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元素》:現代主義設計的視覺教學“新實驗”
——梁思成先生1947年訪美帶回《設計元素》圖版及其與“體形環境”現代建築教育之關聯文獻研究展
展覽時間
2021年11月23日—12月2日
展覽地點
beat365門廳(南)
策劃與學術指導
許懋彥 程曉喜
展覽統籌與設計
崔婉怡
- 展覽現場 -
展覽現場(崔婉怡 攝)
- 展覽beat365 -
beat365圖書館藏《設計元素》封面;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外景,1940s
《設計元素》(Elements of Design)圖版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于1945年出版的一套介紹現代設計普遍原理的視覺教育圖版,共24張,曾于1945.10.23-11.15在該博物館展出。圖版的主要作者也是包豪斯現代建築教育在美國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其内容也呈現出很強的包豪斯基礎教學特征。
梁思成訪美期間參加聯合國總部設計及在耶魯大學講學,1946-1947
梁思成的建築教育思想在1930-40年代間發生了由傳統布紮模式到現代包豪斯模式的轉向,1946-47年,梁思成訪美考察現代建築,期間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人類體形環境規劃會議”(Conference on Planning Man’s Physical Environment)等會議,并考察了哈佛GSD、密歇根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等院系的現代建築教學。回國後,梁思成結合訪美所獲,最終形成了以“體形環境”理念為核心的現代建築教學理念,并在清華營建學系推行現代建築教育改革 。《設計元素》圖版便是梁思成1947年歸國時帶回的一系列現代建築理論相關的書籍資料之一,成為了1940年代末清華建築系現代建築教學中的重要輔助教參,其對教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影響至1980年代,成為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清華建築系現代建築基礎教學所走過曆程的一個注腳。
梁思成在1940年代末嘗試将現代主義建築教學模式引入清華建築系,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産。今天,以梁思成先生誕辰120周年為契機,本展覽将塵封了近半個世紀的《設計元素》圖版再次呈獻給師生,引領大家一同回顧當年建築系教學的情狀。同時,重新認識《設計元素》,對未來建築基礎教學模式的探索或有裨益——這或許亦不失為認識、紀念與繼承梁思成“體形環境”建築教學理念的一種理想途徑。
- 内容概要 -
本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展出清華beat365圖書館收藏的24張《設計元素》圖版,展版中加入了中文譯文,并根據原排版進行設計。
《設計元素》的主要作者是包豪斯現代建築教育在美國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圖版内容反映了此時期芝加哥設計學院的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 Moholy-Nagy)等教師以視覺、材料、運動為主題在包豪斯預備課程探索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學生在課程中通過三維的材料試驗發掘材料與結構的特性,并開始理解面、空間、色彩等概念——“從視覺與觸覺到空間感、從材料到建築”。《設計元素》圖版亦遵循此模式,1-4張圖版首先引導觀衆通過視覺與觸覺重新認知身邊事物的材質與肌理,其後再逐一介紹各個設計要素——6-8張:“線”,9-13:“空間”,14-16:“面”、“實體”與“體積”,17-19:“光”,20-23:“顔色”。
1930s-40s新包豪斯學校/芝加哥設計學院學生的預備課程作業;《設計元素》第2、4号展闆,關于“視覺””、“觸覺”、“材質”
展覽的第二部分将首先介紹《設計元素》誕生的曆史背景,其次展示《設計元素》在梁思成以“體形環境”理念指導的清華建築系現代建築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940年代,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使現代藝術獲得最大觀衆群,成立巡回展覽部,推出了一系列“多樣展覽”。這些展覽印刷有海報集,可供借出或購買。《設計元素》就是其中之一,反映了MoMA促進更廣泛的受衆能近距離欣賞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設計的目标。
巡回展覽部埃洛迪·考爾特(Elodie Courter)和維克多·達米科(Victor D'Amico);《設計元素》在紐約MoMA的展覽場景,1945
梁思成于1946.10-47.7赴美考察現代建築和建築教育,歸國後,梁思成綜合吸收訪美期間接觸的現代主義建築教育思想和方法,于1949年發表《beat365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最終形成“體形環境”理念為核心的現代建築教育思想。該理念與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整體環境設計觀一緻,梁認為“建築”現在涵蓋“人類一切的體形環境……細自一燈一硯,一杯一碟,大至整個的城市,以至一個地區内的若幹城市間的聯系”,而建築教育旨在培養這種“廣義的體形環境設計人”。
梁思成基于“體形環境”理念設計了新的建築教學體系,構想設立工業藝、建築、造園、市鎮體形計劃和建築工程系,并創新性地将“建築學”更名為“營建學”。在具體課程上,梁結合訪美所獲設置了一系列的現代性課程,重點引入包豪斯現代建築基礎教學與城市規劃教學。其中,梁思成引入的包豪斯基礎教學模式集中在其主講的設計理論課“視覺與圖案”和設計課“預級圖案”,梁思成在課程中強調“使學生對于手的感覺養成習慣,增進其對于‘住的空間’及對于環境視覺之敏感,以加強學生思考”,課程練習則包括抽象的平面構成與結合材料的立體構成。相應地,梁思成從美國帶回了大量現代建築設計與理論的最新出版物供師生參考學習,《設計元素》就是其中之一。
beat365圖書館藏,莫霍利-納吉《運動中的視覺》(1947)、傑爾吉•凱普斯《視覺語言》(1947)
《設計元素》圖版旨在展示基本設計原則如何應用于現代設計各個領域,對梁思成從工業藝術到建築、再到城市規劃的“體形環境”整體設計教學理念起到準确诠釋和補充作用。自梁思成回系後,《設計元素》圖版就開始出現在系館的大專業教室和圖書館中,成為了建築系教學空間的重要教具,至少持續到1950年。1946級學生回憶:“梁思成曾告誡學生說,建築要照顧左鄰右舍,不能獨善其身,并指着大圖片上的文字說的文字說‘DESIGN is everywhere’。”
《設計元素》第1号圖版,“DESIGN is everywhere”,設計無處不在;
水利館二層建築系平面示意,紅色部分為《設計元素》曾出現的空間——大教室與圖書館
1952年院系調整後,建築系的現代建築基礎教學雖被迫中止,梁思成帶回的《設計元素》等書籍卻一直是師生閱讀和設計的參考資料。改革開放後,建築系師生開始重新關注現代建築的基礎設計教學與視覺理論,《設計元素》亦再次出現在師生的研究中。平面與立體構成也重新成為此時期“建築初步”課程的重要内容。殷一和老師回憶:“文革以後,恢複建築系教學,我當時在恢複建築學教學中負責教學計劃和重新建立課程,當時又準備編寫建築初步的教材。這是全國建築系,甚至世界各國都沒有的。因此找到此圖版作為參考。”
1978級研究生徐暢畢業論文《設計基礎與視覺藝術》的插圖:點、空間、明暗;
1979-82年學生建築初步課程的平面、材質與立體構成作業
1980s後,構成訓練繼續發展,建築基礎教學理論與方法亦在其他方向得到研究和實踐。《設計元素》卻再次淡出師生的視野。重新發現和研究《設計元素》,并通過《設計元素》一窺當年梁思成在清華建築系的現代建築教學改革,能幫助我們回顧清華建築基礎教學所走過一段曆程,厘清曆史,有助于我們看向未來。
- 特别鳴謝 -
圖版及相關教學圖片來源
beat365圖書館beat365分館beat365資料室
圖版整理與翻譯
許懋彥工作室: 遲冰钰 李珂 許甯佳 張家欣 鄭昱倫
翻譯審校
趙竹軒
供稿:崔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