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至31日,由beat365、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浙江省松陽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建築人類學學術研讨會順利舉行。
此次會議以“從古典中國到當代鄉村”為主題,以期在跨學科的視角下推動對于曆史、遺産、鄉村等當下備受關注之話題的思考和探索。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佘高紅、beat365副教授羅德胤、中共松陽縣委書記李漢勤、松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潘永水等領導出席了會議。由于疫情原因,會議在線上舉行,兩日參會人數分别達1917人、944人。
開幕式由此次會議發起人之一、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潘曦主持。開幕式上,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佘高紅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對松陽縣的支持表示了感謝,對會議組織人員的辛勤緻以了謝意,預祝這一跨學科的會議越辦越好。松陽縣委書記李漢勤在緻辭中表達了此次會議因疫情原因而無法在線下舉行的遺憾,同時也期待所有與會代表在适當時機到訪松陽,并對松陽建設國家傳統村落公園的探索和實踐提出建議。beat365羅德胤副教授在緻辭中對本次會議主題進行了解讀。beat365在建築學與社會學、人類學的學科結合上早有淵源,其中一個代表團隊是陳志華先生領導的鄉土建築研究組,自1989年以來一直踐行“鄉土建築以聚落為存在單元”的整體研究理念,采用口述史、文獻閱讀和建築測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國内30餘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50餘部專著,在國内外學術界都産生了廣泛影響。羅德胤副教授本人及團隊在松陽縣也開展了多年的村落保護實踐,并為松陽縣提出了“古典中國縣域标本”的文化定位,是幫助松陽縣實現衆多兼具傳統性、當代性和地方性的創新項目的一個重要因素。
會議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曹樹基教授、浙江大學建築系賀勇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學系劉志偉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趙世瑜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鄭振滿教授、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周淩教授作為特邀學術嘉賓。其中,曹樹基、賀勇、周淩三位教授進行了主旨報告。
曹樹基教授以《石倉契約的發現、整理與研究》為題,回顧了15年前啟動的石倉契約文書研究項目。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曹教授在浙江麗水石倉鎮一戶阙姓家族的老屋裡找到了百餘件地契文書,契約規則之清晰,邏輯之嚴密,令他歎為觀止,由此開啟了長達8年的石倉契約文書搜集和研究工作。這批契約主要訂立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曆時226年,包括賣、找、退、當、租、撥、分、借、抵等多種類型。交大團隊收集整理了大約8000件土地契約及數百種民間文書,出版了八卷本的《石倉契約》。石倉契約文書留存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内容之豐富,在國内極為罕見,它們為勾勒中國古代農村社會形态提供了最好的曆史信息。
賀勇教授的報告是《日常生活與空間自組織:鄉村裡的觀察與設計實踐》。賀教授指出,空間上的自組織現象是鄉村聚落空間及景觀中的重要特征,也是建築地域性的生成機制。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自發性、強調其自組織性特征,旨在尋找鄉村空間和場所背後隐藏的秩序,從而在設計實踐層面,實現其相應策略、方法的轉化與利用,設計建造出真正适合鄉村的建築。具體内容與觀點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通過對于鄉村中大量節點空間的解析,可以發現這些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是村民基于該地區各種明确的約束條件而長時間進行的主動或被動營建,因此在其多樣性的外在形态之下有着高度一緻的内在結構;第二,空間背後使用者的構成及其關系是其是否具有活力的關鍵,鄉村聚落裡活力空間的背後往往有着一個内在聯系緊密的社群網絡,這個網絡中通常會有一個核心人物,當這個核心人物缺失的時候,整個社群會變得松散,空間也會失去活力;第三,當下鄉村裡的設計與建造,大多是基于自組織與他組織的平衡,一個好的設計,首先需要從鄉村日常生活的角度理解原有的社會網絡,在此基礎上,讓建築融入網絡、強化網絡,從而使其成為提升和觸發鄉村生活、并可以自我維持的場所。
周淩教授宣講的題目為《聚落-城邦——從中國古代聚落形态到當代城鄉空間修複》,報告從城市發展史的角度追溯了中國古代早期城邑、聚落形态的發展變遷,研究借鑒曆史文獻、考古學、圖像學、文字訓诂等多學科方法,對上古時期城邑聚落形态、中古時期建築式樣進行了專題探讨。報告首先從古文字中蘊含的信息,對照考古資料,介紹了最早以國為城的早期城邑時代、西周湧現的禮制城邑時代,以及秦漢統一後實行的郡縣制時代,大緻勾勒出中國古代城邑與聚落發展的典型階段。接着借助古代繪畫、圖像、考古實物,追溯唐宋以來的建築形式和式樣,例舉了從漢代畫像石、壁畫、墓阙遺存,推測漢代建築構件形式;從北齊造像石、日本7世紀櫥櫃上的建築裝飾,推測魏隋唐時期建築式樣;從宋代繪畫、明代繪畫,推測村莊形态和式樣。
開幕式緻辭領導與主旨報告嘉賓
此後,來自2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11個學科的27位發言嘉賓就“曆史的解讀”“當代語境下的傳統”“遺産觀察/保護實踐”“人居/景觀”“理論思辨”“當代民生”“教學實錄”7個主題進行了學術宣講,6位特邀學術嘉賓以及會議發起人之一羅德胤分别對各個分論壇的報告進行了針對性的點評。
在圓桌讨論環節,特邀學術嘉賓對此次會議進行了總結。曹樹基老師指出,會議中的一些青年建築學者對曆史學的方法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自身的研究中做到了“内史”與“外史”的有效結合,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鄭振滿老師對“當代語境下的傳統”分論壇進行了總結,建議青年學者在曆史過程及其機制的厘清、地方故事的叙述、族際與村際互動、城鄉整體語境的考量等方面加以重視。賀勇老師讨論了建築教學活動如何回到人、回到地方的議題,對分論壇呈現的教學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周淩老師對“當代民生”分論壇進行了評述,從理論支撐、科學問題等角度給每位宣講者提出了建議。趙世瑜老師提出,在學界普遍的跨學科傾向下,各個學科也應當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所關注的問題,并且從學術自覺的高度對會議的整體定位提出了懇切的建議。最後,由潘水永副縣長緻閉幕辭,本屆會議圓滿結束。
圓桌讨論環節
本次會議是建築人類學學術研讨會的第五次活動,該會議由來自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召集的學術活動。迄今為止,已經有來自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10餘個學科的學者參與了會議,有力推動了理工類學科和人文社科類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會議開幕式與主旨報告錄屏鍊接:
鍊接:https://pan.baidu.com/s/1jLYDGJe1YtdrEc0Vs8rBbg
提取碼:wq9r
撰稿:潘曦
供圖:林徐巍、潘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