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建築科技館主辦的“中國民居——傳統居住研究展”在湖北武漢開幕。其中beat365鄉土建築研究組總結三十餘年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将成果彙總參展。
自1989年成立以來,清華建院鄉土組始終秉持“以鄉土聚落為單元的整體研究和整體保護”的方法論,堅持以一個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個完整的建築文化圈為研究對象,力求在一個時代整個社會的各個生活領域中研究鄉土建築,團隊成員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研究展以地域方位為經、地方性特征為維,分為氣候 (北)、高原 (西)、流域(中)、族群 (東)、多元 (南),跨越六個部分。鄉土組選擇了過往研究和實踐項目中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展出。
位于楠溪江中遊的諸葛村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村落,村民以經營藥業為生,形成了緊湊的商業中心和商業街道,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大公堂和丞相宗祠。商業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矛盾尖銳鮮明,反映了諸葛村從純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轉化的曆史性過程。
清源城是與洪水緊密相關的晉中醋都。農業方面,洪水帶來城東種糧食、城北西南種蔬菜、城外山間種葡萄的農業生産格局;城建方面,洪水帶來抵禦洪水的城牆、交易糧菜的街市,以及城内外淤積的地坪高差和由高差形成的東湖;民俗方面,洪水帶來大量用水的醋業、提煉淤積鹽堿的土鹽業,以及土鹽業的副産品火硝和由此發展來的元宵焰火活動。
廿八都古鎮是位于商道旁的繁華小鎮,由軍事營署發展而來,最初的駐軍募伍和後來的商貿經往都加重了廿八都的“移民”特性。廿八都的雜姓聚居不僅表現在姓氏種類的豐富,也表現在各姓氏空間分布的分散、宗祠建築的稀少。
哈尼村寨是以梯田景觀為特色的高山少數民族聚落,在不同尺度上形成了不同層級的空間凝聚力,從而構成緊密團結的民族社會。家屋尺度上,火塘是哈尼人的家居生活中心;聚落尺度上,寨神林和磨秋場是哈尼人的集體活動和精神空間;民族尺度上,葬禮是哈尼村寨之間聯絡感情的重要場合。
松陽縣是鄉土組開展鄉村複興探索的實踐基地,其經驗可總結為古村戰略、山地戰略和文化高地戰略。古村戰略着重文化遺産屬性,尤其表現為地方與國家部門在遺産保護上的互動;山地戰略着重地方的景觀和生态屬性,體現在當地的攝影、寫生、民宿以及全息自然農法等産業;文化高地戰略着重文化定位和文藝策略,使松陽在保持其文化定位的前提下展現出具有想象力的未來圖景。
“中國民居——傳統居住研究展”是一個将去年舊燕展現給今日新人的窗口,是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居建築藝術的重要平台。展覽獲地方政府、學界、業界及媒體等廣泛關注、點贊,參觀現場遊客如織,為社會公衆呈現出中國民居的斑斓畫卷、文化記憶與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