] Fang, Y., Liu, Z.,* & Chen, Y. Housing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Theoretical Debates, Empirical Evide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20, 35(1): 41-53. https://doi.org/10.1177/0885412219880898
[10] 葉裕民, 徐苗, 田莉, 高琳, 劉巍, 陳宇琳, 汪堅強, 王世福, 尹稚. 城市非正規發展與治理[J]. 城市規劃, 2020(2): 44-49.
[11] 陳宇琳. 中國大城市非正規住房與社區營造: 類型、機制與應對. 國際城市規劃, 2019(2): 40-46.
[12] 徐苗, 陳宇琳, 瑪莎·陳. 非正規經濟下的城市空間發展: 全球趨勢與地方規劃應對. 國際城市規劃, 2019(2): 1-6.(“非正規經濟下的城市發展與規劃響應”專輯特邀編輯)
[13] 陳映芳, 伊莎白, 趙益民, 嚴飛, 陳宇琳. 城市空間結構與社會融合. 讀書, 2019(2): 20-31.
[14] Chen, Y., & Liu, C. Y.* Self-employed migrants and their entrepreneurial space in megacities: A Beijing farmers’ market.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83): 125-134.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8.11.009
[15] Gan, X, Chen Y.,* & Bian, L. From Redevelopment to In Situ Upgrading: Transforming Urban Village Governance in Shenzhen Through the Lens of Informality.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9(4): 18-29.
[16] Chen, Y., Valler, T. M., Liu, J., Liu, J., & Korsnes, M. Understanding Communities in China and Europ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Consequences for Socially Integrative Cities.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9(2): 17-24.
[17] 唐克揚, 陳宇琳, 鄧圓也, 等. “公共性·設計行動”主題沙龍. 城市建築, 2018(4): 6-14.
[18] 吳潔琳, 陳宇琳*. 東亞菜市場發展經驗及其借鑒——以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為例. 國際城市規劃, 2017(6): 91-98.
[19] 陳宇琳. 特大城市外來商業服務業人口發展規律初探——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例. 現代城市研究, 2016(11): 59-64.
[20] 陳宇琳. 特大城市外來自雇經營者的市民化機制研究——基于北京南湖大棚市場的調查. 廣東社會科學, 2015(2): 204-213.
[21] 陳宇琳. 北京望京地區農貿市場變遷的社會學調查.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15(2): 73-99.
[22] 吳唯佳, 于濤方, 武廷海, 趙亮, 唐燕, 陳宇琳, 李王鋒, 呂春英, 段進宇, 陳一銘. 特大型城市功能演進規律及變革——北京規劃戰略思考.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15(3): 1-41.
[23] 陳宇琳. 河南舞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與思考. 北京規劃建設, 2014(6): 87-92.
[24] 陳宇琳. 重返鄉土:對環北京欠發達小城鎮發展模式的思考. 北京規劃建設, 2014(5): 45-49.
[25] 陳宇琳. 我國快速城鎮化時期大城市人口規模調控對策評價與思考. 現代城市研究, 2012(7): 9-14.
[26] 李強, 陳宇琳, 劉精明. 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 2012(7): 82-100(新華文摘, 2012(20): 25-29轉載).
大數據民意感知與基層社會治理
[27] 陳宇琳. 責任規劃師推動城市更新的實施路徑探索——以北京“清河行動”為例. 人類居住, 2023(3): 16-25.
[28] 陳宇琳, 洪千惠. 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規劃治理研究——以北京冬奧社區為例. 城市發展研究, 2022(8): 127-134(封面文章).
[29] Wang, X., Chen, Y.,* Han, Z., Yao, X., Gu, P., & Jiang, Y. Evaluation of Mobile-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Urban Planning: Case Study of the PinStreet Platform. Cities, 2021, 109, 102993: 1-12.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0.102993
[30] 陳宇琳, 趙娟*. 城市治理線上公衆參與效果及其影響機制研究——基于公意-衆意的分析視角. 城市發展研究, 2021(8): 107-113, 121.
[31] 陳宇琳, 肖林, 陳孟萍, 姜洋. 社區參與式規劃的實現途徑初探——以北京“新清河實驗”為例. 城市規劃學刊, 2020(1): 65-70.
