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方向
地區建築學的理論與實踐;民族與鄉土建築研究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研究與教學方向
地區建築學的理論與實踐;民族與鄉土建築研究
建築與城市設計及其理論
教育簡曆
1996-2001,beat365工學博士學位
1989-1992,beat365建築學碩士學位
1984-1989,beat365建築學學士學位
專業履曆
2008.07-至今, | beat365副院長 |
2014.07-至今, | beat365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
2014.12-至今, | beat365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校教學委員會委員 |
2011.02-2015.12, | 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 |
2005.07-至今, | beat365博士生導師 |
2004.07-至今, | beat365教授 |
2001.09-2002.05,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SPURS訪問學者 |
2000.03-2000.06, | 意大利羅馬大學beat365訪問學者 |
1999.07-2004.11, | beat365任教,副教授 |
1992.07-1999.07, | beat365任教,助教、講師 |
學術兼職
2011.12-2018.12, | 中國建築學會 理事 |
2011.12- 至今, | 中國建築學會 資深會員 |
2009.10-2018.10,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 副理事長(副主任委員) |
2012.10-2018.10,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評估分會 理事 |
2005.10-2009.10, |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 委員 |
2014.12- 至今, |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副會長 |
2014.09-2018.09, |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 副會長 |
2014-至今, | 國際建協UIA青年建築師委員會 委員 |
2014-至今, | beat365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 教授 |
2012-至今, | beat365-BIAD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副主任 |
2012.06-至今, | 中國科學院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 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
2011.12-2016.12, | 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築藝術委員會 委員 |
2011.12-至今, | 北方工業大學 客座教授 |
《世界建築》、《中國建築教育》、《住區》、《華中建築》、《城市環境設計》、《建築技藝》、《中外建築》等學術雜志編委;《建築學報》特約組稿人。 |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
建築設計概論
地區建築學概論
建築設計Ⅴ/Ⅵ
畢業設計及綜合論文訓練
研究生課程
建築與國家尊嚴
印度建築
聯合課程
曾合作主持清華-MIT研究生聯合設計課程等國際聯合教學課程
研究生指導
從事一線教學工作二十餘年,迄今已指導訪問學者、博士後十餘人,指導博士生二十餘人(含國外及港澳台學生)、碩士生七十餘人。
指導學生獲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多篇。
科研課題
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課題:
01,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專項課題:基于建築文化傳承的西部地域綠色建築學理論與方法。2017-2020。在研。(課題編号: 2017YFC0702401)
0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于建築地區性的環境适應性設計模式和策略研究。2014-2017。已結題。(項目号51378272)
0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民族聚居地建築地區性和民族性的關聯性研究。2010-2012。已結題。(項目号50978152)
04,主持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後期資助項目:地域視角下雲南地區民族建築與聚落研究。2015-2016。已結題。(項目号2015-GM-221)
05,主持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課題:基于建築組構分析的民族雜居地空間形态影響模式研究。2013-2015。已結題。(項目号:20120002110074)
06,主持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課題:當代中國地區建築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及城市空間的社會文化性研究。2006-2010。已結題。(項目号:200446)
07,合作主持中國工程院專項課題子課題: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現狀與發展研究。2010-2012。已結題。
08,主持北京市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課題“北京近郊農村住宅研究”。2004。已結題。
09,參與住建部建築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建設項目課題子項目:建築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核心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制定。2013-2014(排名3)。已結題。
主要設計作品
主持建築和城市設計項目數十項,主要包括:
01,湖北鐘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2007-2012);建成
02,山西晉中市博物館(2013-2017);建成
03,山西晉中市圖書館(2013-2017);建成
04,山西晉中市科技館(2013-2017);建成
05,内蒙古通遼市安代博物館(2013-2016);通遼蒙文化博物館群集群設計。建成
