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3年AIAC國際建築工坊(Atelier International d' Architecture Construite)設計競賽在秘魯裡卡多帕爾馬大學(Ricardo Palma University)宣布評審結果。本次國際建築工坊設計競賽的主題為庫斯科Velazco Astete舊機場區域改造,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14所院校參加,競賽評委會由裡卡多帕爾馬大學及其他參與院校的教授組成。最終評選出14個獎項,其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4名,榮譽提名獎4名,特别提名獎3名。
beat365學生何銘逸、何諧、廖登峰的作品“土豆共同體:馬鈴薯作為一種食物、紐帶、名片與信仰(Papa Communities: Potato as a Food, a Bond, a Symbol and a Belief)”在衆多高校團隊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楊有有、梁爽、段思喬的作品“城市新綠洲:再造庫斯科的綠色核心(NEO-OASIS: The Recreation of Cusco City's Green Heart)” 榮獲三等獎,李岩、甯澤坤、潘恒言、王蘇嘉的作品“帕查瑪瑪的呼喚(The Echo of Pachamama)”榮獲三等獎。
AIAC國際建築工坊beat365
AIAC國際建築工坊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多個國家的beat365踴躍參與的一年一度的設計工坊,迄今已有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16個國家20餘所建築學校加入。AIAC最初由法國國立巴黎拉維萊特beat365和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提議,beat365于2002年加入。作為創始學校之一,beat365已連續21年參加工坊競賽活動,并多次取得佳績。
AIAC2023的題目關注于秘魯庫斯科的城市發展,設計地段為庫斯科Velazco Astete國際機場所在地。Velazco Astete國際機場原為秘魯第二大國際機場,是前往印加遺址馬丘比丘參觀遊客的抵達之地。同時,印加古城庫斯科每年也吸引着數以百萬計的遊客。Velazco Astete國際機場位于城市中心,已經嚴重阻礙庫斯科的城市發展,機場搬遷已經迫在眉睫。搬遷後原機場所在地需要進行重新規劃,為庫斯科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和機遇。設計需要在現有城市環境下思考未來庫斯科的城市發展方向,結合庫斯科的自然環境、曆史遺産和民族文化,提出富有地域性和未來性的城市發展願景和提案。此外,競賽要求對穿過庫斯科城區的Huatanay河流流域進行生态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标考慮城市中綠化景觀的融合。
獲獎作品介紹
一等獎
何銘逸 何諧 廖登峰
作品題目:土豆共同體
馬鈴薯作為一種食物、紐帶、名片與信仰
Papa Communities
Potato as a Food, a Bond, a Symbol and a Belief
指導教師:程曉青 鄒歡
庫斯科城市的迅速擴張加劇了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種族矛盾和階級分化,機場的搬遷在城市的正中心留下一道細長的疤痕。設計重點關注經濟增長與增加就業、減少社會不平等和可持續城市社區三個目标,旨在建立農業科技示範中心和産業、學習、研發及展銷一體的連續
的城市景觀,增強經濟韌性。以土豆種植作為核心,助力地方居民加強身份認同,減緩城市紳士化趨勢。
秘魯有4000多個種類的土豆(Papa),它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一張走向世界的名片,是聯結不同社會身份與階層的紐帶,更在印加文化中代表秘魯人對土地與天空的信仰。方案自西向東順應城市肌理,由密集轉向疏放,依次設置社區、會展、科研與農田等功能,聚焦于以土豆為代表的全時産業生态,以農業振興帶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共融。原有的機場跑道将被土豆田覆蓋,形成貫穿場地核心的主要紀念軸線。