[32] 陳宇琳, 葛天任, 李強. 我國特大城市進入風險社會了嗎?——基于北京、東京、首爾市民風險感知的比較研究. 城市發展研究, 2016(10): 52-59.
[33] 陳宇琳, 李強, 張輝, 劉奕. 基于風險社會視角的城市安全規劃思考. 城市發展研究, 2013(12): 99-104.
[34] 李強, 劉強, 陳宇琳. 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及其建設思路. 北京社會科學, 2013(1): 4-10.
[35] 李強, 陳宇琳. 城市群背景下社會風險綜合分析框架初探. 廣東社會科學, 2012(2): 190-200.
基于行為的社區生活圈評估規劃
[36] 陳宇琳, 王英*. 大城市邊緣區濱水空間發展初探——以北京清河海澱段為例. 世界建築, 2022(2): 18-23(“北京清河濱水空間更新整治研究”專輯客座編輯).
[37] 陳宇琳, 鄭舒文, 李雪滢. 城市邊緣區濱水綠道的使用模式與需求研究——以北京清河海澱段為例. 世界建築, 2022(2): 34-41.
[38] 姜洋, 陳宇琳*. 構建以人為本的社區生活圈——評《柔性城市》兼論對中國的啟示. 上海城市規劃, 2022(1): 166-169.
[39] 張文爍, 陳宇琳, 姜洋*. 自動駕駛汽車對城市空間形态的影響綜述. 城市交通, 2022(5): 1-10.
[40] Jiang, Y., Gu, P., Cao, Z., & Chen Y.* Impact of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 around Urban Rail Sta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20, 2674(4): 362-372. https://doi.org/10.1177/0361198120911054
[41] 武廷海, 宮鵬, 鄭依辰, 龍瀛, 孫宏斌, 王建強, 王鵬, 王書肖, 楊軍, 陳宇琳, 郝璐, 梁思思, 王輝, 袁琳, 趙亮. 未來城市研究進展評述.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20, 12(2): 5-27.
[42] 韓治遠, 費晨儀, 陳宇琳, 姜洋*. 基于新技術手段的通學路交通環境安全性評估——以北京市為例. 城市交通, 2020(1): 58-66.
[43] 陳宇琳. BBSR 城市等級和大都市區劃定.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19, 11(1): 156-167.
[44] Chen, Y. Neighborhood form and residents' walking and biking distance to food markets: Evidence from Beijing, China. Transport Policy, 2019(81): 340-349. https://doi.org/10.1016/j.tranpol.2017.09.015
[45] Gu, P., He, D., Chen, Y.,* Zegras, P. C., & Jiang, Y.*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air quality in Chinese cities: A city-level examin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19(68): 10-25. https://doi.org/10.1016/j.trd.2018.03.009
[46] Jiang, Y*, Gu, P., Chen, Y.,* He, D., & Mao, Q. Modelling Household Trave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based on the Spatial Form of Neighborhoods and Streets: A Case Study of Jinan, China.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9 (77): 1-14. http://dx.doi.org/10.1016/j.compenvurbsys.2017.03.005
[47] Gu, P., Han, Z., Cao, Z., Chen, Y.,* & Jiang, Y.* Using Open Source Data to Measure Street Walkability and Bikeability in China: A Case of 4 Ci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18, 2672(31): 63-75. https://doi.org/10.1177/0361198118758652
[48] Jiang, Y.,* Gu, P., Chen, Y.,* He, D., & Mao, Q. 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Street Characteristics on Car Ownership and Use: Evidence from Jinan, Chin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17(52): 518-534. http://dx.doi.org/10.1016/j.trd.2016.08.030
[49] Chen, Y., & Jiang, Y. Review on Sustainable Cities: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of Urban Environments.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7(2): 75-78.
[50] 陳宇琳. 生物準則城市: 營造都市生态循環——“清華建築思想論壇”第11期評述. 世界建築, 2016(7): 10-11.
[51] 姜洋, 辜培欽, 陳宇琳, 毛其智. 基于GIS的城市街道界面連續性研究——以濟南市為例. 城市交通, 2016(4): 1-7.
