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教學方向】
研究生景觀水文課程教學與規劃設計研究
研究生區域景觀規劃課程教學、景觀都市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生态基礎設施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區域遺産地整合保護網絡與體系規劃研究
【教育簡曆】
1994.09-1999.07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beat365,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99.09-2002.07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beat365,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2002.09-2005.07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生學習,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專業履曆】
2013.7-至今 beat365博士生導師
2010.10-至今 beat365副教授
2010.12-2011.12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
2007.7-2010.10 beat365講師
2005. 9-2007.7 beat365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社會兼職】
國際景觀生态學會中國分會(IALE-China)會員、學術通訊責任編輯
美國景觀師協會(ASLA) 國際會員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CHSLA) 會員
【課程教學】
[1]研究生理論課程
《景觀水文》 1學分,16學時,春季學期課程,學生16-21人
[2]研究生設計課Ⅱ
《區域景觀規劃studio》,4學分,64課時,春季學期課程
三山五園區域景觀規劃(2005年),14人
三山五園區域景觀規劃(2006年),10人
首鋼二通景觀規劃(2007年),16人
首鋼二通景觀規劃(2008年),16人
周口店區域景觀規劃(2009年),22人
五大連池區域景觀規劃(2010年),24人
周口店區域景觀規劃(2012),16人
福州江北城區水系景觀規劃(013),19人
【基礎研究】
[1] 我國省域/區域遺産地體系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078215,項目主持),2011.1-2013.12;
[2] 中國自然文化遺産地整合保護的空間網絡理論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50608043,項目主持),2007.1-2009.12;
[3] 國家文化與自然遺産地保護十一五專項規劃(國家發改委課題,核心成員,2006);
[4]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産地怒江中下遊水電開發環境影響評價(景觀影響評價負責人),2004.8-2004.12;
[5] 黃土高原綠色建築體系與基本聚居單位模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9638210,專題核心成員),1997.1- 2000.12。
[6] 城市綠地規劃規範研究(國家标準,其他綠地部分負責人),2007.10-2009.5;
[7] 建築設計資料集(國家标準,景觀設計章節,生态濕地專題負責人),2012-2013;
[8] 綠色建築設計圖集(國家标準,雨水花園專題章節負責人),2013;
[9] 綠色小城鎮評價标準(國家标準,地景與生态規劃專題章節負責人),2013。
【規劃設計研究】
[1] 南水北調保滄幹渠、邢清幹渠調壓站景觀設計,負責人,2012.12-至今;
[2] beat365勝因院雨洪管理研究與景觀設計,負責人,2009.12-至今;
[3] 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綠道規劃設計,負責人,2011.12-2012.7;
[4] 福州市西湖周邊景觀提升規劃設計咨詢,負責人,2012.8-2012.10;
[5] 福州江北城區水系整治與人居環境建設研究,負責人,2012.7-2013.1;
[6] 廣東省雲浮市農林水土統籌發展規劃,核心參與者,2011.12-2012.7;
[7] 南平市綠色發展規劃綱要,核心參與者,2012.7-2013.1;
[8] 黑龍江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新鎮和農墾新區概念規劃、總體規劃、城市設計,核心參與者,2009.11-2010.5;
[9] 四川成都龍門山、龍泉山旅遊區總體規劃,項目組長,2008.3-2010.9;
[10] 龍門山(成都段)與阿爾卑斯山(瑞士段)旅遊資源與開發對比研究,項目組長,2007.9-2007.12;
[11] 四川嘉陵江旅遊區總體規劃,核心參與者,2006.5-2006.7;
[12] 北京市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核心參與者,2004-2006;
[13] 浙江省台州城市生态基礎設施研究,項目組長,2003.7-2005.9;
[14] 北京石花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核心參與者,2004.3-2005.3;
[15] 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産總體規劃及旅遊鎮詳細規劃,核心參與者,2002.7-2003.9;
[16] 北京大環文化産業園規劃國際咨詢項目,核心參與者,2003.7-2003.11;
[17] 青海互助、大通民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核心參與者,2001.10-2002.5;
[18] 陝西鹹陽曆史文化名城總體城市設計,核心參與者,1999.9-2000.9;
[19] 陝西安康總體城市設計,核心參與者,2000.5-2001.9;
[20] 甘肅省蘭州市新城鎮總體規劃,核心參與者,2000.3-2000.9。
【獲獎榮譽】
2012,擔任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大會(IFLA-APRC,上海)遺産分會場主持人和學生設計營指導教師,指導小組獲設計營競賽一等獎;
2010,以論文《構建中國遺産地整合保護網絡的若幹關鍵問題探讨》獲得“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優秀論文評獎”佳作獎;
2006,參與指導研究生畢業設計“從排水溝渠到綠色通道”獲美國景觀師協會學生競賽獎;
2005,“基于生态基礎設施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Urban Growth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獲美國景觀師協會2005年規劃分析榮譽獎(Award of Honor in Analysis and Planning) ;
2002,青海互助民族自治縣城市總體規劃(陝西省規劃設計三等獎);
2002, 陝西安康市總體城市設計(陝西省規劃設計二等獎)。
【國際交流】
2011.10,美國聖地亞哥,2011美國景觀師協會年會(ASLA)年會;
2008.5,法國格勒諾布爾,2008歐洲山地旅遊發展大會;
2007.6,荷蘭瓦赫甯根,第7屆國際景觀生态大會(IALE),作為國際景觀生态會員,發表論文并演講;
2006.10,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第43屆國際景觀師聯盟大會(IFLA)暨2006美國景觀師協會年會(ASLA);2006年起成為美國景觀師協會國際會員;
2003.10,日本大阪,第六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讨會,發表論文。
【發表文章】
[1] 劉海龍,當代多元生态觀下的景觀實踐,建築學報,2010.4:90-94.
