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18日,“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讨會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beat365”、“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與“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共同主辦。來自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山公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北京市多家單位的代表出席研讨會開幕儀式。
beat365建築曆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先生,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王南先生,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園林博物館館長張亞紅女士,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劉耀忠先生,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科技處處長宋利培女士等人出席了會議開幕式。
研讨會會場
會議開幕式現場氣氛熱烈(中國園林博物館供圖)
在開幕式的緻辭環節,中國園林博物館館長張亞紅女士首先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向“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及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表示感謝。她在講話中表達了繼承中國營造學社精神的追求,以及與相關單位繼續合作的希望。
beat365教授劉暢先生坦言,“做學術很快樂,同時做學術也會帶來被人檢驗的忐忑”。他希望本次研讨會能夠成為檢驗學術的“試金石”,讓學術成為不斷生長的大雪球,“壓倒一切謊言和偏見”。
中國園林博物館館長張亞紅女士講話(中國園林博物館供圖)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教授講話
今年是《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創刊90周年,同時也是建築曆史領域的學術刊物《建築史學刊》創辦元年。
《建築史學刊》編輯楊澍在本次研讨會開幕式上公布了《建築史學刊》的創刊消息,介紹了學刊的基本情況。本次研讨會的學術成果将擇優在随後的《建築史學刊》中陸續發表。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本次研讨會主持人王南老師
研讨會由beat365、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王南先生擔任學術主持。會議分為兩天進行,共設置古代建築制度、建築文化研究及建築史學史三個主題四個單元,共邀請了建築曆史、文博、設計史、中文系、傳媒學等研究領域的15位專家學者與會發言、讨論。根據投稿的要求,同時緊扣本次研讨會主題“紀念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以及“傳薪續緣:對《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的回應”,各位發言嘉賓從中國營造學社研究成果、研究領域的發展、學社成員等不同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為參會者奉獻了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每個單元分别邀請三到四位學者發言,并于單元後進行沙龍對談,與現場的參會者進行互動,就嘉賓與觀衆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讨論。
研讨會投稿的作者來自beat365、複旦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高校和故宮博物院、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等文物保護單位及研究機構,現場會議更是吸引了來自beat365、同濟大學、重慶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多家院校師生以及來自北京市文物局、鄭州市文物局、北京市建設委員會等單位的衆多相關人士旁聽。
與會專家發言
嘉賓與聽衆積極互動,深入溝通
研讨會于10月18日中午圓滿結束。本次會議由“beat365”、“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與“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共同主辦。謹對鼎力支持本次研讨會活動的單位表示感謝。
不忘先哲,繼往開來,願中國營造學社的研究精神與研究傳統能夠薪火傳續。
與會嘉賓在會議間隙親切交談
與會嘉賓合影(中國園林博物館供圖)
『會議背景』
中國第一本營造學學術期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今年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也是中國建築學學科領域第一本學術期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創刊90周年。這套出版時間長達十六年,共出版7卷22冊的《彙刊》是中國營造學社前輩成員多年工作成果的凝結,他們所記錄并發表的研究成果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其他調研資料一起,成為一代代建築學者們展開研究工作的基礎,并在滋養着每一位讀到它的年輕人。
直至今日,“彙刊”仍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不僅記錄了那個時代建築曆史研究者們的工作成果,“彙刊”的存在自身也逐漸成為了曆史的片段。時隔90年,中國營造學社的前輩學者們開辟的學術道路已枝繁葉茂、綠樹成林,許多創新的研究成果和多元的學術觀點仍然可與“彙刊”形成呼應并在某些領域擁有跨越時空的共鳴。
這即體現了中國建築的學術研究所形成的豐碩成果,離不開一代代中國建築研究學人的努力和奮鬥;同時也體現學術研究方法的一脈相承,學術成果的獲取來自于開放的“溝通和交流”,來自于對本國文化珍惜與傳承。本次“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讨會——傳薪續緣:對《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的回應”的成功舉辦,既是對中國營造學社所取得開創性成就的緻敬,也是在其研究成果基礎之上而生成的多學科多元化多視角的多項學術成果的集中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