06,内蒙古通遼市蒙醫博物館(2013-2016);通遼蒙文化博物館群集群設計。建成
07,中國博覽會會展中心綜合體/國家會展中心(2011-2015,合作主持);上海。建成
08,江南窯群遺址博物館(2006-2008);建成
09,商務部駐印尼雅加達商務館舍(2007-2014)建成
10,春秋門(2009-2010);建成
11,山水宅(2014-);在建
12,鐘祥市文體中心(2007-2010);建成
13,甘肅天水市第一中學麥積山校區(2014-2016);建成
14,甘肅天水市潤天學校(2015-2018);建成
15,東北大學渾南新校區學生中心(2012-2015);東北大學新校區集群設計。建成
16,齊悅幼兒園一期/二期(2011-2015)建成
17,齊韻幼兒園(合作、2011-2015);在建
18,鴻嘉幼兒園及小學(2009-2013);建成
19,齊悅國際花園(2010-2014);建成
20,淄博火炬廣場辦公樓群(2012-2015);建成
21,呼和浩特市穆斯林老年公寓(1999-2003);建成
22,四川商務職業學校(2005-2008);建成
23,院書院(2008-2014);在建
24,木蘭7#:承德木蘭圍場集群設計(2011-)
25,鄂爾多斯20+10集群設計:P24地塊等(2010-)
26,園宅(2009-)
27,上海世博會鐵路館(2008)
28,蔚縣剪紙博物館(2007)
29,台州市城市規劃展覽館(2003)
30,資陽外國語學校(2003-2005);建成
31,青海海南州恰蔔恰鎮城市設計及藏文化保護發展規劃(2006-2007)完成
32,北京大栅欄曆史街區的保護、整治、複興規劃與城市設計(2004-2006,合作)完成
獲獎
2018,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銅獎(通遼市蒙醫博物館, Honorable Mention,Awards for Architecture 2018)
2018, 世界建築節獎入圍獎(通遼市蒙醫博物館,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2018)
2018, 傑出建築獎(通遼市蒙醫博物館,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 2018)
2017,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銀獎(鐘祥市博物館,Mention,Awards for Architecture 2017)
2017,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二等獎(排名4)
2017,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6,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銀獎(國家會展中心,第九屆)
2015,中國建築設計獎
2015,年度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上海市)
2015,教育部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
2015,國家康居示範工程
2014,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建築教育獎(第六屆)
2014,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金獎(第八屆)
2014,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
2014,芝加哥國際建築獎(The Chicago Athenaeum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 2014 )
2014,國際建築社區獎(World Architecture Community Award 2014)
2013,教育部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
2014,beat3652014年度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2)
2014,beat365校級本科生精品課程(排名1)
2013,首都第19屆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方案彙報展“優秀方案獎”
2013,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2)
2013,beat365校級研究生精品課程(并列排名1)
2012,beat3652012年度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2)
2011,中國建築學會人居經典建築金獎,
2011,中國建築學會人居經典環境與規劃雙金獎
2011,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國際競賽第一名并中标實施(合作)
2010,WA中國建築獎入圍獎
2009,中國當代十佳優秀青年建築師獎,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
2009,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排名3)
2008,建築設計系列課獲國家級精品課程(排名2)
2006,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優秀獎(排名3)
2006,beat365校級先進工作者
2004,beat365優秀教師獎
2004,譯著《東方建築》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
2004,beat365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
2004,“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參展
2017,“中國當代建築展”,波蘭克拉科夫
2014,“第二十五屆國際建協世界建築大會展”,南非德班
2014,“城市與世界-國際建築獎展”,伊斯坦布爾/芝加哥雙年展及歐洲巡展
2014,“造/建築中國2014”展,文化部/中法建交50年展。法國裡昂
2012,“從北京到倫敦:當代中國建築展”,英國倫敦建築中心
2012,“建築中國100作品”展,德國曼海姆,萊斯-艾格爾博物館
2011,“向東方:中國建築景觀”展,意大利羅馬,21世紀國家博物館
2010, “後實驗時代的中國地域建築”中國當代建築師16人展,德國/捷克
2008, “紅北京”:首屆深圳‧香港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2006, “柔性紐約”:威尼斯雙年展 “首屆全球建築院校展”,意大利威尼斯
主要著作/論文
[1] 單軍. 《建築與城市的地區性:一種人居環境理念的地區建築學研究》[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2] 單軍主編.《地區建築學系列研究叢書》(10部). [M].北京:beat365出版社,2014-2018.
