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住區》雜志“住區的良質”呈現了如何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塑造生活中的“良質”,生活環境和質量的研究轉向勢必帶來研究方法和變化,開啟理論和實踐新的視野、路線和積澱。
本期《住區》雜志集中了國内關于“安全住區”的一些列研究和成果,從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在國内的應用,國外理論與中國社區具體情況的結合與修正,到中國城鎮住區具體實踐中安全社區研究、策略和規劃的發展,呈現了中國設計學界對于“安全社區”研究的圖景與前沿。此外,本期主題還包括對于中國城市住區公共性的研究。住區作為人與建築兩個層次的集合,在空間上如何反映人群的公共性,正在逐漸成為住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各種功能性公共空間和設施的營建,到公共空間的形成機制,本期關于住區公共性研究的文章給我們呈現了各種不同層面和角度的研究和策略。幫助我們思考在中國城市住宅逐步完成量的積累之後,如何設計和建立更為适宜人群集合居住行為的社區公共空間。
在現代建築史中,大學與設計院相互制約并相互激發,在不同時期交替擔任着傳承者或革新者的角色,推動着現代建築的發展。一方趨于保守,另一方會醞釀變革;一方狂飙突進,另一方就會視傳承為己任。1958年,擁有建築學專業的一批中國大學成立了自己的設計院,大學與設計院第一次被融為一體,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界一個特殊的現象。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就是60年前成立的中國大學設計院其中之一。自此,大學設計院的發展就和中國現代建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60年後的今天,我們在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成立60周年之際,在beat365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名為“6ⅹ10:一個大學設計院的現代建築史”的展覽,以及出版了這本《住區》雜志特别專刊。當我們回首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這六個十年,會發現其研究與實踐和中國社會曆史的脈動、城鄉建設的發展、設計思潮的起伏密切相連,既反映着中國這60年的建築實踐,也呈現了中國建築學術的發展。因此,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這60年的曆史,既是一個大學設計院的發展曆程,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史的一個縮影,反映着中國建築界對社會民生的擔當,對中國建築自我認同的探尋,展示着我們的前進與徘徊、問題與行動、實踐與反思,并指向着未來中國建築的發展。
随着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的制定和實行,不少相關的建築已經完成設計并且相繼落地。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龐大養老市場的需求,未來将有大量的醫療和養老相關的建築在該政策的影響下被建造和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理解醫養結合的含義和将之正确地應用到相關建築設計和開發中變得至關重要。本期通過五篇論文(包括本介紹文章)和五個案例介紹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醫養環境。第一部分結合筆者的博士研究,從基礎、意義和目标讨論建築環境創造中的醫養結合。第二部分介紹本期的編輯結構,希望通過理論和案例的介紹闡明“醫”和“養”在建築環境中的關系,啟發政策實施者(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和開發商等)做出适合的醫養設計和開發行動,最終提高老齡使用者的生活福祉。
本期《住區》雜志試圖呈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建立在對于城市整體環境的認識之上的建築設計态度與方法。在甲方和地方規劃部門的意圖之外,柯克蘭事務所一直尋求建立一種對項目所在區域的相對客觀的整體認識,從而指導自己的建築設計,使其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時與城市更大範圍的區域發展相協同。對于今日成為權力和欲望競技場的城市,建築設計中的這種态度和方法意義所強調的,正如同加達默爾所說——“我們的任務在于把通過科學而受我們随意支配的對象世界亦即技術世界同我們存在的基本狀況重新連接起來,這種基本狀況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可由我們操縱的,而僅僅要求我們尊重”。
本期《住區》聚焦建築師的家。目前國内大量的毛坯房供應市場,絕大多數購房者都需要面臨裝修問題。不論老房子還是新建樓盤,很多住戶都會對原有的建築格局大改特改,甚至對原建築的結構形式進行破壞,嚴重影響建築的壽命和安全。建築師作為住宅的設計者——也正是毛坯房的提供者,同時又是使用者——也會成為毛坯房的改造者,成為了探讨這一問題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點。
本期雜志将視野拉回到了《住區》的起點——住宅與社區研究。《住區》雜志一貫的宗旨是,“關注問題而不是事件,關注行為而不是設計,關注人而不是房子”。因此,關于住宅與社區研究,我們試圖呈現的不是各種住宅設計或住區規劃的形式與結果,而是設計與規劃的起點與演進過程,其邏輯依據就是人的行為與社會生活。
