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楊滔
電話:
傳真:
E-mail:yangtao128@tsinghua.edu.cn

副教授/雙博士(清華、UCL


【研究和教學方向】

城市信息模型(CIM)、數字孿生城市、建築信息模型(BIM)、數字化空間規劃設計、空間句法

 

【工作經曆】

2022-至今 beat365,副教授

2017-2022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未來城市實驗室執行副主任、中規院雄安研究院總架構師

2015-2017 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院副總建築師、規劃設計所副所長

2013-2015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2011-2012 倫敦大學學院空間句法公司 (Space Syntax Limited, UCL),研究員(Research Consultant)、總監(Associate

2010-2011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雷特學院(The Bartlett, UCL),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2007-2010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雷特學院 (The Bartlett, UCL),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istant

2006-2007 倫敦大學學院空間句法有限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 UCL),項目咨詢員(Project Consultant)以及榮譽助理研究員(Honorary Research Assistant)

2002-2003 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項目經理

 

【學術兼職】

Ÿ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建設互聯網與BIM專業委員會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2024-

Ÿ   全國市長研修學院教師(2023-

Ÿ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孿生與未來城市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2023-)常務副秘書長(2024-) 委員(2021-

Ÿ   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 副主任(2023-)

Ÿ   中國工程院Engineering期刊  土水建青年編委(2022-

Ÿ   中國互聯網協會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工作委員會  顧問專家(2022-

Ÿ   Urban Data,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  編委(2022-

Ÿ   住建部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監測專家組  專家(2021-

Ÿ   住建部新型城市基礎建設工作專家組 專家(2021-

Ÿ   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委會  委員(2021-

Ÿ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策劃與後評估分會  委員(2019-

Ÿ   住建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專家組  專家(2019-

Ÿ   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  常務理事(2019-

Ÿ   Art & Design Review期刊  編委(2018-

Ÿ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大數據委員會  委員(2018-

Ÿ   國際空間句法學術指導委員會  委員(2018-

Ÿ   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  理事(2018-)

Ÿ   beat365《城市設計》  副主編(2015-) 

 

【榮譽及獲獎】
2024,全國地理信息産業優秀工程金獎(深圳既有BIM

2024,錢學森城市學(文化遺産)金獎提名獎第一(蘇州古城數字孿生)

2024,智慧城市先鋒榜精英人物

2023,廣東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三等獎(深圳媽灣)

2023,全國地理信息産業優秀工程金獎(蘇州CIM);

2021,全國地理信息産業優秀工程金獎(雄安CIM/BIM);

2021,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城市設計三等獎 (北京城市副中心)

2021,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人文建築單項獎二等獎(北京城市副中心);

2020,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9,北京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4,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優秀項目(蘇州戰略規劃);

2014,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1,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理事會跨學科科研獎;

2010UCL優秀創新員工,獲英國商業—能源—工業部采訪;

2009倫敦城市分區電子模拟圖入選UCL科技圖片展覽;

2009,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引進版科技類優秀圖書獎;

2006,中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

2005,英國查爾斯王子建成環境基金住區構成獎學金;

2003, 2004, 2005,英國海外研究生獎學金及UCL研究生獎學金;

2000,beat365倪天增獎學金;

1999,第三屆法國國際城市規劃與設計第二名;

1999,beat365優秀畢業生;

1997,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

 

【标準與發明專利】

團體标準《城市數字孿生 數據要求》(T/COSOCC 0232024)(排名第1

國家行業标準《城市信息模型數據加工技術标準》(CJJ/T 319-2023(排名第2)

國家行業标準《城市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标準》(CJJ/T 318-2023(排名第8)

團體标準《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服務接口》(T/CAGIS 2—2020(排名第8)

團體标準《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格式》(T/CAGIS 1—2019)(排名第11

 

《一種智慧城市的項目規劃條件生成方法和系統》

《道路中心線提取方法和裝置》

一種學校連續點選址方法、裝置、介質及計算機設備》

《三維幾何數據計算方法及三維幾何數據計算網絡架構》

《智慧城市通用數據格式的構建處理方法及其系統》

 

【主要研究項目】

2023,“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城市更新設計理論與方法”項目課題一子課題5(子課題負責人)

2021,住建部《全國城市建設信息管理及城市信息模型(CIM)标準體系研究》(聯合負責人)

