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教學方向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建築人類學、地區建築學理論與實踐;傳統聚落與鄉土建築研究與實踐
聚落數字孿生與虛拟展覽設計
教育經曆
2011-2017,beat365工學博士學位
2015-2016,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 Zurich)訪問學者
2007-2011,beat365建築學學士學位
工作履曆
2020- ,beat365講師
2017-2019,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博士後
課程教學
設計基礎3,建築設計1/2/3/4/7,設計專題
建築設計概論
畢業設計及綜合論文訓練
科研項目
主持
1)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社群主體視角下桂北傳統聚落的時空變遷機理與更新設計方法研究(項目号52208022,2023-2025)
2)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集體無意識理論的京西傳統聚落空間變遷及更新設計方法研究(項目号8194070,2019-2021)
3) 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桂北傳統聚落的空間變遷及集體無意識作用機制研究(項目号2018M641220,2018-2019)
4) 主持中國建築學會科普專項項目:粉刷匠(2021)
參與
5)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能效智能建築環境營造原理與性能化設計新方法(項目号52130803,2022-2026)
6)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村落從傳統自發性生長到當代介入式發展的适宜性營建模式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号52278022,2023-2026)
7) 參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鄉村聚落景觀集體記憶特征研究——以京西、黔中四村為例(項目号2018ZY15,2018-2019)
8)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建築地區性的環境适應性設計模式和策略研究(項目号51378272,2014-2017)
9) 參與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課題:基于建築組構分析的民族雜居地空間形态影響模式研究(項目号20120002110074,2013-2015)
10)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民族聚居地建築地區性和民族性的關聯性研究(項目号50978152,2010-2012)
教改項目
1) 主持beat365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虛拟仿真平台的交叉探索型建築設計課程建設(2023-2024)
2) 主持beat365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二年級建築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内容與結構流程改革研究(2022-2023)
設計項目
作為主創建築師參與建築和城市設計項目數十項,主要包括:
1) 河南商丘高鐵站核心區中央綠軸設計(2018-);在建
2) 甘肅天水市職業教育園區規劃設計/ 建築設計(2018-);在建
3) 江蘇南京高崗村“九六公社”鄉村振興集群設計:8号地塊(2020-2021);建成
4) 廣西桂林周家村山歌演出場及餐廳(2020);方案
5) 浙江湖州餘村入口——花海竹廊(2019);建成
6) 山西晉中市博物館(2013-2017);建成
7) 山西晉中市圖書館(2013-2017);建成
8) 山西晉中市科技館(2013-2017);建成
9) 浙江金華湖海塘湖畔會館#1(2013-2017);建成
10) 浙江金華湖海塘湖畔會館#2(2013-2017);建成
11) 内蒙古通遼市安代博物館(2013-2016);通遼蒙文化博物館群集群設計;建成
12) 内蒙古通遼市蒙醫博物館(2013-2016);通遼蒙文化博物館群集群設計;建成
13) 東北大學渾南新校區學生中心(2012-2015);東北大學新校區集群設計;建成
14) 中國博覽會會展中心綜合體/ 國家會展中心(2011-2015,合作);上海;建成
15) 齊悅幼兒園一期/ 二期(2011-2015)建成
16) 木蘭#7(2011);承德木蘭圍場集群設計;方案
17) 園宅(2009);方案
18) 湖北鐘祥市博物館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館(2007-2012);建成
獲獎榮譽
2021,教育部優秀勘察設計獎建築設計一等獎(排名:8)
2021,教育部優秀勘察設計獎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設計一等獎(排名:8)
2021,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三等獎(排名:8)
2020,beat365教學優秀獎
2018,beat365優秀博士畢業生
2018,beat365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8,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大獎提名(2018 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 Mention,排名:8)
2018,世界建築節大獎短名單(2018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Shortlist,排名:8)
2018,美國傑出建築獎(2018 The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排名:8)
2017,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大獎榮譽提名(2018 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 Honorable Mention,排名:10)
2017,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2014,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金獎(排名:10)
社會兼職
2020- ,北京市女建築師協會副秘書長
展覽
2020,策劃北京國際設計周“鄉見”教學成果展
2018,策劃北京國際設計周“鄉見”教學成果展
出版
期刊文章
[1] 韋詩譽. 基于人類學觀察的聚落更新設計——一次建築設計教學的探索[J]. 世界建築,2023(02): 106-111.
[2] 韋詩譽,沈鋒. 數據賦能的信息采集——基于生成性圖式的建築設計教學方法[C]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築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建築數字技術教學工作委員會. 數智賦能:2022全國建築院系建築數字技術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讨會論文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3] 白雪悅,郦大方,韋詩譽. 哈尼族聚落景觀的人類學解讀[J]. 建築創作, 2021(03): 192-199.
[4] 耿麗文,韋詩譽,趙鳴. 中國古建築翼角起翹制式及源流初探(上)[J]. 古建園林技術,2020(01): 30-33.
[5] 耿麗文,韋詩譽,趙鳴. 中國古建築翼角起翹制式及源流初探(下)[J]. 古建園林技術,2020(02): 49-53.