[3] 單軍,張弘,孫詩萌等編. 《地區建築研究(1):2015、2016年地區建築學術研讨會文集》[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9.
[4] 單軍,趙焱. 譯著《東方建築》[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
[5] 張傑,單軍(beat365),Jan Wampler,Dennis Frenchman(MIT). 《清華-MIT20年:清華-MIT北京城市設計聯合課程20年回顧及作品集》[M]. 北京:beat365出版社,2009.
[6] 單軍,張悅. 《飲食北京》[M]. 北京:beat365出版社,2004.
[7] 程曉青、單軍、張悅、韋詩譽等,《類型北京》[M]. 北京:beat365出版社,2015.
在國内外學術會議及核心刊物上已發表論文70餘篇:
[1] 吳良镛,栗德祥,朱文一,單軍. 限制與創造——中央美術學院及附中新校園規劃設計體會[J]. 建築學報,1996(05).
[2] 單軍. 根與建築的地區性——“根:亞洲當代建築的傳統與創新”展覽的啟示[J]. 建築學報,1996(10).
[3] 單軍. 尋找特色的源泉——從阿卡•汗獎的三個建築設計到發展中國家探索地方特色的思考[J]. 建築師,1997(02).
[4] 單軍 譯. 當代鄉土——一種多元化世界的建築觀[J]. 世界建築,1998(01).
[5] 單軍. 當代鄉土建築:走向輝煌——97“當代鄉土建築•現代化的傳統”國際學術研讨會綜述[J]. 華中建築,1998.vol(16).No. 1.
[6] 單軍. 建築文化三題——對“華夷之辯”、“體用之辯”和“同異之辯”的再思考[J].華中建築,1998(02).
[7] 吳良镛,單軍,張悅,倪鋒. 以城市設計的觀點指導建築設計 以建築設計的思考推動城市設計[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 1998年城市設計學術會議論文集,深圳,1998(08).
[8] 楊經文 文,單軍 譯. 綠色摩天樓的設計與規劃[J]. 世界建築,1999(02).
[9] 單軍. 新天竺取經——印度古代建築的理念與形式[J]. 世界建築,1999(08).
[10]單軍,王路. 開放與兼容——阿克巴與法特普爾•西克裡城[J]. 世界建築,1999(08).
[11]單軍. 記憶與忘卻之間——Tjibaou文化中心前的随想[J]. 世界建築,2000(09).
[12]單軍. 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建築學“視覺中心論”的反思[J]. 世界建築,2000(11).
[13]單軍. 批判的地區主義批判及其他[J]. 建築學報,2000(11).
[14]單軍. 應答設計理念——呼和浩特回民區老人院創作心路[J]. 建築學報,2000(11).
[15]單軍. 城裡人•城外人: 城市地區性的三種人文解讀[J]. 建築學報,2001(11).
[16]高一涵,單軍. 探析北京舊城小規模整治中的居民自建行為[J]. 住區,2004(02).
[17]單軍, 王路. 烏托邦與現實之間——束河古鎮更新聯想[J]. 建築業導報,2004(07).
[18]單軍. 小的是美好的[J]. 世界建築,2004(11).
[19]單軍, 王新征. 傳統鄉土的當代解讀——以阿爾貝羅貝洛的雛裡聚落為例[J] . 世界建築,2004(12).
[20]王志剛, 單軍. 建築的複雜性:塞缪爾•莫克比及其鄉村工作室的作品解讀[J]. 世界建築,2005(03).
