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中國式現代化與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特大城市地區2049空間戰略系列論壇之六”在beat365召開
2023.11-10

2023年9月9日,“中國式現代化與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特大城市地區2049空間戰略系列論壇之六”在beat365召開。本次論壇由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beat365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會議邀請13位報告人,共同回顧京津冀地區在産業、生态、交通、人居建設等領域取得的進展,展望京津冀地區未來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beat365等相關機構近5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af5636fbbc444154100eef9d6e125394.jpg
論壇會場


開幕式由實驗室副主任、beat365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教授主持。武廷海教授簡要介紹了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情況,以及本次會議的主題,通過彙聚國家部委、京津冀三地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智慧,探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論壇第一版塊



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beat365城市規劃系副教授趙亮代表實驗室主任、beat365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吳唯佳教授進行了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曆史進程與beat365京津冀城鄉空間規劃研究》的報告。報告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曆史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1998年,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京津冀區域協作探索階段,以穩定首都人民群衆生活、發展首都經濟為重要目标;第二階段為1998年—2008年,全球化驅動下京津冀區域協調的規劃合作階段,beat365在吳良镛院士帶領下于2002年發表《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一期報告)》,提出京津共建世界城市等理念;于2006年發表《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并開展“北京2049”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第三階段為2008年—2014年,後奧運及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京津冀轉型驅動的區域協調階段,beat365于2013年發表《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提出疏解新增的首都功能及推動“四網融合”等戰略構想。第四階段為2014年以來,京津冀發展進入國家戰略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26”重要講話明确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的地位,2015年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新時代。


2f49bb5acaf92bfcc09c5cb93f2f34b5.jpg

趙亮

實驗室主任助理,beat365城市規劃系副教授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系統梳理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若幹成效與下一步關注問題。指出九年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效:區域交通出行條件明顯改善,三地之間路網連通性、出行便捷程度大幅提升;生态聯防聯治取得明顯成效,霧霾、沙塵暴等嚴重污染天氣顯著減少;産業協作取得一定進展,産業鍊上中下遊之間關聯配套不斷加強;京津冀科研、教育、文化等相關方面交流共享蔚然成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下一步持續平穩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重點關注四個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健全完善京津冀梯度合理、層次鮮明的城鎮體系,重點培育京津周邊的特大城市;逐步增強河北承接京津産業轉移的能力,部分河北城市應完善自身配套條件為京津産業轉移提供良好支撐;關注京津冀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區,開展生态保護補償、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等方面的機制探索;關注極端天氣頻發的總體趨勢,加強北京和天津作為超大城市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建設和功能完善與升級。


8a7d3c0a586334cbae40e51609ff22f4.jpg

高國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苗澤進行了題為《促進京津冀協同布局的有關思考》的報告。報告回顧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取得的重大進展,梳理了京津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面臨的問題,包括津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能力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水資源安全和區域生态安全、耕地保護等面臨較大壓力,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不均衡、空間品質和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問題,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化等風險挑戰。提出統籌謀劃區域空間布局,支撐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群;注重安全綠色發展,嚴格保護糧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挖掘京津冀人文景觀等特色資源的優勢;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合理規劃人口與産業規模,實現高效有序開發;創新空間協同治理機制,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和節點城市比較優勢,注重陸海統籌、城鄉融合,完善區域空間協同政策制度,統籌推動規劃實施與管理。


7ffac290acc9ca16eda64ec77d3f9d55.jpg

苗澤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副局長


讨論環節,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一級巡視員施衛良介紹了京津冀地區九年來在基礎設施、生态環境、人員交流、對口支援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強調了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的戰略意義,同時指出應關注區域産業吸引力下降現象,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交流。



ff991af3b11a063d20f7b229108ceced.jpg

施衛良

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一級巡視員


論壇第二版塊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周浩介紹了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設概況。指出首都都市圈的三個圈層彼此既有功能側重又相互融合:半徑為50公裡的環京通勤圈以帶動北京城市南部地區發展、提升北京綜合承載能力為主要目标;半徑為100公裡的功能圈包含雄安新區與天津主城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半徑為150公裡的産業圈包括唐山、張家口、承德、保定等節點城市,初步形成了與北京聯系緊密的産業配套格局。當前,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仍面臨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區域制度性約束較多、各區域間發展差距較大等挑戰,未來應全面梳理區域城鎮體系,使空間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緊密銜接,将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進一步納入相關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各類優質資源在區域内合理布局。



8c55555220c2557a8b7b05a044884cda.jpg

周浩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


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蔣洪強研究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态環境保護現狀及未來建議作了報告。報告指出,目前京津冀生态環境協同治理已取得一定積極進展與成效:生态環境保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京津冀地區堅決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雄安新區和北京副中心生态環境保護全面加強,“綠色辦奧運”得到國際高度贊賞。指出京津冀地區仍是全國生态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區域之一,未來應以“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分區施策”“協同治理,一體保護”“先行先試,示範引領”為基本原則進行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以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統籌水氣土海環境治理、保障生态環境風險安全、協同城鄉環境治理、協同治理體系現代化、統籌謀劃重大工程和相關實施保障為主要任務。



