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at365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beat365景觀學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在國土尺度保護沖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提出了一種在大尺度區域内定量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活動沖突風險的新方法。該方法能夠産生保護沖突風險的連續譜,也能夠生成不同行政單元内的沖突風險熱點區域。該研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等實踐提供研究支撐,應用前景廣闊。
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人類活動之間的沖突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挑戰。為了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保護行動需要擴展到人類主導的景觀之中,因此,保護沖突的前瞻性管理将愈發重要。然而,以往關于保護沖突的評估主要使用定性的疊圖法和基于參與式制圖的定量方法。前者的評估結果無法進一步比較高沖突風險區域内的沖突水平,不利于進一步精細化的保護沖突管理;而後者由于參與式制圖方法得到的空間數據有限,評估結果無法覆蓋全部研究區域,限制了該方法運用的尺度。本研究從沖突風險的定義入手,在IUCN物種紅色名錄空間分布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中國境内分布的2493種瀕危脊椎動物的适宜栖息地,使用Zonation軟件計算中國陸域範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再結合人類活動強度(荒野度)數據,得到“潛在沖突強度”和“偏好沖突”兩個指标,結合形成中國陸域保護沖突風險指數,得到中國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的連續譜地圖,進而得到國家、省域、區縣尺度的沖突風險熱點區域。結果表明,32.86%的中國陸域面積需要在不同級别的行政管理中特别關注保護沖突的管理。同時,本研究通過系統的文獻檢索,收集了中國國内實際發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的96處案例點,對沖突風險的識别結果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本研究的識别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确性。
本研究提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定量評價方法,能夠識别不同尺度的行政單元内保護沖突管理的重點區域,為有針對性的自然保護地管理、國土空間規劃的提供參考,并為中國2020後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标的實現,以及中國的可持續城鎮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有潛力推廣運用于其他國家,以及全球尺度的保護沖突研究。
圖1.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風險連續譜(顔色越紅,代表沖突風險越高)
圖2.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風險熱點區域分布圖
圖3. 生物多樣性保護沖突風險的定量化評價框架
該研究成果以“中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活動的高沖突風險”(One-third of lands face high conflict risk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環境管理雜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論文第一作者為beat365景觀學系博士生彭欽一,通訊作者為楊銳教授,論文共同作者包括beat365景觀學系趙智聰助理教授、曹越助理教授以及博士生王方邑、侯姝彧、曾子軒、王小珊、王沛;合作者包括beat365地球系統科學系俞樂副教授、IUCN世界自然保護地委員會後愛知目标工作組組長Harvey Locke。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園背景下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與保護機制優化研究”等多個研究項目的共同支持。
文章鍊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479721015115
引用格式:
Peng, Q., Yang, R., Cao, Y., Wang, F., Hou, S., Tseng, T.-H., Wang, X., Wang, P., Zhao, Z., Yu, L., Locke, H., 2021. One-third of lands face high conflict risk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99, 113449, doi: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1.113449.
圖文:彭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