[21]張傑, 單軍. 探索輕軌的城市[J]. 世界建築,2005(03). 國際合作Studio專輯.
[22]Shan Jun, Zhang Yue(單軍、張悅). ‘Foodscape Beijing – Die stadtische Dimension der chinesischen Esskultur’[J]. Stadt Bauwelt (德國《建築世界》雜志),2005(03).
[23]朱文一,單軍,程曉青. “以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的清華建築教育”[C]. 2007年“國際建築教育大會及全國建築院系年會”主題發言論文,2007(09).
[24]程曉曦,單軍. 地域性城市設計與研究的邏輯理念——以青海省海南州恰蔔恰鎮城市設計為例[C]: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築及規劃成果博覽會 2007民族和地域建築文化可持續發展論壇,蘇州,2007(11).
[25]單軍,張悅等. 向電影學習-電影北京建築專題設計紮記[J]. 新建築,2008(01).
[26]單軍,程曉曦. 北京地鐵:三個話題[J]. 城市建築,2009(01).
[27]單軍. 日本行雜侃[J]. 城市環境設計,2009(11).
[28]吳豔,單軍. 地區民族建築的空間言語研究——以雲南大理民居為例[C]. 族群.聚落.民族建築: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專題會議論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12).
[29]單軍,鐵雷. 内外之間:建築地點性表達的兩種途徑[J]. 世界建築,2010(08).
[30]單軍,吳豔. 地域式應答與民族性傳承:滇西北不同地區藏族民居調研與思考[J]. 建築學報,2010(08).
[31]單軍,鐵雷. 春秋之間:春秋雙門[J]. 建築學報,2010(11).
[32]羅建平,單軍. “天地君親師”信仰:屯堡聚落的“禮”與“理”[J]. 新建築,2011(04).
[33]單軍,羅建平. 防禦性建築的地域性應答——以安順屯堡為例[J]. 建築學報,2011(11).
[34]單軍,鐵雷. 雲南藏族民居空間圖式研究[J]. 住區,2011(12).
[35]單軍,吳豔. 雲南怒江州傈僳、怒、獨龍、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地田野調查——不同民族聚居地區建築調研與思考[J]. 住區,2012(01).
[36]鐵雷,單軍. 地方•技術•“再生式”建築——摩爾“非現代”地區主義概述[J]. 建築與文化,2012(03).
[37]單軍,吳豔,馮小波. 滇西北偏遠地區多民族聚居地天主教堂比較研究[J]. 華中建築,2012(06).
[38]鐵雷,單軍. 對“抵抗”的抵抗——埃格納之批判的地區主義批判[J]. 世界建築,2012(05).
[39]單軍,盧向東,王鑫,鐵雷. 山水之間:鐘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設計[J].建築學報,2012(11). 封面文章.
[40]吳豔,單軍. 滇西北少數民族民居的保護、更新與再利用——丙中洛不同民族聚居地建築為例[J]. 生态城市與綠色建築,2013(02).
[41]單軍,王路. 之間:關于鐘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設計[J]. 時代建築,2013(01).
[42]羅晶,單軍. 台灣古迹保存的發展和地方意識論述[J]. 建築學報, 2013(04).
[43]單軍,周婷. 旅遊開發主導下曆史文化村鎮的布景化現象探析[J]. 華中建築. 2013(09).
[44]吳豔,單軍. 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築地區性與民族性的關聯研究[J]. 建築學報,2013(05).
[45]周婷,單軍. 直抵知覺的建築:2012倫敦蛇形畫廊臨時展亭淺析[J]. 世界建築,2013(06).
[46]單軍,吳豔. 雲南藏族民居的生态低技術策略研究[J]. 南方建築,2013(03).
[47]單軍,周婷,楊柳青. 湘西永順土家族傳統民居變遷調研及分析[J]. 住區,2014(02).
[48]單軍. 探索中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模式[J]. 雲南建築,2014(01).
