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芥子須彌·開化——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築與壁畫數字藝術展盛大開幕
2024.12-18

2024年12月7日,“芥子須彌·開化——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築與壁畫數字藝術展開幕式暨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建築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為李路珂副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成果,由beat365團隊傾力呈現。展覽融合了虛拟現實、裸眼混合現實與綜合裝置、靜态影像、動态影像、模型展示等多元手段,不僅凝聚了團隊二十餘年對開化寺宋代建築及壁畫的深入研究成果,更與當代的前沿展示模式與新型數字媒介傳播策略深度融合,從學術探索、技術創新與藝術表現三個維度诠釋這一千年遺産在當代的永恒價值與蓬勃生命。展覽協辦單位包括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beat365美術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CAMLab)。

本次會議包含“開幕緻辭與展覽介紹”“展覽參觀和展品體驗”“主旨發言和學術論壇”三大闆塊。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同濟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深圳大學、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西華大學,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廣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等數十家國内外高校、科研與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有近三十位嘉賓進行了主旨發言與學術讨論。會議同時吸引了百餘名來自學術界、文博領域、數字科技産業的專業人士現場參會,共同探讨古建築與壁畫數字化保護、藝術創新展示與價值诠釋的新路徑。

46c2026a1e0d1deb8430c96778fe3c5f.png

主視覺牆

85277e87a5392b240b2551b21251e583.png

會議合照


一 開幕緻辭

11月30日上午,beat365建築曆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長聘副教授劉暢主持會議開幕式。劉暢教授首先對各界來賓的莅臨表示誠摯歡迎,并對為展覽順利開展付出努力的各方力量緻以衷心感謝。他指出,本次展覽依托beat365多年來的學術研究積累,融合多家文化遺産保護及數字技術領域機構的資源與智慧,将古代藝術瑰寶以現代科技手段重新呈現,打開了觀衆理解與欣賞中國古代建築與壁畫藝術的新視域。劉暢表示,在諸多專家學者、行業機構和媒體關注下,本次展覽将進一步拓展跨學科交流與合作空間,為中國古代建築與壁畫的保護、研究及傳播探索嶄新的可能性。beat365副院長、教授程曉喜,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黃佩,beat365美術學院信息藝術系系主任、教授王之綱,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長、教授連冕,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主任、教授汪悅進,山西省高平市副市長李琳相繼發表緻辭。

3e2b69898b29961711111e78bc97be73.png

嘉賓緻辭

(第1行左起:劉暢,程曉喜,黃佩;第2行左起:連冕,汪悅進,王之綱;第3行:李琳)

程曉喜教授認為本次展覽延續了beat365自營造學社以來對晉東南古建的持續研究成果,将宋代建築與壁畫的深度探索與數字技術和藝術表達巧妙結合,并吸引衆多青年學子參與。她希望各界專家提出寶貴建議,使展覽成為多學科交彙的人文與文博創新平台,促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播。

黃佩教授贊賞數字展借助多媒體和設計藝術手段激活靜默文物,使古代建築與壁畫跨越時空壁壘走向更廣受衆。對非專業觀衆而言,這有助于激發對千年藝術的理解與情感共鳴。她強調數字化展陳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并期待這一創新形式進一步促進遺産價值的傳播。

連冕教授指出,從思想史角度理解古代建築至關重要,禮儀、宗教與物質形制的交織,使建築成為承載深厚精神内涵的實存體。本次展覽巧妙運用數字與虛拟技術,令建築的思想情狀更趨直觀地呈現,為學術界、博物館界與公衆提供了探索古建築内在組成邏輯的嶄新路徑,尤其值得稱道與推薦。

汪悅進教授談及佛教建築與壁畫展示中的多維挑戰,強調了建築與壁畫交織的時空與精神意涵。汪教授指出,本次展覽通過混合媒介和沉浸體驗在陳列與劇場化叙事間尋求平衡,引導觀衆審視遺産深層内涵。他期望這一創新模式獲得認可,并為未來文保與傳播拓展更廣闊的可能性。

王之綱教授以自身經曆強調建築學、藝術設計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潛力。本次展覽為跨學科協作奠定基礎,讓VR與混合現實等技術服務于文物活化與傳播。他期待未來更多線上化作品湧現,為教育和研究注入新動能,并拓展遺産展示的想象空間。