2020,住建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技術标準》《城市信息模型(CIM)建模與輕量化技術标準》《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應用統一标準》三個行業标準研究(主要參與人)

2020,住建部《CIM平台建設和應用的相關制度、政策和激勵機制研究》(聯合負責人)

2020,《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格式》行業标準研究 (主要參與人)

2019-2021,科技部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2017YFE0118600)數字城市規劃新技術研究項目的課題四——數字城市規劃技術集成平台研究(課題四負責人)

2019-2021,工信部126項目(子課題負責人)

2017,國家發改委中歐智慧城市發展研究(聯合負責人)

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數據分析的建築策劃方法體系更新研究》(51778315)(主要參與人)

2016,北京市《通州職住平衡》研究(課題負責人)

2016,北京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研究(課題負責人)

2016,北京市《通州區建築設計标準指南》研究(主要參與人)

201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規劃與建築問題》與《新城問題》研究(主要參與人)

201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手冊》研究(課題負責人)

201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指導意見》、《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上報成果要求》、《城市總體規劃上報成果要求》(主要參與人)

2014,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辦法》研究(課題負責人)、《地下空間規劃條例》立法研究(主要參與人)

2014,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留學歸國人員項目《基于空間句法的多尺度下城市及區域空間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1-2012,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理事會(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空間句法網絡教學平台(Space Syntax Online Training Platform)研究(課題負責人)

2010-2011,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理事會(EPSRC)以及英格蘭高等教育基金理事會(HEFCE)的英國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EIF)的UCL跨學科知識轉化課題 (Knowledge Transfer Secondment)(項目負責人)

2006-2010,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理事會 (EPSRC)的城市曆史和多尺度的空間規劃網絡(City History and Multi-Scale Spatial Masterplanning Network)(主要參與人,項目負責人Alan Penn教授)

2007,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的英中低收入住宅研究 (UK and China’s Low-incoming Housing Studies)課題(主要參與人,項目負責人Peter Hall教授)

2005-2006,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理事會(EPSRC)的倫敦道路中心線模型研究 (London Road Centre Line Modeling)課題(主要參與人,項目負責人Bill Hillier教授)

 

【主要工程項目】

2024- 豫商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設計二期(項目負責人);

2023- 深圳市部分既有重要建築BIM模型技術服務和質量管控體系建設(項目負責人);

2023- 豫商經濟技術開發區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項目負責人);

2023- 廣州市未來城市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研究(主要參與人);

2023- 房屋建築與市政設施高質量評估指标研究(主要參與人);

2020-2022 蘇州市CIM平台頂層設計及CIM平台建設(項目負責人);

2021-2022 深圳市媽灣智能城市建設一期規劃方案審查評估模拟系統(項目負責人);

2021-2022 成都市天府新區智慧城市平台(項目負責人);

2017-2021 雄安新區數字城市規劃建設(BIM/CIM)平台(項目負責人);

2021 上海市數字孿生城市資源标識解析規範設計(項目負責人);

2021 深圳市基于CIM的規劃設計平台 (項目負責人);

2020-2021 北京南中軸智慧城市專項規劃暨基于CIM平台的規建平台(項目負責人);

2019 成都市東部新區智慧城市總體規劃(項目負責人);

2019 深圳香港雙年展:通感城市(項目負責人);

2017-2018 雄安新區智慧城市規劃專項(項目負責人);

2015-201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啟動區詳規與城市設計(項目負責人);

2016 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競賽(項目負責人);

2016 杭州G20後江幹區采荷單元城市空間設計(項目負責人);

2015 上海四川北路城市更新(項目負責人);

2014 克拉瑪依城市風貌規劃設計(項目負責人);

2014 蘇州戰略規劃空間句法專項(項目負責人);

2012 英國阿伯丁Forester hill空間規劃(主要參與人)

2011 沙特阿拉伯國家空間規劃(主要參與人)

2010 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改造設計(主要參與人)

2009 倫敦Arundel商場地區更新(項目負責人)

2008 倫敦滑鐵盧地區城市更新(主要參與人)

2008 蘇州總體城市設計空間分析(主要參與人)

2007 大倫敦戰略規劃空間分析(主要參與人)

2007 西班牙Seville空間規劃(主要參與人)

 

【主要出版發表】

著作

1.   田莉,楊滔,鄭筱津,林文棋等. 2024智慧人居規劃治理創新: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beat365出版社.