[49]王鑫,單軍. 環境适應性、界畫與晉中傳統聚落形态[J]. 住區, 2014 (03).
[50]單軍. 開放式“集群設計教學”的啟示[J]. 世界建築,2014(07).
[51]莊惟敏,單軍,徐衛國. 清華開放式建築設計教學及其啟示.2014全國高校建築學大會論文集.
[52]周婷,單軍,張博. 雙鳳土家族村寨與民居形制特征研究[J]. 建築史, 2015 (01).
[53]周婷,單軍,張博. 永順老司城土家族民居的變遷[J]. 建築學報, 2015(02).
[54]單軍,劉玉龍,鐵雷,趙瞳. 飛地的雙重地域性:中國商務部駐印尼商務館舍設計[J]. 建築學報,2015(03).
[55]莊惟敏,單軍,程曉青,鐘舸. 探索多種合作機制下的beat365-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共建模式[C]. beat365第24次教育工作讨論會文集,beat365出版社,2015(03).
[56]莊惟敏,單軍,徐衛國. 專題:beat365開放式建築設計教學[J]. Domus中文版, 2015(01-02).
[57]Huang Huaqing、Shanjun(黃華青,單軍), Song-Gathering: A Materialized Oral Heritage In The Age Of Tourism In Longji Zhuang Ethnic Village In China [R].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 Bangkok(曼谷), Thailand(泰國),2015(7).
[58]單軍,黃華青. 環境适應性視野下卡帕多奇亞地區穴居聚落研究[J]. 建築學報,2015(08).
[59]韋詩譽,單軍. 邊緣鄉村的重生——卡米納達的地方智慧與實踐[J]. 世界建築,2016(03).
[60]單軍; 廖思宇. 晉中大院窄院形式中的地區性應答研究[J]. 住區,2016(03).
[61]Liao Siyu,Liang Yusu, Shan Jun, Geng Yang(廖思宇,梁宇舒,單軍,耿陽). A Top-down Invasion——A Research on an Agriculture-Nomad Village during its Government-led Reconstruction [C]. Inter-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IUAES)(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中期會議). Dubrovnic(杜布羅夫尼克), Crotia(克羅地亞),2016(05).
[62]王鑫,單軍. 晉中傳統聚落形态的類型及變化趨勢淺析[J]. 世界建築,2016(06).
[63]Huang Huaqing, Shan Jun(黃華青,單軍). The Taste of Distinction: Legitimizing a Traditional Tea Factory during the Agro industrialization of Tea Industry in Tongmu Village, China [C].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 (IASTE) (國際傳統環境研究協會雙年會). Kuwait City(科威特城), Kuwait(科威特),2016(12).
[64]梁宇舒,單軍.巴丹吉林嘎查鄉土建築空間志考察報告[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1)
[65]梁宇舒,單軍.阿拉善滿清官式住宅形制及對蒙古族民居的影響研究[J],世界建築,2019.(已錄用)
[66]吳崇山,單軍.孔德榮,貴州苗族吊腳樓民居建築冬季室内熱舒适現場研究[J],暖通空調,2018/07(已錄用)
[67]吳崇山,單軍.孔德榮,黔東南地區典型鄉村與城鎮住宅冬季适應性熱舒适比較[J],暖通空調, 2018/11 (已錄用)
[68]韋詩譽,單軍.時空生态學視野下龍脊古壯寨民居空間變遷研究[J],建築學報,2018/11
[69]趙一舟,劉可,單軍,張弘. 濕熱氣候下重慶場鎮聚落冷巷空間氣候适應性機制分析 [J]. 生态城市與綠色建築. 2019.05(已錄用)
[70]單軍,廖思宇.近代武漢裡分與上海裡弄的比較性研究[J].世界建築.(2019.03收錄)
[71]廖思宇,梁宇舒,單軍.阿拉普地區民居重建前後居住環境比較性研究[J],世界建築.2019.05(已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