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台灣曆史上的重要時期,也是兩岸人民共同開發建設台灣的重要時期。在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683-1895)的212年間,有16座府州縣廳城市在台灣及澎湖列島上被陸續規劃建設起來,成為當時全國治城體系中不容忽視的一組。這些城市的選址、規劃、建設由大陸渡台官員和技術人員主導,由兩岸人民共同參與;既遵守當時的官方規制和行業通法,也應對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社會需求、經濟條件而有所創造,表現出對兩千餘年來中國地方城市規劃傳統的守與變。
我院教師孫詩萌副教授的新作《守制與應變:清代台灣城市規劃研究》,正是在中國地方城市體系與規劃傳統中考察清代台灣16座府州縣廳城市,發掘其在中國城市史、規劃史、人居史中的獨特價值。該書利用豐富的史志文獻、地形數據及實地調研資料,從建置曆程、城市選址、山水格局、空間要素、營建時序、省城規劃等方面對這些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特征及規律展開論述,揭示了清代台灣城市對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守制”與“應變”。
該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時期台灣府縣城市所見之中國傳統地方城市規劃通則與變法研究”(51608292)和面上項目“清代省城的演進曆程、空間特征與規劃設計理論方法”(51978360)資助,由beat365出版社出版。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beat365教授吳良镛慷慨賜序。中國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台灣史研究中心秘書長李細珠,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東南大學國際化示範學院特聘教授夏鑄九,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曆史與理論分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beat365教授李百浩欣然推薦。
吳良镛院士《序》
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是令人牽挂的地方。我一直關注兩岸的學術動态,并盡我所能推進交流。20世紀80年代,我曾感動于香港潘祖堯先生籌劃兩岸學術交流會的熱忱,為會議撰寫文章《千載嘉會詠蘭亭》,可惜未能成行。1993年,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會”第一次在台灣召開。我有幸作為名譽團長,與大陸23位建築同仁一道赴台考察交流。此後,兩岸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的交流互動日益增多。大陸的學術著作有機會在台灣刊登和出版,台灣的學者和建築師也有機會到大陸來講學交流,施展才華。
十幾年前,我帶領團隊開展中國人居史研究,意識到作為中國地方體系中的一員,對台灣的研究不能缺少。孫詩萌當時已有志于研究地方城市,于是我鼓勵她對台灣的人居曆史進行探索。她博士畢業後,得到機會赴台灣大學城鄉所訪學進修,我建議她多收集資料,實地探勘,并加強與台灣學者的交流。她回來後與我談到想從中國地方城市規劃體系的角度研究清代的台灣省城市,我感到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便鼓勵她大膽開展。
今年夏天,孫詩萌博士送來本書初稿,我甚感欣慰。我想她沒有辜負幾年來的辛苦,終于把這件早該有人做、但遲遲未竟之事做成了。從中國地方城市規劃的悠久傳統來看,清代台灣的規劃建設既有對規制和通法的傳承,也有應對特殊環境與挑戰的變通。孫詩萌從“守制與應變”的角度切入,可謂是抓住了要害。既把握了這一時期台灣城市規劃的特點與價值,又從一個地區性案例走向對整個體系性規律的體察,以小見大。書中提出的一些研究視角和方法也予人啟發。例如對城市山水格局建構步驟的分解,對城市規劃建設時序的解讀等,都令人耳目一新。這項工作的意義,不僅在于發掘了清代台灣城市規劃的曆史與文化價值,還在于為中國地方人居史研究探索了一種範式和方法,更在于揭示兩岸同源的中華人居體系,探索我們共同的曆史和未來。
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是令人牽挂的地方。我欣喜有年輕學者勇于擔起責任,填補學術領地上的空白地帶;更期待兩岸同仁共同攜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吳良镛
2021年11月
專家推薦語
清朝治理與開發台灣200餘年,使台灣地區基本上完成了與大陸一體化的進程,并成為大一統中國主權與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關于清代台灣曆史研究,學界已有較多的成果,但從城市史尤其是從城市規劃史研究的論著不多,其中對清代台灣某個城市的規劃與修建有一些研究,而對清代台灣全部十六座府廳州縣城市的整體性綜合研究尚付阙如。孫詩萌的著作《守制與應變:清代台灣城市規劃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的學術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李細珠
孫詩萌清楚指陳,在“守制”與“應變”之間,清代台灣城市,再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最後真容”。這個神奇而一緻的城市模型,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令人敬畏與迷人的規劃與設計工具。
——夏鑄九
清代既是中國古代的終結期,又是一個與近現代中國最密切的接續期。研究清代城市規劃史,不僅有助于理解傳統規劃在曆史城市空間形成中的“變”與“不變”,更有助于把握清代對近代以來乃至今日中國城市的發展影響。孫詩萌博士的新著,選題獨特,填補了從省域尺度研究台灣古代乃至中國城市規劃史的一項空白,揭示出中國古代一以貫之的“行政區劃與城市體系、山水格局與城市模式、治理空間與功能空間”融合通變的空間規劃傳統,這種傳統也許正是書中所提出的“守制與應變”之觀念。
——李百浩
内容概覽
作者beat365
孫詩萌,城鄉規劃學博士,beat365副教授。曾赴台灣大學、諾丁漢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訪學。現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曆史與理論分會青年委員,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與規劃實施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自然與道德:古代永州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地區建築研究I》、《中國城市規劃史》等專著及教材。
基于本書研究,孫詩萌副教授在beat365開設了全校通識課《台灣曆史與城市》(課程号:00000241)。該課程從城市視角展現中國曆史中的台灣地方,在中國城市體系及規劃傳統中認識台灣城市的價值與特色。課程内容上溯史前聚落,下迄當代城市,時間跨越數萬年。選課學生來自海峽兩岸,同學們在同一門課上回顧兩岸共同的曆史,探讨共同的未來。
供稿:孫詩萌副教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