本期《住區》聚焦“幼兒園”空間,從政策、設計和幼兒心理等層面展開探讨,談談培養我們的未來——孩子們的場所及環境。
現代科技延伸了人能感知的物理空間,但是媒體的井噴卻在壓縮人的思考時間。而學術、公民社會等公共理性是建立作為思考結果的共識之上的,所以麥克盧漢說:“公衆是印刷術的産物,在電子條件下,公衆将不複存在”。不過,麥克盧漢還說過:“在洪大的時間之流中散布的星星點點溫暖滞後的區域,難道不可能是一種社會和心理的綠洲嗎?”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經驗是否能夠代替認識?感知是否能夠代替理解?被動接受是否能夠代替主動思考?面對這些挑戰的不僅僅是傳統媒體,而是包括新媒體在内的全體。而這綠洲是雜志、是書籍、是微信、還是網站?皆有可能。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20年來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香港與内地,以及與周邊國家和城市的關系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種變化存在于彼此的角色狀态,文化、意識差異等等諸多方面。
這20年間,香港和内地各自的發展如何?彼此的交叉點在哪裡?彼此的關系變化在哪裡?這些變化已經/将給彼此帶來何種影響?回歸20年,應該可以發現一些值得思考或是有趣的答案。
《住區》雜志“香港回歸20周年“專輯以“變化”為點,探讨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和内地在建築、規劃和相關行業層面,各自的生存狀态、彼此的關系、相互的影響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以中國和挪威五所大學的建築學課程案例為樣闆,從教學框架、生活方式、材料選擇、美學趣味等方面,本期《住區》雜志展示了各種理論研究與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成果,反映了整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變化。
當代城市中的建築應該追求标志性?形式感?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命題?是建築的社會性?建築的城市性?建築的地方性?還是其他?《住區》雜志“在地重慶“專輯以重慶為點,展現重慶建築設計衆生相,探讨當下的建築設計與城市的依存關系。
特别策劃
P006 定位鄉土—— 青年設計師鄉土營建學術論壇
主題報道
P014 基于 GIS 的喀斯特山地河谷地帶聚落分布規律研究 :以貴州省白水河谷地區為例 / 周政旭 王訓迪 錢雲
P023 基于“鄉村參與式設計”的實踐探索——以龍池山古道修複工程為例 / 朱斯斯
P029 突變與傳承 :川西北藏區旅遊村落鄉土民居當代演變類型、特征及思考——以阿壩縣神座村為例 / 曹勇 陳穎 田凱
P035“不離鄉不離土”:本地村鎮化轉型中的蕭山農村地區當代鄉土住宅研究 / 項曦 段威
P041 香格裡拉縣小中甸鎮藏族民居傳承與發展調查研究——以齊小谷村江宅為例 / 甯昭偉 吳豔
P047 西雙版納哈尼族住居空間構成及演變——以曼岡寨為例 / 郦大方
P054 1980 至 2010 年,長沙農村住宅的廚房演變/ 熊瑤 盧健松 姜敏
P064 文化旅遊契機下的意大利村鎮複興策略 / 周政旭
本期《住區》雜志選取了今年6月份在北京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論壇部分會議論文,研究者、設計師和開發商從不同側面描述了健康住宅的相關性能、關鍵技術與探索實踐,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為健康中國建設與健康住宅建設提供更多的借鑒。
本期《住區》主題是“作為物質和理念的傳統”。将遺産分為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雖然有助于保護那些無形的傳統,但是也同時帶來一個問題——容易讓人忽視物質文化遺産中所包含的無形内容,而這些内容可能才是我們更加需要注意繼承和保護的東西。本期雜志通過一系列關于建築和聚落文化遺産的保護研究,希望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物質形體僅僅是曆史文化遺存保護的一個方面,這些在中國快速的現代化與城市化過程中仍然續存的傳統建成環境,是因為傳統生活的内容和理念一方面在被改變,而另一方面在延續,從而成為了“現在的一部分”。對于物質空間形體的保護,幫助我們理解過去;而對于其蘊含理念的保護,更為注重傳統的鮮活與變遷。
針對住區開放的相關問題,本期刊載了對十幾位國内外專家的訪談。其中有本刊主編莊惟敏院長、王建國院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前院長Peter G. Rowe等,從人的領域性、社會形态、心理學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政策參考意義。
本期《住區》中的研究和實踐案例表明,一種新的遺産話語正在被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地讨論和付諸行動——這種由官方和民間力量合作形成的新話語模式,不僅是必要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可行的。在遺産價值理論層面,側重于當地人視角的社會文化價值闡釋;在遺産管理和政策層面,側重于“公衆參與”機制的讨論和推廣;在遺産實踐層面,依賴于“紮根型”在地技術精英及其整合起來的官方和民間的社會網絡。本期雜志中呈現的内容,隻是中國文化遺産在地研究和實踐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們正在逐漸進入公衆視野,為一種新話語模式打開了一扇窗,呈現此類研究與實踐正是策劃本次專刊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