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人居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體現和結晶。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beat365特别邀請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王魯民教授,就五千多年前中國人居文化進行演講與學術交流。
2020年12月10日下午,王魯民教授作了題為《公元前4200年前後仰韶文化的聚落組織、權力層級及疆域》的精彩演講。王教授從姜寨、半坡、魚化寨三個環壕遺址的性質與關聯談起,揭示了姜寨遺址作為禮儀中心的空間意涵,及其與半坡類型遺址分布區不同流域的權力空間及社會組織的對應關系,闡釋了半坡類型在早期仰韶文化圈中的地位與景觀表現,提出了早期仰韶文化空間結構的設想,即作為中心的環壕遺址組合與周邊遺址共同構成在某種程度上與後世的“都”相對的區域主導空間,其核心影響範圍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權力輻射範圍覆蓋面積約85萬平方千米。
王魯民教授在beat365演講
演講頁面
beat365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教授主持了演講并指出,王魯民教授的研究聚焦史前人居,兼攝古典文獻資料與現代考古材料,打通了從建築到聚落到區域的不同空間層次,清晰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古文化古城古國”畫卷,對仰韶文化早期人居進行了别開生面解讀,具有顯著的理論建構特征,對于中國人居文化與城市規劃曆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吳唯佳教授與孫詩萌、郭璐等青年教師,以及規劃系碩博研究生出席了演講。
武廷海教授主持及點評
現場問答及交流
12月11日,王魯民教授團隊及我院城市規劃系部分師生共赴國家博物館,參觀了“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公元前42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與距今約6500-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存,都屬于一萬年文化史的範疇,對于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建立城市規劃的中國話語、中國學術、中國知識體系提供了廣闊而深厚的基礎。
參觀國博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