2.   周成虎,楊滔,黨安榮(編).2024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應用與發展[M].北京:電子出版社.

3.   徐全勝,韓慧卿,鄭實,[]彼得·畢肖普,[]艾倫·佩恩,張冰雪,楊滔. 2022. 北京倫敦都市與建設對比研究[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   劉利鋒,王廣斌,楊滔,張連平,劉濟瑀.2021.雄安新區全周期智能城市規劃建設平台創新和實踐[M]. 同濟大學出版社.

5.   楊滔. 2021. 空間設計:空間句法的實踐[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   段進, 楊滔, 盛強, 王浩鋒, 戴曉玲, 2020. 空間句法[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十三五教材).

7.   楊滔. 2019. 空間的價值:多尺度的空間句法[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8.   Yang, T. 2017. The Fuzzy Boundary: The Spatial Definition of Urban Areas[M].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9.   馮奎,卡茲納夫,鄭明媚,劉悅,闫學東,楊滔. 2017 中歐智慧城市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譯著

1.   比爾·希利爾, 朱利安妮·漢森(著). 楊滔, 封晨, 盛強, 王浩鋒等(譯). 2019. 空間的社會邏輯[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   比爾·希利爾(著). 楊滔, 張佶, 王曉京(譯). 2008. 空間是機器[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卡萊爾·傑克布森, 丹尼爾·艾爾西(著). 楊滔, 林東标, 祈嫒, 林思思(譯).2018. 拼圖城市[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章節

1.   Yang, T. 2023. Digital City in the Making.In: Wan,L., Nochata, T., Tang, J., Schooling, J. 2023. Digital Twins for Smart Cities[M].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Publishing.

2.   楊滔. 2023.城市信息模型(CIM)與參數化聯動設計. In: 段進,易鑫等. 2023. 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轉型與重構[M]. 北京:中東南大學出版社.

3.   楊滔. 2022.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編). In: 于靜等. 2022. 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22):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   楊滔. 2021. CIM支撐技術(編). In: 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 2021. CIM應用與發展[M]. 中國電力出版社.

5.   楊滔. 2020. 城市(下篇). In: 朱小地等. 2020. 中國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北京卷[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   楊滔. 2018. 省級空間規劃的問題與應對. In: 劉士林. 2018. 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2017[M]. 北京大學出版社.

7.   楊滔. 2018. 未來特色小鎮的空間形态設想. In: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2018. 2018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M]. 中國發展出版社.

8.   楊滔. 2011. 北京街頭零散商攤空間. In: 朱文一. 2011.微觀北京[M]. beat365出版社.

 

代表性論文

1.   Yang, Z., Lin, X., He, Q., Huang, Z., Liu, Z., Jiang, H., Shu, P., Wu, Z., Li, Y., Law, S., Mai, G., Liu, T., & Yang, T*. (2024). Examining the Commitments and Difficulties Inherent in Multimodal Foundation Models for Street View Imagery. ArXiv, abs/2408.12821.

2.   Zhong, T., Liu, Z., Pan, Y., Zhang, Y., Zhou, Y., Liang, S., Wu, Z., Lyu, Y., Shu, P., Yu, X., Cao, C., Jiang, H., Chen, H., Li, Y., Chen, J., Hu, H., Liu, Y., Zhao, H., Xu, S., Dai, H., Zhao, L., Zhang, R., Zhao, W., Yang, Z., Chen, J., Wang, P., Ruan, W., Wang, H., Zhao, H., Zhang, J., Ren, Y., Qin, S., Chen, T., Li, J., Zidan, A.H., Jahin, A., Chen, M., Xia, S., Holmes, J.M., Yan, Z., Wang, J., Xu, B., Xia, W., Yu, J., Tang, K., Yang, Y., Sun, B., Yang, T., Lu, G., Wang, X., Chai, L.H., Li, H., Lu, J., Sun, L., Zhang, X., Ge, B., Hu, X., Zhang, L., Zhou, H., Zhang, L., Zhang, S., Liu, N., Jiang, B., Kong, L., Xiang, Z., Ren, Y., Liu, J., Jiang, X., Bao, Y., Zhang, W., Li, X., Li, G., Liu, W., Shen, D., Sikora, A., Zhai, X., Zhu, D., & Liu, T. (2024). Evaluation of OpenAI o1: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AGI. ArXiv, abs/2409.18486.

