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先進班集體、校優良學風班、蟬聯三度校甲級團支部,沉甸甸的榮譽背後,凝聚着建81班三年多來在集體建設方面持續不斷的探索。以集體凝聚,學風建設,個體關照為逐年成長路徑,建81班在集體中踐行“從一到無窮大”的發展曆程,叩響“哲匠”之門。
緣起:423根小紅方管的如火夏天
從初始的腼腆陌生到如火的團結凝聚,建81班經曆着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其中,最令同學們難忘的莫過于建造實習。大一暑假,建81的42位同學應北京國際設計周之邀,在兩周的時間内,完成了從概念到建造的裝置設計,與423根方管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如火夏天。
在所有同時進行建造的隊伍中,建81班級最早組織了涵蓋全班每位同學的分工表與甘特圖,将全班同學分為設計、建造、加工、後勤、宣傳五組,每組分設正副組長,将一天切分成3-4個工作單元,分組進行設計推進。經過三輪全年級方案比選,建81班級選取了以423根紅色方管為組合的連續曲面作為設計,取名“對望”,體現出不同時空與環境下的對話,展現出青年學生對于曆史的深切懷想與對于未來生态生活的積極展望。
第一周結束的時候,建81的設計基本确定,進行了數十次材料試驗,開始搭建1:1節點大樣。設計組的同學自學編程,通過參數化多次疊代優化模型。加工組的同學們打造出了完整高效的流水線,從清洗、鑽孔、噴漆的流程開始,并自己制作模具提升加工精度。建81流水線成為那一周建館樓下别樣的風景,方管與人群、白色與紅色在院子裡流動,路過的同學和老師無不被嚴密的組織和高效的成果吸引,投來贊許的目光。
興奮期過去之後,理想圖紙到實際加工過程中諸多不符和困難逐漸顯現。上千個孔位的對位、複雜編碼出現錯誤、方案深化方向接連不被老師肯定……,大家漸漸對每天高強度的體力勞作生活産生了疲憊。最終,帶領同學們重振旗鼓的還是對于設計的熱愛與更合理的工作機制。建81組織了一次火鍋慰問局,認真傾聽每位同學在建造過程中的想法與建議,制訂了更加程序化和标準化的多人加工體系,最終克服了工作繁複的難關。
細緻高效的流水作業之外,更難得的是,建81的建造過程中留存了無數的歡聲笑語,也創造了多次有關集體合作的生動體驗。在建館後院,建造加工組的23位同學彎腰伏地,穿梭于林立的紅管中,小心翼翼地保證漆面的光滑完整;宣傳組的同學舉着攝影機,以建造的紅色方管作為第一視角,拍攝了各組同學建造過程中的種種故事,引來聯翩歡笑。太不容易了!在克服了種種困難與繁複工作之後,建81最終成功搭建了由423根紅色方管拟合的多維曲面裝置,獲得了老師與遊客的高度評價。而背後未曾呈現的,是預建造過程中十餘個各比例節點模型,62根4米長的原始管道的清洗切割、3584個孔洞的精準對位。
集體建設:并肩奮進,溫暖凝聚
從那時開始,建81班便成為了一個牢不可分的共同體。從集體凝聚到學風建設,從執業認知到多元選擇,三年多的時間中, 班級不斷探索綜合發展的多樣可能,提煉梳理為理論框架,内生思考與外向探索相伴,切身需求與時代脈搏相扣。
集體建設始終是建81班的底色,同學們并肩奮進,溫暖凝聚。
以黨建引領團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同學們從時間縱深理解建築發展脈絡,領悟滄海桑田巋然不倒的建築精神;在革命聖地香山,感知紅色文化與建築設計的結合;後疫情時代,思考建築行業的挑戰與機遇,力圖以專業知識服務國家建設。
溫暖情誼,凝聚力量。班級組織數十次集體建設活動,充分發揮專業特色,打造了最獨具匠心的男女生節、集體出遊與團建活動。在奧森的融融春光中,班級迎接轉系的同學,也在大四為所有人送上凝聚了集體感情的班級名片。
八一群像,匠心打造。班集體以打磨作品的态度為每一位同學送上生日祝福。大一的生日推送由最熟悉的同學制作,承載全班對壽星的祝福,留下了無數歡樂的圖文。大二的生推是私人定制的精緻海報,留下每個人最美的青春年華。大三的生推将話筒遞給壽星,得以走進每一位同學的内心,感受沉甸甸的,承載靈感與思考的人。