[6] 韋詩譽. 當代龍脊壯族的社會與空間變遷[J]. 建築創作, 2020(02): 156-163.
[7] 朱津禹,陳心妍,韋詩譽(通訊作者). 浔水行處青山纜,花間瑤舍話農桑[J]. 人類居住,2020(04): 62-65.
[8] 王任嘉,韋詩譽(通訊作者),單之然,高亞楠,張拓月,趙鶴鳴. 基于“集體無意識”理論的傳統聚落風貌要素研究——以桂北龍脊村為例[J]. 住區, 2019(05): 41-48.
[9] 戴钰欣,何黛娜,張琪,黃思夢,韋詩譽(通訊作者). 哀牢山裡人世間,且邀青山話桑麻[J]. 人類居住,2019(03): 62-65.
[10] 韋詩譽,單軍. 時空生态學視野下龍脊古壯寨民居空間變遷研究[J]. 建築學報,2018(11):84-89.
[11] 韋詩譽. 人類學視野下的鄉村聚落景觀研究——以龍脊村和弗林村為例[J]. 風景園林,2018(12):110-115.
[12] 單之然,高亞楠,韋詩譽(通訊作者). 走進梯田深處的村落——龍脊[J]. 人類居住,2018(03):34-37.
[13] 韋詩譽,單軍. 邊緣鄉村的重生[J]. 世界建築,2016(03):106-110.
[14] 韋詩譽. 卡米納達訪談[J]. 世界建築,2016(03):111.
[15] 羅晶,韋詩譽. 19年在“田中央”[J]. 建築學報,2013(04):70-75.
[16] 韋詩譽. 北京永定門外地區環境分析與評價[J]. 北京規劃建設,2013(06):078-086.
[17] 韋詩譽,李先立. 高層住宅落地窗、低窗台防護措施研究[J]. 住宅科技,2013(11):09-13.
[18] 韋詩譽. 彼得·庫克:建築具有自我更新的力量[J]. 城市·環境·設計,2012(08):156.
會議報告
[19] 韋詩譽. 整體的再創造——轉型中的清華二年級建築設計教學思考與實踐[R]. 南京:基于知識的建築——建築學二年級設計教學方法國際研讨會,2023/03/25.
[20] 韋詩譽. 基于人類學觀察的聚落更新設計:一次建築設計教學的探索[R]. 徐州:2022中國高等學校建築教育學術研讨會暨全國高校beat365長系主任大會(2022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年會),2022/10/28-2022/10/30.
[21] 韋詩譽. 數據賦能的信息采集——基于生成性圖式的建築設計教學方法[R]. 線上: 2022全國建築院系建築數字技術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讨會暨DADA2022數字建築學術研讨會, 2022/12/3.
[22] Shiyu Wei, Naifei Liu. Renewal Design of Human Settlements Based on Anthropological Observation: A Pedagogic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R]. Porto & Online: 15th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rbanism (IFoU), 29th June – 1st July 2022.
[23] Shiyu Wei. Ten Pattern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Longji Village [R]. Online: Pandemics & the changing built environment, 28th – 30th April 2022.
[24] 韋詩譽. 畢業設計命題與組織[R]. 線上:2021年度建築學類畢業設計分享,2021/10/25, 2021/10/27, 2021/10/29, 2021/11/1, 2021/11/3.
[25] 張琪,張馳,韋詩譽(通訊作者). 日常生活視角下傳統聚落公共空間評價——以雲南阿者科為例[R]. 桂林:第五屆西南聚落研究青年學者論壇,2020/10/24-2020/10/25.
[26] 韋詩譽. 困境與變革——三個鄉村振興案例的啟示[R]. 線上:第二屆南京大學鄉村振興論壇,2020/04/25-2020/04/26.
[27] 韋詩譽. 異化與真實:當代龍脊壯族生活空間變遷及動因[R]. 南京:第三屆建築人類學論壇,2019/11/15-2019/11/17.
[28] 韋詩譽.鄉踐與鄉見——人類學視野下鄉村聚落研究的多元途徑[R]. 北京:L+A TALKS,2019/09/24.
[29] Shiyu Wei. Economic impacts on the survival of two alpine marginal villages –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Vrin and Vals in Switzerland [R]. Beijing: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22nd - 25th August 2016.
[30] Shiyu Wei. Architecture for revitalization: The local wisdom and practice of a Swiss vernacular architec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identity in Vrin [R]. Porto: CITTA 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Planning Research, 24th–25th September 2015.
[31] Shiyu Wei.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YongDingMen area of Beijing [R]. Istanbul: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19th–21st May 2015.
著作
[32] 安德烈·奧本海默·迪恩,蒂莫西·赫斯利. 鄉村工作室:塞缪爾·莫克比和有尊嚴的建築[M]. 王志剛,韋詩譽,鄭婉琳,楊琳,譯.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0.
[33] 程曉青,單軍,張悅,韋詩譽. 類型北京[M]. 北京:beat365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