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beat365學生在“2021年全國高等院校浙東古運河(上虞段)概念設計競賽”中獲得佳績
2021.09-24

7月18日,“2021年全國高等院校浙東古運河(上虞段)概念設計競賽”公布了最終獲獎名單,由我院研究生梁印龍、劉依明、向鵬天、杜一凡、蔣卓君、胡立組成的學生團隊,憑借作品《古運複興·古驿新生》在國内外諸多高校團隊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獲得地塊二“古運河沿岸曆史街區保護與更新設計”一等獎。


1.jpg

“古運複興·古驿新生”—基于“3L”策略的浙東古運河(上虞段)概念設計圖紙1


2.jpg

“古運複興·古驿新生”—基于“3L”策略的浙東古運河(上虞段)概念設計圖紙2

 

- 競賽beat365 -


2014年申遺成功以來,大運河成為國家推進文化複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全國各地掀起了大運河文化複興的建設熱潮。立足新階段,如何發掘大運河曆史文化價值,重塑文化認同感,貫徹文化複興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3月,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共同指導、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主辦的“浙東古運河(上虞段)概念設計競賽”正式啟動。競賽圍繞古運河遺址公園、古運河沿岸曆史街區保護與更新設計和“荷花蕩”生态濕地公園設計三個選題開展。此次競賽共計收到來自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beat365、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海内外90個參賽隊伍的102個設計方案,經過競賽組委會專家組兩輪盲審,共評選出18個優秀方案進入最終現場彙報評審。

 

- 作品解讀 -


(一)設計理念

基于場地“水脈、文脈、場脈時空錯位”的核心症結,我們提出“三脈融合”的規劃理念,以運河聚落為容器,通過“3L”的場脈設計手法,将本地多元文化植入到運河聚落中,催化古運河文化複興。


水脈:“銀東關”是曆史上東關依托大運河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此形成了“雙運抱島、内商外運、外聯内達”的城鎮聚落格局,這不僅是大運河文化留給東關的寶貴财富,更是大運河文化深深植根于東關留下的聚落基因。


文脈:東關的運河相關物質遺存雖不多,但因運河而發育形成的文化多元豐富。以運河為紐帶,孕育了求是文化、黃酒文化、紅色文化、唐詩文化、聚落文化、工商文化等,形成了“運河+”的東關文化體系。


場脈:依托Triple“L”(LOHAS/LINK/LOOP)設計理念,建立文化内涵與運河的聯系,以“LOHAS”樂活為文化功能活化原則,創新文化新功能;沿着運河通過綠道串聯各類文化新功能,并挖掘東關運河曆史的重要曆史記憶碎片,形成時空串聯;拓展各類主題文化與運河周邊住區、居民的互動,打造多元文化的特色小徑,拓展運河橫向影響力和滲透力。

 

(二)規劃結構

設計方案的總體規劃結構為“一環十二片十二景”。


(1)“一環”為依托現有運河、修複街河等共同形成的“中”字形運河水環,街河形成體現銀東關傳統風貌的特色商業帶,現有運河提升景觀形成江南水鄉運河風貌景觀帶;


(2)“十二片”為沿運河兩岸形成十二大發展片區,包括6個主題居住片區、運河文創片區、東關教育片區、遊客接待與綜合商業片區、街河特色商業片區、女兒紅黃酒文化片區和生态田園片區;


(3)“十二景”為結合東關古運河多元文化和曆史記憶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處核心景點,包括關西橋驿、運東文創、求是故裡、紅色祥庵、東關古韻、銀市東關、天華觀運、鎮東水口、黃酒勝地、大運之野、古越重鎮和陸遊觀月。


3.jpg

規劃設計整體結構圖

 

(三)空間塑造

複原街河部分段落,複建鎮東橋等曆史元素,打造集運河考古參觀、文化展示、老字号商業購物、水上集市、銀東關等于一體的沉浸式商業街。景觀營造上,增加了城市豎向上的空間豐富度,最深達3米的高度,從最西側的坡道緩慢下降,探尋古運河的曆史面貌。沿街河的不同橫截面表達出對城市空間的思考,通過商業建築物、景觀平台、種植池、水池和台階的相互關系,塑造迥異的空間氛圍。此外,沿着運河,将六大主題文化功能、旅遊服務功能、小微功能與文創構築物等活化植入,提升區域活力,通過慢行道下穿橋梁、底層架空、騎樓、柱廊、局部放大的濱河廣場形成連續的慢性空間,打通重要視線廊道和功能軸線,增強運河與周邊片區的聯系。


4.jpg

方案設計鳥瞰圖

 


供稿:劉依明、梁印龍

供圖:梁印龍、劉依明、向鵬天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