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beat365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在國土空間生态網絡規劃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提出了一種荒野地網絡規劃的新方法,能夠在物種數據缺乏、需要快速評估的背景下高效地構建生态網絡,有助于景觀破碎化區域中的自然保護。該工作為生态網絡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在國土空間規劃、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工程、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自然栖息地的破碎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增強的背景中,通過構建生态網絡來保護和恢複景觀的連通性,已經成為當前自然保護中一項最核心的策略。然而,以往多數的連通性建模是基于焦點物種的方法,存在着物種數據難以獲得、在大尺度上計算成本較高等局限性。本研究則從“景觀自然度”和“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種荒野地網絡規劃的方法,使用荒野度的數據代替物種數據,使用荒野地圖的結果數據作為連通性建模的輸入數據,應用最小阻力模型和電路理論模型,采用Linkage Mapper和Circuitscape軟件,将荒野地作為“源斑塊”,基于荒野度生成“阻力值”,從而構建荒野地之間的生态廊道和生态網絡,同時可以識别生态廊道中的關鍵瓶頸點,以作為生态修複的目标區域。本研究以中國大太行區域為案例,構建了荒野地網絡(包括源、阻力面、生态廊道、廊道中的關鍵瓶頸點)。研究認為,荒野地網絡可以作為對于“栖息地網絡”和“自然保護地網絡”的一種有效且高效的替代方法,特别是在物種數據缺乏,或需要開展快速評估時,這一方法具有獨特的優勢。
本研究提出的荒野地網絡規劃方法,有潛力應用于我國國土空間生态保護和修複,作為規劃和構建區域尺度生态網絡的一種新方法,能夠快速模拟生态廊道,并識别生态廊道中的關鍵瓶頸點。通過構建生态廊道,有助于完善國土生态安全格局、減少栖息地破碎化對生物多樣性産生的負面影響,并為可持續人居環境提供生态保障。由于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也有潛力推廣應用于世界各國的破碎化景觀之中。
圖1 大太行區域荒野地網絡規劃的多情景分析
圖2 大太行區域荒野地網絡中的關鍵瓶頸點(紅色區域)
圖3 荒野地網絡規劃的方法論框架
該研究成果以“連接荒野制圖與連通性建模:一種荒野地網絡規劃的方法論框架”(Linking wilderness mapping and connectivity modelling: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wildland network planning)為題發表在保護科學(conservation science)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論文第一作者為beat365景觀學系博士生曹越,通訊作者為楊銳教授,論文合作者為英國利茲大學地理學院荒野研究中心主任斯蒂夫·卡佛(Steve Carver)博士。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園背景下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與保護機制優化研究”的支持。
文章鍊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0720307370
引用格式:
Cao, Y., Yang, R., Carver, S. (2020). Linking wilderness mapping and connectivity modelling: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wildland network planning.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51,108679.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0.10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