在單體建築設計上重點用與土豆植株形态密切關聯的印加十字架(Chakana)符号與秘魯神秘文化中的納斯卡(Nazca)線條,對于社區模塊(Papahood)、會展中心(Papa International Center)與土豆博物館(Papa Museum)進行重點設計,回應場地功能性與精神性的雙重特征。人們走過庫斯科這條長長的疤痕,最終将在這裡充分了解土豆,土豆本身、土豆的生長、土豆的龐大家族,還有土豆賦予這片土地的力量。
三等獎
楊有有 梁爽 段思喬
作品題目
城市新綠洲:再造庫斯科的綠色核心
NEO-OASIS
The Recreation of Cusco City's Green Heart
指導教師:程曉青 鄒歡
戶外開放空間是庫斯科當地人們日常活動和舉行儀式的重要場所。傳統的開放空間主要有三類:1.可以作為臨時市集,也可用于日常休閑和社交活動的廣場;2.可以舉辦在庫斯科最受歡迎的足球運動的體育場;3.傳統的花園與綠地,人們喜歡在此休憩和慶祝節日。
為了重現庫斯科珍貴的戶外空間并倡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案以一個社區體育廣場(又名太陽廣場)為中心,在場地内按照适合市民散步的距離安排了五個主要節點,節點之間由若幹線性系統相互連接。這些線性系統承載不同功能,包括綠化、清潔能源、公共交通以及騎行和漫步等活動。
城市設計方案充分利用機場跑道線性地塊的潛力,為沿公路發展的新城區帶來交流與新的活力。地段西側為親近自然的健康住宅社區,每個組團圍繞内部中心花園而建,不同層級的社區公共空間中分布有不同尺度的運動場地。地段中段城市向自然過渡,設置了若幹核心節點,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富氧健身溫室,将登山徒步運動與地方珍稀植物展覽結合,創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間類型。機場用地東側以濕地公園結束,位于其中的遊客接待中心成為這裡的亮點。設計将印加傳統建築材料與現代建築形态相結合,采取謙遜的姿态融入環境。
三等獎
潘恒言 王蘇嘉 甯澤坤 李岩
作品題目:帕查瑪瑪的呼喚
The Echo of Pachamama
指導教師:程曉青 鄒歡
近幾十年以來,庫斯科地區的農業從業人口與實際産值之間反差巨大:60%的人口創造了僅僅6%的GDP,再加上2019年來旅遊産業的持續低迷,整個城市亟需引入的新業态,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Pachamama,印加文化中孕育大地萬物的母親,在這裡吟唱她歸回的歌謠——第一聲,喚回肥沃的農田,起伏的地景建築将綠色最大化地回饋給城市的塵煙,蓬勃生長的藜麥溫潤着寒冷氣候中的子民,步步生花的足迹撫平城市野蠻生長的疤痕;第二聲,奉獻出全然的物産,依托旅遊業的體驗式産業園區被人力與自然資源供給孕育,播種、收獲、加工、研發、物流,環環相扣,食品、藥品、手工制品,面面具備,農業、手工業、制造業、旅遊業,生生不息;第三聲,敲醒子民心中對自然萬物的敬畏,本土結構與做法的木傘開遍當初外界喧嚣侵染淨土時留下的疤痕,文化、教育與紀念建築沿着機場跑道被傘群陰翳,廣場開闊,道路通達,市民與遊客在生長住宅與記憶酒店中穿上alpaca sweater,在喧嚣的音樂慶典中遊街串巷,登上神聖的Sacsayhuaman,向太陽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生長住宅、雨水以及能量收集系統打造出公共空間與農業城市相結合的可持續社區;依照産業以及地理特性劃分出多種類别的生态産業鍊,推動當地農業的集約化以及可持續化發展;研發、種植、旅遊業以及加工業等産業的引入,為城市提供巨大的發展前景和就業機會,為後疫情時代以及政局動蕩下的城市居民提供安生立命之所。方案通過"The Echo of Pachamama"項目設計實現以上三個願景,建立一個基于旅遊、農業和河流生态系統的全周期生态産業鍊,讓Pachamama的聲音重新回響在庫斯科大地。
供稿:AIAC 2023國際建築工坊清華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