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讨會在八達嶺長城腳下召開,100多位來自全國長城沿線的相關領導、研究機構負責人、著名長城專家學者及相關媒體,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長城保護及文旅融合發展為主題,開展了長城文化精神、建築保護、曆史文化、保護利用四個專題研讨和三場分論壇。beat365文旅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任邬東璠副教授,圍繞長城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表了題為“創新社會化服務,提升長城文化力——以山海關古城微更新為例”的主旨演講,圍繞“中心”作為高校科研機構,闡述了其在創新社會化服務和提升長城文化力方面所做的探索。
圖1 邬東璠副教授進行主旨發言
邬東璠副教授認為,社會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自組織自服務相結合的一套系統。為了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社會化服務的方式,“中心”将高校引入到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由高校牽頭、政府支持,引領居民、商家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其中。高校在其中的直接作用,一方面是産教結合,另一方面是産研結合。
第一,産教結合,産學結合。“中心”發起了長城文化遺産廊道激活行動,把教學和學生實踐的場景放到長城沿線的文旅發展場景中。在山海關的首站實踐中,通過組織學生競賽、建造工作營和國際聯合設計課程,将年輕的學生力量引入到山海關古城的微更新場景,吸引了十餘所高校、百餘名師生參與其中,把學生的暑期實踐、課程教學與長城文化的創意性實踐結合起來。古城變成了教學的大課堂,學生和老師都在這個過程中和社會發展、文旅産業建立了直接的聯系。
第二,産研結合與創新性轉化。邬東璠副教授介紹了“中心”在長城信息化方面的探索,通過無人機技術對長城進行地形跟随攝影,再結合激光掃描與攝影測量技術,真實地還原長城外部和内部空間,把三維影像融合到地理空間信息系統中,以此作為研究分析的基礎,為預防性修繕方案的制定、長城開放遊覽區的選擇等提供綜合決策支撐。同時,“中心”還基于這些基礎數據進行了旅遊産品轉化的探索,在今年策劃實施的“首屆長城文化創意展”中,通過基礎數據的轉化形成“漫遊古城”互動體驗産品,遊客面對大屏,通過搖杆操控,實現在古城中的“漫遊”。
邬東璠副教授還提出,在提升長城文化力,亦即提升長城文化資源的轉換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創意是關鍵、人才是核心。圍繞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中心”從培育聚力本土人才、招商引智兩方面切入進行了實踐探索。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衆志成城,方顯長城精神。”長城文旅的場景基礎好,曆史文化内涵豐富,但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投入其中,兢兢業業地去做,由此,本地人才是首要的依托。“中心”今年在山海關組織的系列活動,正是激活、聚力本地人才的嘗試。以“600年柴禾市市場攤位改造大學生競賽”為例,邬東璠副教授介紹了通過組織高校師生和當地居民的互動,讓當地的老人和商戶參與到微更新活動的經驗。此次活動還邀請了來自董耀會會長在秦皇島發起的董耀會長城研學推廣實驗校的孩子們組成長城小小講解員隊伍,以及山海關、秦皇島的多位非遺傳承人參與到場景之中,既為非遺技藝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又為遊客帶來了文化内容的輸入和體驗。未來,還将與社區營造組織合作,推動當地居民組建社區導覽隊,“讓更多山海關人能講好山海關故事”。
關于招商引智,邬東璠副教授提出:“我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把長城的文旅發展場景變成一個文化傳承創新的孵化器,起名叫‘長城文化力孵化器’。希望通過這個孵化器招商引智,吸引對長城有情懷的年輕人或者中小企業到這裡注冊公司,并去大量待激活的長城文化空間中創新業态、施展拳腳。我們正嘗試在山海關做這樣的探索,将和政府共同搭建平台,由政府出台政策,激勵這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這個孵化器并不是一個辦公空間,而是一個多功能的長城文化共享空間,是一個長城愛好者之家——大家的‘家’。無論是專家學者、藝術家、攝影師、青年學生、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到這裡交流。這裡将是智庫中心、教學實踐中心、藝術創意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研學課程中心、數字體驗中心、社區營造中心。當地老百姓也可以在這裡活動,接受長城文化的熏陶,提高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成為傳播長城文化的本土‘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