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CN
EN
搜索
首頁
beat365
動态
系所
招生
教學
科研
人物
交流
鍊接
首頁
·
動态
·
新聞
國家文物局長城文化遺産保護方法研究項目開展河北“宣府鎮”調研
2023.
11-29
由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多方共同參與的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項目按工作計劃穩步推進。繼陝西省榆林市(“明九邊重鎮延綏鎮”)、山西省忻州市(“明九邊重鎮山西鎮”)、内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大同市(“明九邊重鎮大同鎮”)、甯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明九邊重鎮甯夏鎮”)開展長城文化遺産調研工作之後,2023年金秋又組織師生前往“明九邊重鎮”張家口“宣府鎮”開展為期三天的第七次長城文化遺産調研工作。
調研團隊于張家口大境門長城合影
調研從河北省張家口市開始,三天内走訪調研了分布在張家口市橋東區、橋西區、崇禮區、沽源縣、赤城縣等地的多處長城文化遺産及相關資源,涵蓋明長城牆體、附屬營堡、馬市等。本次調研行程緊密,由多層次多視角對張家口市的長城文化遺産體系進行解讀,獲得了基本的長城遺産資源價值和空間認知。
獨石口長城調研與數據采集現場
本次調研綜合已有的數據采集與計算方法和經驗,應用無人機傾斜攝影與正射攝影結合的方式,采集可見光遙感和多光譜遙感數據,進而綜合認知“宣府鎮”長城文化遺産的特征和特質。本次調研對大境門長城、獨石口長城和青邊口長城進行數據采集、模型重建、對比研究與分析,所采集的多光譜數據包括藍、綠、紅、紅邊、近紅外等五個波段,通過不同波段的組合和分析計算五個涉及長城牆體、敵台、附屬營堡及其環境的植被指數(NDVI,NDRE,OSAVI,LCI,GNDVI),為後期的文化遺産監測與保護研究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數據。
調研團隊于獨石口鎮長城調研現場合影
大境門段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是在北魏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大境門修建于清順治年間,南側為互市邊堡,西南與張家口堡相望,是長城沿線唯一以門命名的關隘,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并稱為“中國長城四大名關”,也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門”。大境門長城目前留存敵台2座、水關1座、北魏時期烽火台1座,及衛堡甯遠堡堡城。該段長城有向北開的城門兩座(大境門、西境門),向南的甯遠堡有城門一座(永順門)。
大境門長城傾斜攝影三維模型
大境門長城多光譜數據計算分析結果
獨石口長城海拔1600米,位于張家口赤城縣北50公裡,為外長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地勢險要。獨石口長城直接用片狀石塊堆砌,500年來仍保持着原貌。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移開平衛至此,始建獨石口城堡,牆周六裡十三步,建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城門三座,東門稱為“常勝”,西門稱為“永甯”,南門稱為“永安”。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對獨石口城包磚加固。獨石口和古北口、喜峰口合稱“塞上三口”,是明朝屏障漠北的戰略要地,有“蓋京師之肩背在獨石口也”的說法。
獨石口城堡傾斜攝影三維模型
獨石口長城多光譜數據計算分析結果
青邊口長城位于橋東區東望山鄉青邊口村,南距宣化20公裡,西鄰大境門15公裡,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處于燕山沉降帶,地勢由北向南減緩,牆體四周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南北兩側是山溝。戰國時期趙國最早在此處建設長城,之後北魏、北齊直至明朝均選擇此處建設。清乾隆八年編的《宣化府志》稱:"青邊實内外戒嚴之地,且逼近鎮城",表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現存關堡1座,城牆5段,牆體5048米,敵台烽火台23座,相關遺存1座。
青邊口長城傾斜攝影三維模型
青邊口長城多光譜數據計算分析結果
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空間信息技術方法研究》,是針對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信息化發展需求,基于數字孿生及長城學理論,結合空間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甘肅、陝西、山西、北京、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典型長城遺址為研究對象,開展長城文化遺産信息化保護的“循證分析”與“科學推演”兩個方面的研究,探索長城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技術方法體系,涵蓋長城文化遺産數據采集、模型構建、定量分析、虛拟修複、展示傳承等技術方法,旨在助力我國長城文化遺産的預防性保護、活化利用與永續傳承。
圖文 | 黃競雄、張 智
——
關注我們
——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beat365
學院概況
辦學理念
曆史沿革
動态
新聞
公告
學術活動
黨團工作
系所
建築系
城市規劃系
景觀學系
建築技術科學系
招生
本科學位項目
碩士研究生學位項目
博士研究生學位項目
其他項目
教學
教學概況
教學資源
教學動态
科研
科研概況
科研資源
科研動态
人物
師資
學生
校友
交流
概況
展示
鍊接
beat365
實踐平台
學術期刊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