[52] 姜洋, 陳宇琳, 張元齡等. 機動化背景下的城市自行車交通複興發展策略研究——以哥本哈根為例. 現代城市研究, 2012(9): 7-16.
傳統山水城格局保護與規劃設計研究
[53] 吳唯佳, 黃鶴, 趙亮, 唐燕, 王英, 武廷海, 陳宇琳, 甯陽, 劉念雄, 王忠靜. 以“戰略-策略-行動”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人居高質量發展. 人類居住, 2020(3): 3-12.
[54] 吳唯佳, 黃鶴, 陳宇琳. 複興的首鋼——保護工業遺産的突出價值,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城市環境設計, 2016(4): 358-361.
[55] 陳宇琳. 結合自然的中國傳統山地園林設計方法初探——以清代靜寄山莊為例. 華中建築, 2012(9): 88-93.
[56] 陳宇琳. 城市邊緣地區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思路探索——以靜寄山莊為例. 旅遊規劃與設計, 2011(2): 56-61.
[57] 陳宇琳.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曆史文化環境保護發展模式探索. 城市規劃, 2009(11): 58-64(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3): 50-59轉載).
[58] 陳宇琳. “山-水-城”藝術骨架建構初探——以千年古縣薊縣為例. 城市規劃, 2009(6): 33-40.
[59] 陳宇琳. 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政策演變及瑞士經驗評述與啟示. 國際城市規劃, 2007(6): 63-68.
[60] 陳宇琳, 田瑞豐, 姜洋.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 世界建築, 2009(1): 101-103.
[61] 單軍, 張悅, 陳宇琳. 向電影學習——“電影北京”建築與城市設計教學筆記. 新建築, 2008(1): 48-53.
[62] 陳宇琳, 朱文一. “我理解的粉絲空間”——建築設計基礎理論課《建築設計概論》學生作業解讀. 建築學報, 2007(5): 60-62.
[63] 陳宇琳, 張悅. “電影北京”——記一次建築設計Studio教學實踐. 建築學報, 2007(1): 18-20.
【會議交流】
[1] 大城市邊緣區包容性更新治理. 2023第五屆空間規劃北京論壇:“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與機遇國際論壇”. 北京, 2023.11.25.
[2] 非正規住房的正規管理——北京城中村綜合整治的挑戰與應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委員會和深圳大學“超大特大城市包容性更新與治理”學術會議. 深圳, 2023.11.19.
[3] 從實踐走向理論——城鄉規劃論文寫作方法交流. 同衡學術·日新講壇. 北京, 2023.11.10
[4] 中國非正規住房治理:挑戰、實踐與對策初探. 2023中國城市地理學術年會. 武漢, 2023.9.16
[5] 非正規住房的包容性更新治理. 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住房中心年度系列活動04. 北京, 2023.5.26.
[6] 非正規住房的包容性治理. 2022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住房與社區規劃專業委員會年會:“共擔與賦能:有溫度的社區與住房”. 重慶, 2023.4.15.
[7] 大城市邊緣區包容性更新治理.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第二屆國土空間規劃青年論壇:“跨界與融合——繪就新空間 支撐新格局”. 線上, 2022.12.02.
[8] 冬奧社區規劃治理實踐研究——大事件下的老舊小區更新模式探索. 第九屆中國規劃設施學術研讨會暨2022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實施學術委員會年會, 西安, 2022.8.14.
[9] 大城市非正規空間治理. 北京市昌平區幹部進高校賦能學堂, 北京, 2022.4.23.
[10] 大城市非正規居住空間更新研究——來自紐約地下室合法化改造的經驗.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都規劃建設學習實踐系列講座. 北京, 2021.5.12.
[11] 非正規居住空間治理. 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特大城市地區2049空間戰略”系列論壇之四“人居環境高質量治理”. 北京, 2020.12.19.
[12] Urban Renovation of Qinghe River Waterfront, Beijing. EU workshop on exchanging good practices and work on pilots with ‘urban living labs’. Online, 2020.12.17.
[13] Regulating as a community breaker: The Impact of the closure of a farmers’ market on vendors and surrounding residents. The 14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Shenzhen, 2020.12.12.
