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李冀的“尋找共生的力量”學術講座在beat365舉辦。本次講座是2021年beat365開放式設計教學導師系列講座的第五講。該系列講座由參與開放式教學的各位設計導師為學院師生分享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将持續整個學年。來自beat365校内的師生以及線上數百名聽衆聆聽了李冀老師的精彩演講。
李冀講座海報
李冀演講
講座一開始,李冀為聽衆展現了劇烈沖突流變的時代狀況,涵蓋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與國以至過去與未來,用一場浪漫的、想象的、啟迪性的對話展現了他的态度,将聽衆引向了李冀所要講演的主題“共生的力量”。李冀認為共生的力量是對相互依存關系的追尋,是對不同事物之間連續性的揭示,是一種以相互成就的姿态形成的力與美。而共生的目标不是一個勉強維持的脆弱系統,而是富于力量的平衡、更趨穩定的強大整體。
于是,在建築師李冀手中,“共生的力量”成為了“共生的建造”。共生的建造意味着與各種不同的事物結緣,不同的場所、不同的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同的介入姿态、不同的建造方式等,最終彙合成不同的結果。
圍繞“共生的建造”,李冀為聽衆分享了其10個實踐作品。
1. 工業力量——北京膠印廠改造
旨在呈現一座工廠最初的狀态,北京膠印廠改造使用了一條“神聖的紐帶”将不同标高的現狀建築連接起來,“一條獨特的空間穿行體系,突破原始結構的束縛,引導原本傳統的院落街巷線索自由、立體地流動生長。”李冀描述到。在具體的建造應對上,“有悖于當前日趨精細的建築方向,改造中采用了低精細度的材料、工藝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鋼材采用原始形狀、規格,去除沒必要的加工和裝飾,以使每塊材料的完整與獨立性得到尊重。連接構造也盡量簡單直接,試圖展現出力量與本質的美。耐候鋼闆随着時間自然地斑駁鏽蝕,與周圍老磚牆默默對話。新建築物已經開始融入到整體曆史氛圍中去,并使得廠區深沉的工業氣質進一步凝聚、強化”。
2. 森林守望——長白山河谷林居
從北京的都市來到長白山的林區,有别于當代通行的“鋼筋混凝土”習慣,李冀基于對場地的理解,嘗試去“探尋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的方法,以及城市與自然之間邊界狀态的不同可能性。”具體而言,李冀及其團隊“深入現場仔細勘測調研,查尋整個河谷森林生态體系的脈絡,甄别每處地形地貌的狀态與成因,水文地質構造,河灘、山坡不同的生物植被群落。對處于原始狀态的河谷、樹林、地形地貌予以全面保護。對場地内每棵原生樹木、露出地表的塊石,逐一進行測量标記。對被民俗園建設破壞的部分進行生态修複,清除建築垃圾,因循脈絡恢複地形和雨水通路、疏通填塞的自然河溝、孕育植被種群,促進整個場地的生态再次發育,使被割裂出來的荒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并引導廣袤的原始河谷森林突破城市造就的壁壘,向城市内部方向延伸生長。”最終建築順着景觀和景觀的朝向融為一體,在這裡,基地的主角不再是人,而是自然。過程中李冀還提到設計團隊為了保護場地的樹木,增加了大量的工作時間來調整設計,修正建築的朝向角度以回避基地的樹木。
3. 山的回應——長白山山地林居
長白山山地林居是一群與河谷林居相鄰的住宅,“厚牆的内外兩側,均由長白山億萬年地質變遷形成的天然火山石塊壘砌,賦予内部空間粗犷野性 的自然氣息,也讓建築群重新融入超越時間的地質形态中去。卧室體量的外側被碳化松木瓦片包裹,在經曆風雨後顔色慢慢變化,卧室内壁與地面覆蓋溫暖的松木闆,每種材料都從室外一直延伸至室内。在下層起居空間裡錯落的松木闆間休憩,或沿着石牆與木瓦對話的光縫拾梯去往卧室,人們仿佛從未離開過山林與自然,體驗不同于鎮上平地住宅的獨特生活。除兩側石牆外,卧室、起居廳的正面均以通透玻璃面向風景完全打開,3個寬大挑台從室内向樹林間伸出,引導人們走出室外、眺望遠方。”也正是因為同樣處于一個環境敏感的基地中,李冀也特别提及了其團隊的駐場建築師為了回避現狀的樹木調整了地庫坡道。
4. 野性逆襲——都市裡的自然之家
都市裡的自然之家始于一個本質性的發問:“都市中是否能有個自然的家?”于是,李冀近乎直覺性的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重新用鋼和木頭搭建了一個“原始”的家。具體而言,李冀“首先去除房屋内部所有輕質隔牆,隻留下高聳的承重結構,讓都市混凝土叢林的真實骨骼得以顯露。朝向庭院一面的客廳和主卧室,都使用大幅的滑動隐藏門打破原來封閉隔牆的邊界,寬厚的天然木闆從室外花園一直鋪進屋内,在混凝土牆體叢林之間穿行彙聚,自然的氣息湧入并充盈了建築内部,進而形成自由流動的内在庭院。内與外、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隔閡都被消解,居家生活發生在室内庭園裡,而室外花園則是延伸出去的客廳。下班回家成為一次心靈放松的意外旅程——經過被繁複裝修密實包裹的公共過廳之後,推門而入的瞬間,重新回歸自然。”