李琳副市長以高平市豐厚的文化資源為基礎,肯定了本次展覽對地域遺産再現的意義。李市長指出開化寺壁畫被譽 為“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經數字複原與科技賦能,深藏廟宇的珍貴文物得以走入公衆視野,提升全民認知與保護意識。本次展覽拓展了文化傳播渠道,促進學術、政府與社會協同參與,為未來文物保護與活化注入持久動力與信心。


二 展覽介紹

李路珂副教授随後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了“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築與壁畫數字藝術展”的策展理念與研究曆程。展覽以“新知與新生”為主線,将多年來對開化寺的曆史考證、營造思想研究、整體空間測繪與色彩分析融入數字化與虛拟體驗之中。通過五個主題闆塊,觀衆可深入了解建築與壁畫所體現的文化精神、空間邏輯與藝術内涵。在展現方式上,不僅采用建築現狀采集展示、建築原狀複原展示與建築裝飾面層展示,綜合運用二維圖像和三維模型,實現“整體建築空間”的多尺度、多維度呈現,還采用綜合裝置,讓觀衆在遊覽序列中親身體驗古代營造者通過多鋪壁畫創造的圖像程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頭戴式VR技術、裸眼VR技術及沉浸式影片,讓觀衆“走進畫中”,感受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與信仰世界的豐富想象。

李老師指出,此次數字展承載了嘉賓們所強調的跨學科合作與創新表達的期許,為古建築數字化保護與再生價值提供了生動案例。展覽注重互動與參與,提供導覽冊、色卡及紀念品包,便于觀衆的體驗與記錄,也為古代藝術融入現代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未來,團隊還将持續探索更多古代建築案例與數字展示手段,實現文物保護、學術研究與大衆傳播的有機融合。

1f6aa2b9fc266cc9a2d57d92b0d284ef.png

0083f2a93f03f2e527c624b30bd0f7b0.png

李路珂教授作展覽介紹


三 展覽體驗

開幕緻辭與展覽理念介紹結束後,嘉賓與觀衆分為四組步入展廳,由總策展人李路珂與三位聯合策展人韋詩譽、周真如、盛卿分别導覽。在他們的引導下,觀衆依次穿越五大章節,從環境沿革到工藝探究,從數字化測繪到沉浸式體驗,循序漸進地感受高平開化寺建築、彩畫與壁畫藝術在數字時代的生動再現與價值升華。

首先來到的是"開化道場",在不同比例縮尺的複原空間中,觀衆首先了解舍利山開化寺的地理環境與曆史沿革、北宋大雄寶殿的建築特色與彩畫、壁畫的空間構成。高清影像與色彩複原圖紙交織呈現,将原本塵封的藝術内涵轉化為清晰可感的空間體驗。

30fa56b1c5f12fa8ce628cdbe86dbdb8.png

ebf723b720634d6b7cda023d8affb080.png

總策展人李路珂導展現場,beat365的呂舟教授、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的查群副總工程師等業内專家觀展并交流(開化道場展區)

南走廊的"不解之緣"展示闆塊集中呈現了beat365的研究曆程與方法。手工測繪、三維激光掃描、攝影測量、顔料分析以及色彩研究的圖文記錄,展現出團隊多年來紮實的學術積澱與對文物價值的持續探索。

e15ed9ae5704b319362a3ecd9fdd087d.png

總策展人李路珂導展現場,beat365的呂舟教授、故宮博物院的楊紅研究館員等業内專家觀展并交流(不解之緣展區)

"身臨其境”闆塊位于建築館裸眼VR實驗室搭建的沉浸式影院,在這裡,觀衆透過裸眼混合現實技術觀看“高平開化寺的奇妙旅程”數字藝術影片。數字影像突破平面限制,引領觀者穿梭至大殿内部空間,親身感受建築構件、彩畫紋樣與壁畫場景的立體互動。

f56f66be6c80cc39868686b4785b1501.png

觀衆體驗CAVE版“高平開化寺的奇妙旅程”

”畫中天地“闆塊重點展示了團隊對壁畫中建築圖像的空間複原研究成果。從二維繪制、色彩還原到三維模型重建,多學科協作下的數字化展示方法悉數呈現。觀衆可親眼見證建築師、藝術家與技術專家如何攜手将古代信仰與理想世界以數字形式重構,诠釋壁畫中隐含的時空意境。