[14] 北京清河行動紀實——對基層空間治理的思考. beat365社會學系複系20周年系慶社區分論壇“面向新百年的社區治理”. 北京, 2020.11.12.
[15] 基于合作治理的北京市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實施機制研究. 第八屆全國城鄉規劃實施學術研讨會暨2020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實施學會委員會年會, 南京, 2020.10.25.
[16] 城市非正規性:理論、現實與應對. 2019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學術對話一:城市非正規發展與治理, 重慶, 2019.10.20(聯合學術召集人).
[17] 包容性的大城市治理——基于人與空間互動的視角. 2019成都·溫江社區規劃國際論壇:“面向健康與包容的城鄉社區”. 成都, 2019.8.30(特邀報告).
[18] Evaluation of Mobile-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Urban Planning.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Management (CUPUM). Wuhan, 2019.7.8-12.
[19] Difference of Migrants’ Housing Behavior across Chinese Cit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Integration.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2019.6.28-29.
[20] Informal settlements in Chinese Megacities: types, mechanism, and responses.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Chengdu, 2019.6.14-16.
[21] Difference of Migrants’ Housing Behavior across Chinese Cit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Integratio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Chengdu, 2019.6.14-16.
[22] Evaluation of Mobile-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Urban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PinStreet Program.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Chengdu, 2019.6.14-16.
[23] 社區治理背景下參與式規劃的實施途徑. 第七屆全國城鄉規劃實施學術研讨會, 珠海, 2019.5.18.
[24] Difference of Migrants’ Housing Behavior across Chinese Cit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Integration.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Urban Affairs Association, Los Angeles, 2019.4.24-27.
[25] 基于空間視角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 beat365規劃學會研讨會(第一期):“美好人居與包容性城鎮化”, 北京, 2018.12.8.(主題報告)
[26] 流動人口治理——基于觀察的中美比較研究. 清華規劃雙周沙龍. 北京, 2018.9.26.
[27] 非正規空間治理. 北大文研論壇80:“城市空間結構與社會融合”.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北京, 2018.11.11.
[28] 國際大都市對廣州城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一帶一路”與廣州國際大都市建設國際學術會議.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廣州, 2018.11.18.(特邀報告)
[29] 城鎮化轉型背景下城市規劃的公衆參與途徑研究——基于北京市“清河實驗”的探索. 中國社會學會2018年學會年會, 南京, 2018.7.
[30] Informality in Community Building: A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and Spatial Governance. Symposium of Collective Forms: The Chinese Neighborhood Unit. UK: Royal College of Art,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Global School, MAT Office, Beijing, 2018.9.8.
[31] Migrants’ 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 MIT DUSP SPURS Seminar, Boston, 2018.4.24.
[32] Migrants’ 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New York, 2018.5.14.
[33] Spatial Planning Traditions in China.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New York, 2018.5.22.
[34] The Dearth and Life of Farmers’ Markets. UA Academic Salon: Publicness · Design Activism. Journal of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New York, 2018.2.24.
[35] Self-employed Migrants and their Entrepreneurial Spaces in Megacities: Evidence from Beijing’s Street Market. 4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Urban Affairs Association, Toronto, 2018.4.
[36] Do people value streets? A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walkability and bikeability’s impact on housing price in Beijing, China. The 12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Xi’an, 2018.6.
[37] Self-employed Migrants and their Entrepreneurial Spaces in Megacities: Evidence from Beijing’s Farmers’ Market. The 12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Xi’an, 2018.6.
[38]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uilt Environments and Public Health in Urban China. The 12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Xi’an, 2018.6.
[39] Housing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 Issue and policy challenges. The 12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Xi’an, 2018.6.
[40] Do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Matter to Neighborhoo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China. The 11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Haerbin, 2017.6.
[41] Migrants’ 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 The Role of Individual, Community and City-level Characteristics. The 9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Beijing, 2016.7.
[42] Neighborhood form, food market and residents’ walk and bike access patterns: evidence from Beijing, China. 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 Research-WCTR 2016, Shanghai, 2016.7.
[43] 住區規劃推廣街區制的困境與思考. 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沈陽, 2016.9.
[44] Dual Structure of the Commercial and Service Employment Population in Chinese Mega-cities: Case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9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IACP) Conference, Chongqing, 2015. 6.