3.   Qian, J.; Guan, Y.; Yang, T.; Ruan, A.; Yao, W.; Deng, R.; Wei, Z.; Zhang, C.; Guo, S.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China Cities on Carbon Emissions, 2002–2021, Evidence from Integrated Nighttime Light Data and City Attributes. Remote Sens. 202416, 3274. https://doi.org/10.3390/rs16173274

4.   Deng, R.; Guan, Y.; Cai, D.; Yang, T.; Fraedrich, K.; Zhang, C.; Tang, J.; Liao, Z.; Wei, Z.; Guo, S. Supervised Versus Semi-Supervised Urban Functional Area Prediction: Uncertainty, Robustness and Sensitivity. Remote Sens. 2023, 15, 341.https://doi.org/10.3390/rs15020341

5.   Hu, L.; Yang, T*. Landed and Roo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Hakka Dwelling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Space Syntax. Buildings 2023, 13(10), 2644. https://doi.org/10.3390/buildings13102644.

6.   林旭輝, 彭炜程, 楊滔*. 人工智能視角下的未來城市結構:發掘複雜網絡背後的空間特征[J].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24,16(1):62-78.

7.   楊滔,林旭輝,逯百慧.人工演進的生成式城市空間形态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24,(04):45-49.

8.   陸邵明,李修傑,楊滔.空間句法在記憶場所重構叙事中的應用[J].現代城市研究,2024,(05):65-70.

9.   楊滔.人工演進的生成式數字城市設計框架探究[J].城鄉建設,2024,(03):74-76.

10. 梁迎亞,吳明柏,高建,王吉力,楊滔*.國際消費中心的消費者服務業集群特征和機制研究——以倫敦中央活動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4,31(06):1-13.

11. 楊滔,李晶,李夢垚,.蘇州古城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與活化的數字孿生方法[J].城市規劃學刊,2024,(01):82-90.DOI:10.16361/j.upf.202401010.

12. 田莉,于江浩,楊滔.智慧人居環境理論模型與應用探索——複雜系統視角[J].城市規劃,2023,47(12):78-88.

13. 楊滔,田穎,徐豔傑.數字孿生賦能下的互動生成式規劃與治理[J].上海城市規劃,2023(05):4-10.

14. 田穎,楊滔*,黨安榮.基于場景疊代的數字孿生城市建構邏輯 [J].上海城市規劃,2023(05):24-30.

15. 楊滔,林旭輝,劉歆婷,阿倫佩恩.空間句法的流形理論探讨[J].城市環境設計,2023(08):337-340.

16. 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團隊,田莉,楊滔.智慧人居環境規劃治理的研究方向與應用展望[J].城市規劃,2023,47(07):4-11.

17. 楊滔,田力男,孫琦.基于時空嵌入的未來城市信息模型(CIM)探讨—以青島為例[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23,15(01):98-110.

18. 楊滔,鮑巧玲,李晶等.蘇州城市信息模型CIM的發展路徑探讨與展望[J].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2023,15(02):1-5.DOI: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3.02.01.

19. 楊滔,鮑巧玲,李晶等.雄安城市信息模型CIM的發展路徑探讨[J].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2023,15(01):1-6.DOI: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3.01.01.

20. 于靜,楊滔.基于房屋普查的CIM平台未來發展設想[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3(03):6-9.

21. 楊滔.空間設計的複雜性:空間句法核心理論回顧及未來展望[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22,14(02):57-72.

22. 王浩鋒,楊滔,朱文健.UrbanXTools協同式城市設計工作坊教學實驗[J].城市設計,2022(06):50-63.DOI:10.16513/j.urbandesign.2022.06.001.

23. 楊滔.建設CIM平台:為未來城市提供支撐[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2(23):6-8.

24. 車冠瓊,仇保興,楊滔.街道結構特征及其與土地利用分布的關系——以天津市典型區域為例[J].南方建築,2022(10):80-88.

25. 楊保軍,楊滔,馮振華,周芹,何倩.數字規劃平台:服務未來城市規劃設計的新模式[J].城市規劃,2022,46(09):7-12.