得益于這一奮進而團結的集體,建81班連續三年獲得校級“甲級團支部”稱号,獲beat365優秀班集體,首都“先鋒杯”優秀基層團支部。榮譽背後,是同學們對于集體建設持續的努力與積極的探索。
學風建設:多元求索學風精進
在集體建設的基礎上,同學們将實幹、凝聚提升到專業的高度,積極開展班級學風建設。認真閱讀建築,嚴肅思考生活。
尋師訪迹,建微知築。通過文獻調研、尋訪教師,同學們結合建築專業的學習再度審視何為建築、城市、設計與文化,并産出了系列優質采訪推送,作為理論輸入。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便于理解吸收。
從輸入到輸出,同學們将所學轉化為觀點,由班級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構建八一學術多元求索的四大闆塊:課程回望、地域認知、範式歸納、學科外延。
其中,同學們專注于對課程進行深度總結與反思。通過回顧大三開放式設計教學“大師班”的所思所得,思考設計的範式與核心價值,重回學習建築的初心。活動得到莊惟敏院士的高度認可。
以專業視角尋訪鄉土四方。在疫情期間,班級動員同學将所學投身實踐,以專業眼光關注家鄉建設,緻力推動建築學走入公共視野。從帝都北京到鄉土四野,從七十年曆史縱深到八千裡山河茫茫,同學們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诠釋理論,将滿腔對建築學的熱愛播撒在祖國的角角落落。
以案例研究獲得新知。班級建立案例分享與讨論機制,通過紮實的剖析,總結歸納建築範式,促進交流與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班級中設立了完善的審核探讨機制,對于同學們的投稿内容再次探讨,希望打破淺嘗辄止的分析,而是有更多的争鳴、更多的思考。
對學科外延的認真思索。二學位分享專欄,八一十日談,班級鼓勵同學暢所欲言,思考學科交叉的可能,探讨日常生活的“建築性”。同學們分享對于書籍、電影、音樂的理解,在日常的體驗中捕捉思想、凝視生活。
作為對學術體系探索的肯定,建81獲評校優良學風班。三年中,81班的平均學分績一直位列建八年級第一,推研人數也占全年級推研人數一半以上。
從一到∞,未來可期
從一到無窮大,我們未來可期。在紮實的學風建設基礎上,集體以班級為載體構建未來發展的認知平台,助力同學們從班級整體的一,走向未來的無窮可能。在推研交流會、未來發展分享、系列參觀與主題采訪中,同學們聆聽創業的激情、設計的專注、研究的敏銳,他人的經曆鼓舞大家做出自主的選擇。人因工程、具身設計、地域研究,無一不是個人獨特的設計脈絡,我們在學科的認知中明晰自身的發展方向。
多元發展,未來可期。在人居環境科學的宏觀結構下,大家走向各自的建築人生。有的同學關注哲學與建築,以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不斷精進建築創作。有的同學醉心建築曆史,思索萬古長夜中古建的故事。有的同學找到自己心有所屬的地域建築風格,也有人在支部采訪中對于建築外延的教育有了更為廣闊的認知。
無窮種嘗試,無數次助推,無限的鼓舞、指引與激勵,四年中點滴的成長與啟迪,化約在每一位班級同學的心中。競賽科研、社工文體,同學們不斷為自己和班級争得榮譽。更有一人獲評特獎。班級同學獲校級評優的人數連續三年位列年級第一。
回顧四年,大一時,大家相會在清華園,以構建班級凝聚力為核心;大二年級,同學們由手及眼,從專心技術放眼學術之道。大三以來,每位同學凝視未來,追問自我,由屬于集體的群像記憶轉向由42位同學探索各自邊界的無窮種可能,每個象限都是從無窮中探索的見證。
同學在集體中輻射溫暖,也彼此助力個體的成長與提升。入學時,邱勇校長向每位同學贈書《從一到無窮大》,四年的時間,這是大家交出的答卷。
供稿:建8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