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參與在新時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行動,受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委托,由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組派,beat365院長、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張利教授于2023年9月16-23日赴丹麥、法國舉辦“中國故事”講座。
9月18日下午張利教授在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發表了主題為“閱讀城市生活:人人友好的信息技術”的專題講座。
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現場
張利教授首先介紹了“城市人因工程學”這一新的交叉學科領域。中國當前的建築設計實踐結合創新信息技術探尋人對空間認知的共性規律,将來自每個人的生活體驗數據用于提升城市空間的設計品質。其中,以北京2022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景德鎮通津場創新文化街區、beat365的“前身”熙春園等案例展示人因分析技術在從建成、未建成、曆史遺産複現等各種場景下的應用,展現這一領域的廣闊前景。
張利教授分享
講座過程中,張利教授分享了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探讨了現代信息技術如何幫助建築師更好地理解城市生活,并提供了未來建築設計的新思路。他特别指出,随着大數據、虛拟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城市生活方式的微妙變化。設計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來模拟和預測這些空間的不同可能性。其中,強調了建築設計應該注重空間的動态體驗和生态可持續性,他認為,建築設計應被視為動态的、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在設計方案中建築師需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将部分空間的設計留給使用者與參與者,共同營造出“活态”的建築設計規劃。
講座由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鄭文主任主持。嘉賓丹麥皇家學院科學、建築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娜塔莉·莫森(Natalie Mossin)教授分享了她對智能技術、人因技術與建築實踐結合的看法;丹麥皇家學院建築、設計與文物保護學院院長賈克博·諾德森(Jakob Knudsen)教授剖析了他的理解,并對中國的技術探索表現出持續的好奇與關注。他們圍繞講座中提出的課題與張利教授展開了深入的讨論,對相關工作進展表示出極大關注,現場參加講座的丹麥建築界人士、學生和建築愛好者也從各自的角度積極參與了讨論。
20日下午與22日下午,張利教授應邀分别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歐洲時報》文化中心舉辦“中國故事”專題講座,講座題為“走向高品質的城市:中國城市更新的努力”。張利教授圍繞創新城市轉型、提升人居品質的主線,講述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創新探索和不懈努力。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現場
《歐洲時報》文化中心講座現場
他列舉了巴黎地标建築的設計,表示法國的建築設計把平等理念進行了很好的展示,建築師的貢獻值得稱道,法國建築在過去兩百年間是全球建築師的重要靈感源泉;接着,圍繞創新城市轉型、提升人居品質的主線,講述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創新探索和不懈努力。談及中國城市的發展,他認為中國城市建築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從“見物不見人”到“見物又見人”。
關于如何走向高品質的城市,張利教授認為,第一個關鍵詞就是記憶,記憶是城市曆史和人文精神的載體。他以北京和上海的改造案例展示城市建設如何更好地保留曆史記憶,在老城改造和工業遺産轉型中如何實現蛻變,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第二個關鍵詞是綠。張利教授認為,中國将從地産、資本快速發展時代進入到綠色、生态時代。首先從能源方面,中國正在轉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态正在得到修複。綠色理念與建築設計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張利教授還以他主持設計的北京冬奧會“雪如意”大跳台設計為例,講述如何通過新技術改造了山體地表,讓再造地表與原有山體完美融合,最終營造出讓世界眼前一亮的奧運場地。
第三個關鍵詞是數字。張利教授回顧了他在主持設計北京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台時,其領導的團隊為了解人對北京天際線改變的接受度,運用VR技術模拟了跳台安置的不同角度,彙總在杭州西湖、頤和園昆明湖實驗中參與者視覺移動路線的大數據,最終完成優選和決策,這一革新設計在國際建築界獲得了一緻贊譽。中國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采用智能城市解決方案,通過數據分析和科技創新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這不僅有助于減少資源浪費,還有助于實現環保目标,為城市的未來做出了積極貢獻。
兩場講座得到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歐洲時報》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共計近百名公衆聆聽了講座。20日的講座,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劉紅革主任及多位中心工作人員與公衆一起聆聽了講座,講座由梁成喜副主任主持。22日的講座,《歐洲時報》鐘誠社長、工作人員與現場公衆一同參會,講座由《歐洲時報》中文學校徐嘉蓉校長主持。
許多來賓在現場親身體驗了人工智能和虛拟現實技術的應用場景。講座現場互動熱烈,聽衆踴躍和張利教授就中法建築各自的特色,以及各自未來的發展等問題進行讨論。
現場觀衆在VR環境中進行體驗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現場
由張利教授主講的“中國故事”講座将建築與技術結合,探讨中國正在積極運用各種技術路徑進行城市更新以實現高品質生活,突出了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發中外聽衆廣泛而熱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