[45] 問題導向、追根溯源、小中見大——學術論文寫作交流. 《城市規劃》雜志社“城市規劃論文系列講座”. 哈爾濱, 2015.5.
[46] 北京人口規模調控的困境與思考. beat365首屆“土建水環四系同源”青年教師應對氣候變化研讨會, 北京, 2015.12.
[47] 中國特大城市商業服務業人口二元結構研究——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例. 2015年中國社會學年會, 長沙, 2015.7.
[48] East Asia Is Becoming a High-Risk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ublic’s Risk Perception in Beijing, Tokyo, and Seoul. Mega-cities at Risk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Seoul-Beijing 2014 Workshop, Seoul, 2014.8.
[49] 特大城市外來自雇經營者的市民化機制研究——基于北京南湖大棚市場的調查. 2014年中國社會學年會, 武漢, 2014.7.
[50] Risk Perception and Urban Planning Response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Seoul & Tokyo. New Tendency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Beijing, 2013.9.
[51] Disturbance of Spatial Urbanization 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emolishment of ‘N Market’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structuring, Guangzhou, 2013.12.
[52] 城鎮化視角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思考——基于河南舞鋼的調研. 201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 貴陽, 2013.7.
[53] Selection,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Legacy of Traditional Regional Design in the Capital Region, China. 47th ISOCARP Congress, Wuhan, 2011.10.
[54] Shan-Shui-City: A Chinese Spatial Planning Trad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Urban Sustainability. 46th ISOCARP Congress, Nairobi, 2010.9.
[55]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曆史文化環境保護發展模式探索. 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天津, 2009.9.
[56] 曆史特色建築發展戰略初探——在千年古縣薊縣的探索. 200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大連, 2008.9.
【著作章節】
[1] 陳宇琳, 趙娟. 公意-衆意視角下城市治理中的公衆參與. 孟天廣, 張波 主編. 市民訴求驅動數字政府建設理論與實踐.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23: 110-120.
[2] 何曉斌, 陳宇琳. “科技支撐”與大數據社會治理實驗. 李強, 王拓涵等. 新清河實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3: 205-215.
[3] Chen, Y., Yan, F., Yang, Y., & Liu, H. “Home for fewer people: The demolishment of Sun Palace Farmers’ Market and its long-term effect on lower-skilled population in Beijing”, in Wing-Chung Ho and Florence Padovani (eds.) Living in the Margin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India. London: Routledge, 2020: 17-35.
[4] 陳宇琳. 移民住房與空間. 李強等 主編. 城鎮化與國内移民:理論與研究議題.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197-214.
[5] 陳宇琳. 互聯網:輿論和利益表達的新方式. 李強, 劉強 主編. 互聯網與轉型中國.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155-174.
【著作出版】
[1]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體檢專家指導委員會, beat365中國城市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等, 編著. 中國城市體檢報告(2020年).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23(負責東北地區4城市).
[2]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體檢專家指導委員會, beat365中國城市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等, 編著. 中國城市體檢報告(2021年).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23(負責東北、華中、華東地區9城市).
[3] 李強等. 多元城鎮化與中國發展:戰略及推進模式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參與).
[4] 李強等.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與人的城鎮化研究·城鎮化進程中的公共治理研究(第四卷).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3(參與).
[5] 吳良镛等.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 北京: beat365出版社, 2013(參與).
[6] 吳良镛等.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築環境規劃.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參與).
[7] 吳良镛. 金陵紅樓夢文化博物苑. 北京: beat365出版社, 2011(參與, 執行編輯).
[8] 朱文一, 黃鶴, 陳宇琳, 陳瑾羲. 蓋塔•百年聯合國——聯合國特别紀念日博物館構想. 北京: beat365出版社, 2006.
[9] 李強, 于建明, 陳宇琳 主編. 北京、首爾、東京城市生活與市民态度.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10] beat365等 編. 宋莊·創意·低碳——2013年城市規劃專業六校聯合畢業設計.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3(吳唯佳 主編; 王英, 陳宇琳 副主編).
[11]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編著. 加強城市安全與保障——全球人類住區報告2007. 劉健, 唐燕, 陳宇琳, 梁思思等 譯.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