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李興鋼:“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研究與實踐”
2021.05-23

    2021年4月22日,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李興鋼的“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研究與實踐”學術講座在beat365舉辦。本次講座是2021年beat365開放式設計教學導師系列講座的第四講。該系列講座由參與開放式教學的各位設計導師為學院師生分享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将持續整個學年。來自beat365校内的師生以及線上數百名聽衆聆聽了李興鋼老師的精彩演講。

2.jpg

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研究與實踐·李興鋼

對講座題目的簡單解釋:

一點技術,一點哲學,一點實踐。

     引子

    庫哈斯對建築學的危機的論斷:“若不去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築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

    現實性的條件産生了對應的建築的标準。對人類生存條件即空間環境正在發生的巨變的無視,自閉系統内進行的工具化推進和自說自話,是學科危機的根源所在。

    對于建築師的工作對象來說,人類的建成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當下的快速城鎮化導緻城鄉建成環境産生了三大問題:生态-失态,技術-失序,自然-失衡

    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做出建築師的回應,是一直在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提出了“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的理念及路徑。

    其後将“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的理念及路徑”分三個部分做具體解釋:

第一部分:對應生态-失态問題

    針對城鄉建成環境的“失态”問題,構建大型建築場館與城市空間和生态環境的交互設計理念和方法,創造當代城市和生态環境的新文化景觀。

    一、大型建築與城市空間“容納性”交互設計。以“鳥巢”體育場和鳥巢文化中心為例,由構架生成可滲透的公共空間。在此過程中認識到空間、結構、形式一體化的理性設計框架。

3.jpg

自左向右依次為“鳥巢”(國家體育場)-張廣源、鳥巢文化中心-孫海霆

    二、大型場館與山林環境“生态性”交互設計。以冬奧延慶賽區中的國家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延慶冬奧村為例闡釋場館的幾何構型與生态環保的交互,創造“山林場館生态冬奧”的新文化景觀。

4.jpg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并系統性地推進對複雜山地條件下的場館綜合設計方法和技術體系的科研工作。

5.jpg

複雜山地條件下雪上場館綜合設計方法和技術體系-雪車雪橇賽道的“地形氣候保護系統”-李興鋼工作室提供

第二部分:對應技術-失序問題

      針對城鄉建成環境的“失序”問題,提出建築與空間環境的“技術性”交互設計暨工程建築學的理念和方法。

    何謂工程建築學,空間-技術-形态三位一體。即以工程引導意匠,來約束随意的建築形式追求,實現“技術性”的理性創新,導向“有序”目标。

    以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天大新校區綜合體育館兩個實例對建築與結構建造技術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6.jpg

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室内-張廣源

    以威海hiland名座和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兩個實例對建築與環境調控技術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1621844099(1).jpg

威海“Hiland·名座”-李甯

7.jpg

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辦公樓改造

    以北京朝陽區垃圾焚燒發電中心為例對建築與基礎設施工藝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8.jpg

北京朝陽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中心

    以昌平線西二旗輕軌站為例對建築與交通工藝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9.jpg

北京地鐵昌平線西二旗站夜景鳥瞰

    以冬奧會智能雪車雪橇賽道與競技訓練關鍵技術研究為例對建築與體育工藝交互的科研工作進行闡釋。

10.jpg

智能雪車雪橇賽道與競技訓練關鍵技術研究

第三部分:對應自然-失衡問題

    針對城鄉建成環境的“失衡”問題,提出建築與空間環境的“文化性”交互設計暨“勝景幾何”的理念和方法。

    勝景幾何是将建築學與工程學、人文地理學、風景園林學、環境心理學交叉而成的設計理論,其中含有對哲學方面内容的思考。意圖将“自然”納入到建築的本體,建立一種“現實理想空間營造範式”。此範式可以歸納為五要素、五策略、十模式。

    以元上都遺址博物館、元上都遺址工作站、績溪博物館、樓納露營基地服務中心為例對建築與原生自然環境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11.jpg

元上都遺址博物館鳥瞰

12.jpg

元上都遺址工作站

13.jpg

績溪博物館屋頂鳥瞰

    以首鋼工舍、大院胡同28号改造、唐山第三空間為例對建築與文明自然環境交互的設計實踐進行闡釋。

15.jpg

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

14.jpg

首鋼工舍智選假日酒店

16.jpg

唐山“第三空間”

總結


以建築的實踐、科研、出版、展覽、教學的多種工作方式,來應對建築學面臨的危機,構建一種空間環境交互建築學,服務于人類生存環境之未來。


在講座後的交流環節,現場師生、線上聽衆與李興鋼老師熱情互動。線上、線下聽衆們分别就諸如“本科建築教育中設計訓練的側重”、“BIM和參數化設計與建築設計及其可能的技術替代”等問題請教了李興鋼老師,并和李興鋼老師進行了讨論。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