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beat365成功舉辦文化遺産保護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進展學術論壇
2020.10-29

2020年10月24日下午,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beat365)和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通過線下(beat365建築館王澤生報告廳)線上(騰訊會議和B站直播)融合的方式,成功組織召開了“文化遺産保護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進展”學術論壇。現場有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beat365、清華同衡、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科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北京建築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山東建築大學等代表40多人線下參會,線上有9980多人分布在各地分享。

1.jpg

學術論壇日程安排

學術論壇由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黨安榮首先以“文化遺産保護呼喚空間信息技術”為題,開啟本次學術論壇,随後的十位報告嘉賓分别是車通研究員(陝西省古迹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熊友誼研究員(重點科研基地廣州工作站)、陳富龍研究員(中科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李淵教授(重點科研基地廈門工作站)、田萬裡經理(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任偉博士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侯妙樂教授(重點科研基地北京工作站)、高宜生副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許東明研究員(挪威科技大學建築遺産保護)、龍瀛研究員(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

2.png

學術論壇B站直播

黨安榮的開場報告分析了文化遺産保護在“調研與識别、保護與管理、利用與傳承”三個方面的需求,總結了空間信息技術(包括RS、GIS、GNSS、VR/AR等)的“客觀性、精确性、靈活性、時空性、直觀性”等五個特點,并結合重點科研基地及工作站的探索,分享了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景觀遺産、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園林、長城文化遺産等遺産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闡述了文化遺産呼喚空間信息技術,并由此引出“文化遺産保護的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進展”學術論壇。

3.png

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作開場報告

十位嘉賓的學術報告結合具體案例,分享了西安舊城近現代建築遺産變遷研究的技術方法與成果,“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過程中文物的全過程全方位數字化采集方法與成果,絲綢之路東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遙感監測與保護的技術方法,中國大運河(北京段)的空間信息技術分析及水質遙感監測技術,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發展,中國海龍屯土司世界文化遺産全景闡釋與展示研究,長城世界文化遺産(北京段)九眼樓數字化虛拟修複的技術方法,曆史建築遺産虛拟修複的技術方法探索,以及涵蓋智能化調研、智能化評估、智能化規劃、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文化遺産地智能化發展思考。

4.png

5.png

6.png

線下與線上融合分享十個報告

十位嘉賓的學術報告涉及到文化遺産保護的技術方案、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模型構建、價值闡釋、虛拟修複、展示傳播、動态監測等多個方面,體現了空間信息技術支撐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從數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發展過程,反映了文化遺産保護的空進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的國内進展與國際趨勢,展現了空間信息技術支撐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的三個重要的特點【孿生、融合、智慧】:【孿生】體現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物質空間與信息空間的互動,以及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對原真性的遵從,【融合】體現文化遺産保護需要多種技術方法、多源時空數據、多類學科體系的集成與融貫,【智慧】則是文化遺産保護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與目标。

此次學術論壇由beat365主辦,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beat365)和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組織。協辦單位及技術支持是上海華測和國匠城(B站)。通過網絡預報名的參會人員780多名,分别來自中國(包括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以及美國、英國、意大利、保加利亞、日本、韓國、荷蘭、新加坡等9個國家,線下線上實際參會人數過萬人。參會代表留言表示,本次學術論壇緊扣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需求、展現空間信息技術應用進展。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