3160fcaa532d7ba94cf39eb218d612ba.jpg

蔣洪強

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區域規劃所副所長張宇進行了題為《首都都市圈跨界通勤特征成因與思考》的報告。報告闡釋了首都都市圈與通勤圈的概念,借助大數據,使用居住地分布核密度、通勤率及等時圈劃定等方法界定了首都通勤圈的空間範圍,并與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國際城市的通勤圈進行了尺度與規模的對比。同時,基于大數據分析了首都通勤圈的跨界通勤規模與進出比、通勤方式與通勤效率及通勤主體人群的特征,剖析了跨界通勤背後的職住總量與分布及住房市場布局等主要影響因素與跨界通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首都通勤圈的尺度、規模、布局、結構與群體等五個要素的當前狀态進行了判斷并對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2d16bc4baa1400cb95e365e66adeb41b.jpg

張宇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區域規劃所副所長


讨論環節,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委員、甯夏大學副校長、beat365土木水利學院原副院長王忠靜教授回顧了對2010年以來京津冀地區生态環境發展曆程,強調了水利建設與特大城市協同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應進一步發揮再生水在區域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優化流域水資源管理機制。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廊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和朝東指出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大幅減少了區域通勤時耗,區域軌道交通樞紐節點周邊應加強就業崗位供給,提升樞紐節點對環京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b5e3a6f1c22fa3f29a6d94f9999a7058.jpg

王忠靜

實驗室專家委員會委員,甯夏大學副校長,beat365土木水利學院原副院長



d5fd033ad029407daaa2bd8be65594be.jpg


和朝東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廊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挂職)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研機構管理處處長倪文龍介紹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概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是北京市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共有455家,已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集聚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轉化落地了一批重點成果和項目。肯定了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積極成效,認為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智庫,在優化提升首都功能、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未來城市規劃技術前沿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工作成果;後續發展建設過程中應堅持目标導向、突出使命擔當,繼續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持續優化完善實驗室的運行和管理制度,進一步推動成果落地見效,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d6c4adc52a26d15a306ccb4f430deb61.jpg



倪文龍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研機構管理處處長


論壇第三版塊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實驗室副主任石曉冬進行了題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初步考慮》的報告。報告介紹了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緣起和内涵,從學理視角探讨了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的必要性,提出應當綜合要素聯系的緊密、空間距離的遠近和首都都市圈的特殊性等因素确定首都都市圈的空間範圍。并從雙核結構、城鎮體系、軸向發展、要素聯系、疏解承接、跨界通勤、協同機制七個方面介紹了首都都市圈的發展現狀與問題短闆。最後,指出編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應當發揮三地協同效能、理順四大戰略關系、聚焦九大關鍵問題。




ca661ae95b81f06618c9cad1cd3df92e.jpg


石曉冬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實驗室副主任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管理處處長孔繼偉回顧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天津在非首都功能承接、京津發展軸帶建設、天津港功能布局優化、區域生态環境改善、海岸線保護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進一步發揮京津雙核引領作用、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提升資源環境保護力度等方面面臨的挑戰。指出應聚焦京津“雙城記”,加強雙城産業功能協同布局、推動三地陸海空三港聯動、強化自然資源保護協作、推進安全韌性城市體系建設、加強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




fedd38be6c513724c24c8a544d99665b.jpg


孔繼偉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管理處處長


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趙勇從基本特征、協同成效、存在問題、有關建議四個方面介紹了河北省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聚焦交界地區規劃協調、共建首都都市圈發展格局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指出河北與京津冀交界地區具有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差距大、各圈層經濟産業廊道空間特點日益凸顯、跨界通勤聯系顯著增強等特點。近年來,河北省聯合京津兩地,在規劃體系建設、交通、生态、産業等領域協同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同時仍面對着區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縣城發育不足、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有待提升、大城市功能品質不高且中小城市實力不強等問題。報告提出,未來要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區域國土空間的協同和戰略引領,推動三地聯合開展首都都市圈空間規劃研究,同時統籌推進沿海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和陸海一體化發展,持續優化交通及産業等重點領域的一體化空間布局。