26. 楊滔,單峰.複雜系統視角下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建構[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10):8-13.

27. 黃奇晴,楊滔,沈堯.英國中部城市的規劃類型與聯動機制——以伯明翰為例[J].國際城市規劃,2022,37(05):24-36.

28. 楊滔.未來空間營造: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與空間句法[J].都市快軌交通,2022,35(04):41-49.

29. 楊滔,李晶,張月朋,王維,田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頂層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探讨——以蘇州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2,29(07):24-29.

30. 楊滔,羅維祯,林旭輝,鄧成汝.人工演進的元城市系統:城市空間形态的一種智能生成[J].上海城市規劃,2022(03):14-22.

31. 楊滔,李晶,李夢垚,劉佩奇.基于場景疊代的城市信息模型(CIM)[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05):39-45.

32. 田穎,楊滔,黨安榮.城市信息模型的支撐技術體系解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2,38(03):50-57.

33. 于靜,楊滔.城市動态運行骨架——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2(06):8-13.

34. 李夢垚,王維,華沅,楊滔.基于空間與技術應用場景的智慧城市規劃設計[J].智能建築與智慧城市,2022(03):59-63.

35. 吳志強,王堅,李德仁,丁烈雲,黨安榮,甄峰,楊滔,劉合林,楊俊宴,龍瀛,牛強,趙渺希,潘海嘯,王德,汪光焘.智慧城市熱潮下的思考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22(02):1-11.

36. 黃沣爵,楊滔.珠三角城市空間聯系及社會網絡——基于流空間的分析[J].熱帶地理,2022,42(03).

37. 楊滔,秦淩,黃奇晴,李夢垚,王維.城市智慧空間的設計與建構[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01):17-22.

38. 秦潇雨,楊滔. 智能城市的新型操作平台展望——基于多層場景學習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J]. 人工智能, 2021, 05: 16-26.

39. 楊滔,胡文娜,秦潇雨,林旭輝. 通感城市:數字孿生場所營造[J]. 住區,20214):120-124.

40. 鮑巧玲,楊滔,黃奇晴,劉穎. 數字孿生城市導向下的智慧規建管規則體系構建——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BIM管理平台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21,2808):50-55.

41. 楊滔,羅維祯,林旭輝,鄧成汝. 城市空間設計的數字化創新方法探讨[J]. 城市設計.2021 (4): 18-23.

42. 楊滔,楊保軍,劉暢,張晔珵. 數字孿生城市平台原型的初步設想[J]. 北京規劃建設,20214):95-99.

43. 楊滔, 楊保軍, 鮑巧玲, 張晔珵, 羅維祯.數字孿生城市與城市信息模型(CIM)思辨——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BIM管理平台項目為例[J]. 城鄉建設. 2021(02): 34-37.

44. 李晶,楊滔. 淺述BIM+CIM技術在工程項目審批中的應用:以雄安實踐為例[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5):172-176.

45. 楊滔,張晔珵,秦潇雨.城市信息模型(CIM)作為城市數字領土”[J]. 北京規劃建設,20201956):75-78.

46. 秦潇雨,楊滔.方寸之間的無限空間——通感城市[J]. 城市設計, 2020, 28(2): 15-24.

47. 楊滔.基于多尺度句法的空間形态設計[J]. 城市規劃通訊. 2020(6): 15-16

48. 黃沣爵, 楊滔, 張晔珵.國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熱點及趨勢(2010—2019年)——基于CiteSpace 的圖譜量化分析[J]. 城市規劃學刊. 2020(2): 46-56.

49. 楊滔.城市幾何設計:空間句法的闡釋[J]. 城市設計. 2019(4): 42-51.

50. 楊滔.未來智慧城市的空間設計[J]. 中國建設信息化. 2019(9): 8-11.

51. ·萬普勒, 楊滔.北京公共空間系統設計研究[J]. 北京規劃建設. 2019(3): 116-140.

52. 楊滔.街道密度抑或空間關聯影響城市空間分區[J]. 城市設計. 2019(2): 38-47.

53. 萬博, 楊滔. 基于空間組構的北京學區空間形态特征淺析[C]. 2019全國建築院系建築數字技術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讨會. 2019:181-188.

  54. 楊滔. 城市空間網絡的非連續性[J]. 城市設計. 2019(1): 40-49.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