75d834318563fde58a5700b368fd472a.png

李路珂教授導展現場(畫中天地展區)

最終,觀衆進入“高平開化寺的奇妙旅程”第二部分“遊曆須彌”,在虛拟現實的動态影像中,觀者深度融入開化寺的内在精神世界,體驗理想空間的升華與古今意象的交彙,仿佛在須彌山間駐足凝思。

dc3e930cbfd1c5a4d9e59634a7f3792d.png

觀衆體驗VR版“高平開化寺的奇妙旅程”

從環境沿革到研究曆程,從裸眼混合現實到虛拟現實動态影像,五個章節層層遞進,構成一場關于文化遺産、數字技術與空間想象的全新旅程。在此,文物不僅“出山”,更走進現代人的感知與心靈,為當代審美與未來創新打開無盡可能。


四 展廳欣賞

0c7054cc04e015a024abd757fee32cdd.png

開化道場展區

1930215edd03fa0de70da78aab0ffa75.png

開化寺大殿室内空間展區

e29c85e973275de2975613dbd4d9ca7d.png

開化寺大雄寶殿模型

a48f4e75576834c48785ba68c69bd06b.png

畫中天地展區

cf10c7a2e4b8ade262791e37d6230724.png

兜率天宮綜合裝置

9f34b08a64660b9ac517eed6ecdda620.png

寶塔踴出

916df691749787d887f21391e9ef4b47.png

開化寺大殿内檐鬥栱彩畫複原模型

1a1080b7db2a58c27b9dd35ebe4c6b4b.png

開化寺梁栿彩畫

917a482fe5d4506aa1e321b379c7b817.png

“身臨其境” 裸眼VR實驗室

五 嘉賓點評

在展覽引發的多維度學術讨論中,多位專家與學者從不同領域與視角切入,對本次“芥子須彌·開化——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築與壁畫數字藝術展”給予了高度肯定與真誠評價。他們的觀點既聚焦于研究成果的學術深度與創新手段的運用,也關注其在教育實踐、公衆傳播、遺産保護與價值闡釋方面的深遠意義。

beat365教授呂舟指出,本次“芥子須彌”展覽通過數字技術闡釋遺産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對于促進公衆認識與理解文化價值、保護傳承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展覽不僅集中呈現了李路珂教授團隊十餘年來的研究成果,更借助數字虛拟技術将開化寺壁畫内容生動再現于大衆視野,是一次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beat365副教授青鋒強調,展覽不僅向公衆展示了高水平的專業研究,還在策劃、組織、展品制作與展陳設計等環節中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契機。大量學生參與其中,切身體驗從知識積累到轉化呈現的全過程,為學院的學術展覽教學實踐樹立了出色的示範。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軍認為,本次展覽通過數字技術提取建築、壁畫、造像、色彩信息進行複原與傳播,為建築史研究擴展了新方法與新路徑。在整體研究建築與壁畫、造像、色彩等要素的基礎上,更有助于揭示建築思想的精神内涵,對相關領域的學術思考帶來豐富啟發。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查群回憶起自己1997年曾徒步前往偏僻的開化寺卻無緣入内,如今借助數字化成果得以“彌補”二十多年前的遺憾。她贊賞李路珂教授20餘年來對開化寺彩畫研究的不懈堅守,并期待團隊在既有基礎上取得更大成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彭明浩指出,展覽的技術加持雖提升了觀展體驗,但其核心仍是團隊近二十年的深耕研究。此次研究将建築、壁畫、彩畫作為整體考察,不僅深入工藝技術層面,更在設計思想上有卓越闡發,為山西早期建築研究提供新範式,也為高校博物館的研究型展覽開拓新途徑。