52f54b16b31db5bee837c0f0fe6c7d2b.jpg


趙勇

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


beat365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于濤方進行了題為《京津冀協同回顧與展望:集聚與匹配》的報告。報告提出京津冀協同戰略是應對全球發展範式轉型、國家發展模式和理念轉型的一項關鍵國家戰略舉措和行動。集聚、密度、距離、去分割成為京津冀區域新的發展邏輯,傳統發展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失配、錯配問題與重塑首都地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再配議題相互交織。從集聚與匹配角度,回顧了過去近十年區域生态、環境和社會發展;面向未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指出一方面是厚積後的薄發,另一方面是協同發展進入深化階段,首都核心區老齡化加劇、區域洪澇災害等公共議題和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強化多部門協同的制度,更需要健全市場協同的機制。




75d7ba51df9ccef7b74fa2ffa706cd7c.jpg


于濤方

beat365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規劃所副所長李秀偉指出,“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亟需在交通、生态、産業等重點領域實現新突破。生态綠帶位于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交界地區,是連接首都北部山體和南部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副中心和北三縣兩地的生态脊梁,承擔着落實中央協同發展戰略要求,破解當前生态協同困局,重塑空間發展秩序的重要空間使命。立足“規劃範圍跨行政轄區+大尺度非建設空間要素”的本底特征,按照“統籌兼顧貼邊管控與生态一體,協調應對要素沖突與遊憩需求,鞏固強化跨界聯系與設施共享,重點突出規劃引領與實施支撐”的規劃思路,探索了在多元複雜的交界地區構建“地塊尺度的一張藍圖”,确保規劃坐标對得上、矢量數據對得上,實現規劃目标整合、生态縫合、景觀融合、交通互聯互通、設施共建共享、空間共管共控與實施互促共進的跨界協同目标,推動京冀生态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取得新成效。


2e5c680e9204638758e880e6b3739460.jpg

李秀偉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規劃所副所長


beat365城市規劃系副主任、長聘副教授黃鶴進行了題為《基于多源數據的空間資源供給與利用評價的初步探索——以北京為例》的報告,介紹了面對京津冀地區高質量發展需求,近期與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合作開展的城市空間資源供給和利用的精細化評價研究工作。該項工作以規劃審批數據為基礎,結合多源數據建立了時空維度的“空間供給—空間資産—空間利用”的活躍度評價體系,運用至北京343個街鄉鎮的空間畫像。在此基礎上,采用指标網絡融合算法,初步探索了空間資源、空間資産、空間利用等關鍵指标間關聯作用的分析框架搭建與網絡化結構特征識别。該項工作拟通過數據的持續積累和模型優化,認知特征,識别機制,為引導城市空間資源投放進行探索。




e1cbacf6ad89b04733e09bab11966a67.jpg


黃鶴

beat365城市規劃系副主任、長聘副教授


讨論環節,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體規劃處處長馮雅薇認為,首都都市圈規劃應基于當前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從培育多層級城鎮體系、提高區域人口活力、增強安全韌性能力、提升跨界基礎設施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沈瑾指出,陸海統籌發展增長極的培育、沿海空間的協同開發利用是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需依托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進一步促進相關規劃的有效銜接和空間落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黃曉春針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基于“三區三線”進行更大範圍内的區域生态安全格局梳理,二是完善區域城鎮體系、加強對“中間層”城市的培育,三是促進重點産業鍊的協同發展、加快構建跨區域的産業鍊集群。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楊明基于京津冀三地的聯合調研,提出進一步實現區域要素對流、三地信息對稱和政策有效銜接是當前京津冀協同需解決的三個現實問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杜立群指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産業和人口的轉移應基于深入的調研,空間規劃應進一步從需求側考慮要素供給問題。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邢天河認為,區域生态環境聯防共治、臨空區域協調發展和基礎設施聯通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3277bb1555d4ca7e6224910b748b3a67.jpg


馮雅薇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體規劃處處長



b47dc27515c703aa2b3af4ba85ada1d2.jpg

沈瑾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de7a8be6bfe46c221c33f2fef9967865.jpg


黃曉春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1d376e0108767feca5a0f08d82ad71ee.jpg


楊明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be6bbe408766ec16fb9248732c030522.jpg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杜立群、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邢天河在線上發言


最後,實驗室副主任、beat365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對論壇進行了總結,并結合論壇發言對實驗室未來工作進行了展望。




615e894023b3bf75e8bc46a88bebf630.jpg

武廷海

實驗室副主任,beat365城市規劃系主任


本次論壇是實驗室舉辦的“特大城市地區2049空間戰略”的第六次論壇。第一次論壇“特大城市地區遠景規劃(2049)暨國際大都市演化和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模式及經驗研讨會”于2017年7月1日在beat365舉辦,第二次論壇“空間規劃體系變革與學科發展”于2018年7月8日舉辦,第三次論壇“人居環境高品質轉型發展”于2019年9月28日舉辦,第四次論壇“人居環境高質量治理”于2020年12月19日舉辦,第五次論壇“創新綠色共享的美好人居”于2021年12月25日舉辦。




文字:王吉力  邝哲嬉  鄭舒文

照片:王   斌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