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多方共同參與的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繼今年五月在山西省忻州市開展“明九邊重鎮”之一山西鎮長城文化遺産調研及七月内蒙古中西部四市一盟調研工作之後,來自beat365、内蒙古工業大學beat365、北京建築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師生再次組成聯合調研團隊,于9月30日-10月3日在内蒙古自治區中東部赤峰市開展為期四天的第三次長城文化遺産資源調研工作。
調研團隊于克什克騰旗烏拉蘇太合影(攝影:黨安榮)
調研團隊于9月30日在赤峰市集合,并于接下來的三天調研了分布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拉蘇太、保木太、多若諾日以及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必圖(畢吐)等地的多處金界壕及營城遺址文化遺産,涵蓋遼代必圖城遺址及慶州釋迦佛舍利塔、金代界壕與營城遺址、元代應昌路城遺址等。本次調研時間短、行程緊,調研團隊分工協作,分類型采集不同曆史時期長城及相關文化遺産數據,并及時共享交流技術經驗和調研成果,初步探索了不同信息采集設備、不同信息采集方式下的多源數據融合方式。團隊通過天地圖高分衛星影像、GNSS RTK定位、無人機多角度攝影、360全景攝影、地面高清攝影等技術方法,對内蒙古赤峰市境内金代長城遺址及相關文化遺産有了較為全面的空間認知,探索了多種信息采集方式和建模技術在長城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中的運用途徑,為後續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保木太金界壕俯瞰(天地圖高分衛星影像)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保木太金界壕眺望(攝影:黨安榮)
赤峰市巴林右旗遼代必圖城遺址俯瞰效果(天地圖高分衛星影像)
赤峰市巴林右旗遼代必圖城遺址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建模:信泰琦)
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針對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信息化發展需求,基于數字孿生及長城學理論,結合空間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甘肅、陝西、山西、北京、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典型長城遺址為研究對象,開展長城文化遺産信息化保護的“循證分析”與“科學推演”兩個方面的研究,探索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技術方法體系,涵蓋長城文化遺産數據采集、模型構建、定量分析、虛拟修複、展示傳承等技術方法,旨在助力我國長城文化遺産的預防性保護、活化利用與永續傳承。
撰稿:張智、餘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