[2] 劉海龍,基于過程視角的城市地區生物保護規劃—— 以浙江台州為例,生态學雜志, 2010,29(1):8-15.
[3] 劉海龍,連接與合作:生态網絡規劃的歐洲及荷蘭經驗,中國園林,2009(9):31-35.
[4] 劉海龍,楊銳,對構建中國自然文化遺産地整合保護網絡的思考,中國園林,2009(1):24-28.
[5] 劉海龍,文化遺産的“突圍”——德國科隆大教堂周邊文化環境的保護與步行區的營造,國際城市規劃,2009,24(5):100-105.
[6] 劉海龍,潘運偉,我國地質公園的空間分布與保護網絡的構建,自然資源學報,2009,9(25):1480-1488.
[7] 劉海龍,中荷兩處大尺度軍事遺産體系的分析與比較,南方建築,2009(4),84-88.
[8] 胡一可,劉海龍,景觀都市主義思想内涵探讨,中國園林,2009:64-68.
[9] 劉海龍,台州組團城市空間發展思考,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2008,2:94-103.
[10] 劉海龍,評《景觀都市主義文集》,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2008,3:206-209.
[11] 劉海龍,俞孔堅,詹雪梅等,遵循自然過程的河流防洪規劃——以浙江台州永甯江為例,城市環境設計,2008,4(25):29-33.
[12] Steiner F.著,劉海龍譯,未雨綢缪:可持續的災害恢複規劃,國際城市規劃,2008,4(23):86-92.
[13] 劉海龍,作為空間規劃工具的生态網絡導則,中國勘察設計,2007(12):42-43.
[14] 劉海龍,美國LA專業評估體系概述及對國内的借鑒,中國園林,2007,23(2):66-70.
[15] 邬東璠,楊銳,劉海龍,水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園體系,中國園林,2007,23(3):24-30.
[16]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韓西麗,反規劃之台州案例,建築與文化,2007,1(35):20-23.
[17] 劉海龍,李迪華,黃剛,峽谷地貌區域水電開發景觀影響評價—以怒江為例,地理科學進展,2006,25(5):21-30.
[18] 朱強,劉海龍,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城市問題,2006,133(5):11-16.
[19] 劉海龍,從無序蔓延到精明增長—美國“城市增長邊界”概念述評,城市問題,2005,3:67-72
[20] 劉海龍,孫立,日本國營公園的主題及其啟示—以明石海峽公園為例,新建築,2005,6:81-85.
[21] 劉海龍,李迪華,韓西麗,生态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城市規劃,2005,29(9):70-75
[22] 俞孔堅,李偉,李迪華, 李春波, 黃 剛, 劉海龍,快速城市化地區遺産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為例,地理科學進展,2005,24(1):69-76.
[23] 俞孔堅,黃剛,李迪華,劉海龍,景觀網絡的構建與組織———石花洞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态規劃探讨,城市規劃學刊,2005,157(3):76-81.
[24] 劉海龍,采礦廢棄地的生态恢複與可持續景觀設計,生态學報,2004,24(2):323-329.
[25] Pauda M.著,劉海龍譯,以美國景觀設計市場化經營為鑒,審視中國的發展,中國園林,2004,2:30-33.
【會議論文】
[1] 劉海龍,構建中國遺産地整合保護網絡的若幹關鍵問題探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75-78.
[2] 劉海龍,從當代多元“生态”視角反觀風景園林的生态基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89-97.
[3] LIU Hailong,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IALE World Congress2007,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ALE
[4] LIU Hailong,LI Dihua, HUANG Gang,Landscape impacts of multilevel hydroelectric construction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and the ecotourism strategy for local development, IFoU 2006,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odernization and Regionalism-Reinventing the Urban Identity,Proceedings VolumⅠ,523-531,2006
[5] 劉海龍,黃剛,景觀破碎化條件下風景區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以北京石花洞風景名勝區為例,首屆北京生态建設國際論壇文集,2005,143-155.
[6] LIU Hailong,A key method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urban fringe: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wastelands—a case study of Shihuadong National Park of Beijing,Journ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ctober 2003,179-184
【著作出版】
[1]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著,反規劃途徑,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 劉海龍;楊冬冬;劼赫男;趙婷婷等譯,當代基礎設施景觀(the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Infrastructure),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
[3] 劉海龍;劉東雲;孫璐譯,《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
[4] 劉海龍;賈麗奇;趙智聰;莊優波;邬東璠譯,《城市與自然過程》(C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
[5] 劉海龍;郭淩雲等譯,《城市設計手冊》(Time-Saver Standard for Urban Design),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6] 丁紅霞;劉玉傑;劉海龍譯,《熱帶庭園設計》(Tropical Garden Design),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