北京同衡思成文化遺産保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海東表示,展覽在紮實研究基礎上運用AR等前沿技術,為大衆輕松體驗建築遺産價值提供了新路徑。這種數字藝術形式不僅有助于脆弱遺産的保護與呈現,也為遺産空間的活化利用和推廣應用帶來新思路,令人印象深刻。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安海認為,展覽結構清晰、主題明确,基于堅實學術研究,引導觀衆逐層理解展覽内涵。多種技術手段的運用為價值闡釋開辟了新路徑。他建議精煉展陳語言以便觀衆理解,并通過巡展擴大影響力,讓本次成果在山西本地文化遺産活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央電視總台華語中心制片人吳海霞表示,展覽是李路珂教授團隊二十年研究心血的成果,借助前沿數字技術,将宋代古建築的精妙與佛國世界的唯美栩栩如生地再現。她認為這為更多人走近中國文化、感悟曆史與美學提供了珍貴契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俞莉娜稱,展覽是多年基礎研究的結晶,将紙面學術轉化為立體、多層次的展示。通過前沿數字化手段重構曆史場景,實現了“新知”到“新生”的轉化,為類似遺産展示與研究提供範例。隻有在深厚研究基礎與多學科合作下,才能呈現如此飽滿的展陳語言。

媒體人宋海燕表示,作為非專業觀衆也能清晰感受到古代建築的神奇魅力。本次展覽深入淺出地體現了文物煥發的新生氣質,為觀衆提供了一場由20年心力醞釀而成的文化盛宴。

北京服裝學院副研究員崔岩關注到,展覽采用科學、系統、新穎的形式展現了團隊二十年的積累。獨特的色彩研究方法與數字化融合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她期待未來與團隊在傳統服飾圖像研究領域深化合作,為多學科互動研究拓展更廣闊空間。

北京今吾今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策展人田達治指出,展覽以全新視角重現了開化寺的建築藝術,尤其是壁畫中的建築圖像,展示了宋代藝術的精湛技藝與深厚内涵。李路珂教授的策展團隊曆時十年,結合對開化寺壁畫的深入研究與最新科技手段,将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中蘊含的宋代社會生活以全新方式呈現,使得無法親臨現場的觀衆也能欣賞到這些藝術瑰寶。田達治認為,本次展覽集藝術價值、曆史研究價值與觀賞體驗于一身,是一次成功的文化遺産數字化實踐。


六 學術論壇

學術論壇分為“主旨發言”“古物新知”“古物新生”三個部分,共七位藝術史、建築史、建築學以及互動媒體藝術學領域的學者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與會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點評、讨論。

主旨發言由beat365韋詩譽老師主持。作為開化寺藝術的重要研究者,中國美術學院王贊教授受邀作精彩發言,題為“高平開化寺壁畫《清涼圖》考古與藝術語言研究”

783f566f6d2dda8334eda77fe419b77e.png

王贊教授作主旨發言

王贊教授以高平開化寺壁畫為例,講述了壁畫研究的方法和美術考古學的路徑,強調壁畫和彩畫的“丹青”傳統和紙絹本繪畫的“水墨”傳統共同組成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王教授以開化寺創建者大愚禅師和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的關系說起,認為開化寺大殿壁畫《清涼圖》與北宋宮廷畫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可相媲美,并稱“絕代雙雄”。王教授還通過對畫師題記、畫面内容以及畫面構圖的深入研究,全面讨論了開化寺大殿壁畫的藝術成就,分享了近年從藝術學角度對開化寺壁畫深入研究後的幾處重要新發現和新觀點:在東壁壁畫隐蔽處先後發現“王大然”“大王”等畫師題記,推測東壁與扆壁(東)為“王大然”等人所繪;分析北壁西側壁畫主尊表現方式,提出主尊為觀音的可能性;對開化寺壁畫藝術語言進行系統研究,揭示謝赫六法之“傳移模寫”在開化寺壁畫中具體表現為“網格定位法”;西壁壁畫說法圖中的“窣堵坡”與“平頭”樣式表現與“天方地圓”宇宙空間觀的形式語言運用及形式美學塑造等。最後,王教授指出,開化寺壁畫研究集曆史學、宗教學、建築學和美術學等學科為一體,形成跨學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路徑,強調了以實踐為前提的美術考古學在未來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中的重要性。

接下來,六位青年學者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藝術史和建築史的案例研究。在第一場青年學術論壇“古物新知”中,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博雅博士後阮晉逸、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李競揚和beat365博士候選人蔣雨彤先後發言。主持人為beat365水木學者博士後周真如。評議人為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美術學院谷東方副教授和beat365李路珂副教授。