5. 雨林秘境——弄崗森林公園遊客中心
弄崗森林公園遊客中心内部空曠的連續空間源于對環境特征的挖掘:森林、氣候、喀斯特、闆岩、桉樹。李冀“希望喚醒遊人内心對自然的敏銳感悟,以周邊收集的桉樹枝為主要材料,以粗犷的方式圍合出一組自由的曲面空間,晴天光影彌散,雨季倒影映射。有的透雨透氣,作為入園前的雨林體驗、鳥獸标本展示空間;有的以茅草内襯擋雨,作為休息接待空間。這一組介于人工于自然之間的造物,将成為進入公園純自然體驗的最佳引導。”
6. 杉木覺醒——溧陽楊灣驿站
始于幾年前的一次踏勘,基地上一堆堆工人從附近山林中采下的杉木形成了李冀心中的願望——去喚醒它們,讓沉睡的杉木重獲新生。于是在溧陽楊灣驿站,李冀利用了這些被遺忘的杉木,借助當代技術,将老杉樹在現場原地重組,生成依然紮根于這片土地的新空間。形态完整自然的杉木經過防腐處理之後,直接在林間豎立起來,形成指向天空的螺旋陣列。根部插入大地,再通過特制的頂部鋼圈梁組合成受力整體,樹木之間的間隙嵌入玻璃和聚碳酸酯闆,灑下通透的光影。
7. 鋼的護念——溧陽楊灣林場宿舍改造
在溧陽楊灣驿站一座廢棄的林場職工宿舍上,李冀“去除多餘的表面裝飾,将結構部分和必要的加固措施顯露出來。結構磚牆都采用從内側噴射混凝土的方式進行加固,内部空間得以解放出來,并被分隔成幾個大大小小的餐廳、會談室、集中廚房和衛生間等配套設施。噴射混凝土在室内直接暴露,隻薄罩一層保護塗料,留下粗犷的凸凹質感。木屋架從下部增加工字鋼托梁進行加強。東側磚房已經開裂的檐廊磚柱和殘房局部都被保留,磚柱兩側包夾鋼闆強化,增添耐候鋼闆的遮蓋結構将殘缺部分保護起來,形成面向1号公路的半室外休息空間和朝向庭院花園的寬闊敞廊,為外擺創造條件。西側建築面向花園一側新立起一排鋼柱,大懸挑伸出的斜屋頂下,展開無遮攔的橫向視野,大大拓展了室内就餐空間,并将花園風景盡收眼底。耐候鋼闆屋頂水平伸展的銳利線條,與曲線木屋指向天空的垂直杉木形成鮮明對比。”
8. 竹之山丘——天津智慧山山丘廣場
就地取材不可行後,李冀從1200公裡外采購竹片來到天津市中心。凸起的地下車庫形成的消極現狀如何轉化?李冀的答案是:一片竹子的山丘。“層層退進的2維竹條曲線,堆疊出3維起伏的竹之山丘。新的體量與舊有構築物相互依托共生,将場地上一個原來的負面障礙轉化為兩層正向空間。竹之上,是适合各種大型開放活動的整體連續地景,空間與視角流動變化,激發人們的探索樂趣和多樣性使用。竹之下,覆蓋圍合出的幾個獨立展示空間,斑駁光影透過竹條間隙灑下,兼具通透與私密。”
9. 時光碎片——青雲胡同裡的戲劇天地
基地現狀的瓦礫和碎磚,北京城市肌理的曆史碎片感形成了李冀設計的最初原點,在 “原力”的推動下,李冀将各種老磚、老物件聚合在一起,保留殘破的曆史記憶,将多樣的狀态的并置,将城市的沉澱物融入到設計中,呈現了城市逐漸積累的狀态。最終,身處其中,能在空間裡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具體的複建中,李冀在“磚牆中部,如雲霧般插入大量彌散的玻璃磚,房屋實體的存在感被削弱,既是對自己虛構身份的表白,又仿佛是對生而又滅、滅而又生的輪回的追問。另有幾處實磚牆被不規則鋼構件穿透,留下雜院時代穿牆打洞的記憶隐喻。一截枯死多年的粗大樹幹,被從中院的土裡清出來,倒放在發現它的牆邊,與院落裡其它仍舊郁郁蔥蔥的大樹一起見證未來的人來人往。”而廠房的部分則以耐候鋼闆作為主要介入材料,對紅磚牆上的漏風洞口加以封閉,内部結構采用同型新角鋼與老梁柱角鋼對接的方式進行整體加強。
10. 光與彩虹——夏木塘農舍酒吧
不同于青雲胡同的玻璃磚,夏木塘農舍酒吧用光來點亮老的土坯磚。設計的最開始,李冀想盡一切辦法與房主取得了聯系,傾聽了房主的故事,“嘗試把家族記憶作為一個動因,看是否能把虛無的精神記憶以某種方式凝固下來,給一個尋常的酒吧帶來不同的結果。結合房屋本有的幽暗和酒吧氛圍需求,李冀在三間房裡創造了一條連續三部曲:從艱難中尋找出口、曲折處發現點點希望、進而迎來光明。它映射着老袁家甚至百年中國的濃縮曆史,連續的多元體驗,與口中五味雜陳的酒、随手觸摸着的粗糙牆面一起,讓人們獲得某種獨特的體驗與感悟。”
講座後的提問環節,現場師生與李冀老師熱情互動。學院範路老師直言李冀老師源于生活感悟的原生、原創的作品給了聽衆很大的觸動,并就“作品實現過程在業主端和施工端的各自如何協調沖突”與李冀老師進行了交流。同學們也就諸如“如何保持創作熱情”、“實現優秀建築作品中的思想和實踐難題”、“對高校建築、景觀專業的建議”等話題與李冀老師進行了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