阮晉逸博士作“草菴,岩穴還是石室?——再探開化寺鹿女故事中的‘草窟’”為題的報告。聚焦開化寺北宋壁畫鹿女故事中二仙人及其居處,通過人物形象、服飾、居所器具與行為場景的多層次微觀考察,探讨圖像與佛經叙事間的互動與互釋。她從開化寺“報恩經變”出發,将細節融入“視覺性”與“曆史性”的語境中,進而透視北宋佛教對“他者”的認知、形象化表達及其所映射的宗教社會背景與審美變化。李競揚博士報告題目為“ ‘尋白傅兮兜率其企’:山西忻州金洞寺轉角殿與小木作樓閣初步調查”。研究基于多年實地考察、測繪與AMS碳測定,對山西忻州金洞寺轉角殿及殿内小木作樓閣的建築年代、題記和建造背景進行分析,确定其建于北宋至金代,并與高平開化寺壁畫所示建築形象相對照。研究顯示,12世紀彌勒上生信仰在河東鄉村流行,并融入葬禮體系,折射出華北宗教建築與藝術風格本土化、繁密化和庶民化的動态趨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建築學系周淼副教授是本課題的合作研究者。蔣雨彤博士“圖像中的建築與建築中的圖像——試論清代紫禁城文淵閣的文化象征與視覺表達”為題作報告。從文淵閣的“圖像中的建築”與“建築中的圖像”兩條線索入手,探究清代皇家藏書樓的文化象征及視覺表達。通過對曆史圖像中文淵閣形象的演變與建築空間中裝飾、繪畫、家具等元素的解析,研究揭示了乾隆時期文淵閣在不同政治和文化目标下的圖像挪用與再造。該分析揭示了文淵閣作為清代皇家藏書樓的多重文化内涵,并凸顯了圖像與建築在權力、審美與文化關系構想中的豐富互動。

005c787ede7e5550877f0e9d6abed97a.png

“古物新知”論壇發言人

(左起:阮晉逸博士,李競揚博士,蔣雨彤博士)

三位發言人作報告後,兩位評議人進行點評。谷東方教授詳細評議了阮晉逸博士的報告,認為該研究以小見大,從文本流傳、圖像傳統和社會文化背景等多個方面解釋開化寺草窟圖像的文化意涵,很好地闡釋了北宋時期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亦對李競揚和蔣雨彤博士的個案研究表示贊許,認為反映了廣泛考察證據、深入鑽研問題的嚴謹治學方法。李路珂教授總結三個報告的共通之處是“超細讀”,即對研究對象本地的精細觀察、對營造痕迹和曆史文本的細緻分析;同時,三位研究者又具有全面的知識體系,對相關建築史、藝術史、宗教史、社會史等領域的現象有敏銳觀察和綜合考慮,最後通過長期鑽研,形成了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研究成果。而後,故宮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陳彤、紀立芳兩位專家受邀發表感言。陳彤老師贊許李競揚博士等青年學者在研究中呈現出的求知欲、奉獻精神和堅毅品質,認為這是通向真知灼見的必由之路。紀立芳老師則分享了觀展以及聽學術報告的心得,并就文淵閣色彩與裝飾問題與蔣雨彤博士展開讨論。

aa28a16b1ebc8a1a0c3b50d172fd3c80.png

谷東方教授、李路珂教授作點評

0d63fece961ca7703bc06d4869fb294b.png

陳彤老師、紀立芳老師發言

在第二場青年學術論壇“古物新生”中,上海紐約大學互動媒體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張星晨、beat365講師韋詩譽和博士後周真如先後作發言。主持人為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盛卿副教授。評議人為上海紐約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實驗室主任左拉拉副教授和beat365黃蔚欣副教授。

57f4c2449a29fe29c60971d910d99eec.png

盛卿教授作主持

張星晨教授的報告以“文化遺産空間的AR叙事重構:空間特征與體驗分析”為主題,聚焦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産沉浸式叙事中的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報告指出AR融合了屏幕、虛拟與現實多重空間層次,使得曆史與文化的叙事在物理空間、信息疊加的虛拟空間中自由流動,構建更為豐富的空間叙事結構與情感體驗。韋詩譽老師“身體圖式與情感記憶:虛拟空間體驗中的真實性建構”為題作報告。研究探讨以心理沉浸補償感官沉浸不足的路徑,将用戶在日常行為姿态和情感記憶中形成的身體圖式作為虛實體驗的錨點。在瀕危動物虛拟保護館的實驗中,通過對行為數據的篩選、聚類與驗證,最終構建優化的“身體圖式-虛拟體驗”系統;在龍脊古壯寨虛拟博物館中,則以口述曆史和情緒地圖為線索,重構“看不見的情感記憶”,激活難以再現的曆史生活場景。周真如博士“從《臘八燃燈窟龛名數》到《一川星懸》”為題的報告,展示了跨界合作對石窟藝術再現的可能性。在“境象敦煌”展覽中,她與藝術家陳芷豪基于古代文獻和現代光媒技術,将紙本水彩底圖與動态投影相結合,模拟莫高窟夜間燃燈的曆史景象,借此探讨石窟外觀、光環境、藝術介入深度與觀衆交互等議題,為從曆史研究到當代藝術實踐的轉換提供新思路。該研究的合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陳芷豪博士。

41cc187667031a3572ce20e272c66317.png

“古物新生”論壇發言人

(左起:張星晨教授,韋詩譽老師,周真如博士)

而後兩位評議人發表評議。左拉拉教授對清華青年學者在新質生産力賦能建成遺産方面的探索給與高度評價,認為韋詩譽老師在教學與科研結合方面開展了很有意義的探索,周真如博士等的作品亦對美術館之外的公共空間産生積極作用。左教授又指出,高平開化寺的研究和展覽正是過去十年以來中國文化遺産數字化曆程的全程見證。最後還發出邀約,歡迎數字遺産領域學者明年去上海紐約大學參會,并到文化遺産數字化實驗室學術交流。

黃蔚欣教授對張星晨教授報告中提到的數字技術與人文領域結合的廣闊前景表示認同,并溫馨地回顧了對李路珂、韋詩譽、周真如等老師工作的長期觀察。黃教授表示,不管是曆史研究者還是技術研究者,都在求真、求善和求美。如果說學術論壇上半場“古物新知”呈現求真這部分,那麼下半場“古物新生”則呈現求善求美的部分——即探索如何将曆史知識轉換成當下人們可觀可感可思可學之對象,進而内化為當今時代之精神資糧。

4ced1102dc33f7aa9925192ce6fc93e0.png

左拉拉教授、黃蔚欣教授作點評

随後,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路易院長受邀上台,與大家分享參觀交流感受。路院長給予高平開化寺數字藝術展高度評價,認為它提供了一種文化遺産研究、保護和傳播的新路徑,對山西這個地上文物大省的古建築保護研究傳播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路院長還介紹了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方面科研平台搭建和資源庫建設方面的一些工作,并強調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将秉承多元開放的姿态,山西古建院願做好地接服務,聚天下英才,共同推進山西建築的新知與新生。

151805fc2bbfe2e6cc9517be78adc516.png

路易院長發言


七 會議總結

會議最後,開化寺展總策展人李路珂副教授作總結緻辭。李教授再次表達對與會學者同仁的到來的感謝,對學術論壇精彩内容的贊許,對真善美等普世價值的追求,以及在古建築研究領域新發展的期盼。與會嘉賓、學者與為本次開幕式服務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合影留念,盡興而歸。

cd4fe5a18bfe4a9ebb2ae0684ab481f3.png

李路珂教授總結緻辭

e8d57262af37e65c13d42515e7e7f8c5.png

嘉賓與工作人員的會後合影

借此機會,我們衷心感謝為開幕式和學術論壇的圓滿舉辦而貢獻力量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他們包括:beat365的周真如、韋詩譽、蔣雨彤、邵婕、杭天易、趙心月、黃康、李昊勇、夏豔麗、王崧、林澤岩、秦利鑫、淩振富、王思嘉、鄭虹玉,北京郵電大學的盛卿、鐘昊雲、劉先勝、張藝昊、崔敏、張藝嘉、王彥蘅、李怡萱,杭州一隅千象科技有限公司的樊思敏、黨衛東、屠煜羚,貴州今時代傳媒有限公司的胡穎、楊明華、吳遠婷、蘇萬鵬。


内容統籌:李路珂 周真如

文字:黃   康 周真如

圖片:楊明華 吳遠婷

審校:李路珂 周真如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