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從鄉土遺産到鄉村振興——清華鄉土三十年”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王澤生報告廳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beat365、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beat365鄉村振興工作站協辦,ICOMOS CIVVIH、中國古迹遺址協會曆史城鎮村專委會作為學術指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領導、業内專家學者等共計三十餘位嘉賓參加了此次會議。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霍曉衛副院長主持開幕式并介紹到場嘉賓,beat365黨委書記張悅教授、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 曆史城鎮與村落科學委員會(CIVVIH)亞太分會主席張傑教授、住建部科技委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專委會主任委員呂舟教授、霍曉衛副院長代表清華同衡規劃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董紅梅分别緻辭。接着,董紅梅發表了《保護傳統村落 傳承傳統文化》的演講。
霍曉衛副院長、張悅教授、張傑教授、呂舟教授、董紅梅一級巡視員
張悅教授在緻辭中提到,三十多年前陳志華先生開始鄉土思考、代領研究生開展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是一場和開發建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賽跑,如同梁林二位先生在戰火中發掘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賽跑一樣。清華的師生、中國的建築學者、規劃師、設計師們在鄉土遺産保護領域的工作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當前已是新時代新征程,老先生們關于鄉土遺産保護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深入人心,鄉土、鄉民以他們的勤勞和堅韌支撐了中國的高速發展。已經到了我們用薪火相傳的努力工作、回饋鄉村、告慰我們的師長和老先生的時刻,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命題擺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
張傑教授談到,鄉村振興是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着力點,鄉土遺産在全世界範圍内都是一個引發理論和多種遺産類型的非常重要的源頭。學院老先生們為我們的鄉村振興事業做了積澱,每個年代都需要不同的人來從事這項事業。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并不容易,在規劃工作中如何确保和平衡我們的遺産,是一個需要探讨的重要問題,所面臨的任務非常艱巨,希望在這一方向上,我們能為國家的政策和行業的技術理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呂舟教授指出,從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層面,鄉村是一個最重要的曆史文化載體,從可持續發展的層面,鄉村也曾經是中國社會最有韌性的部分。今天中國社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曆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成為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鄉村所承載的中華文明傳統和精神就具有了更為重要的價值。怎樣讓鄉村在這樣一個建設當中重新呈現出它的韌性和活力,是一個特别重要的問題。從清華的實踐來看,把鄉村的研究和鄉村振興密切結合在一起,是個特别好的跨越和發展。鄉村振興為建築學的發展又一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希望我們能夠在這樣一個廣闊天地當中大有作為。
霍曉衛副院長在緻辭指出,因為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問題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命題與重點。長期以來,beat365關注和持續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作為清華規劃的産學研實踐平台,這些年清華同衡院内不同的專業團隊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也曾經積極支持陳志華先生等清華教師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工作的困難之處在于基于保護的發展與振興,既有的傳承與發展邏輯存在不同程度的斷裂,城鄉二元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導緻協同乏力與資源雙向流動受阻。所幸近年來在住建部、國家文物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帶領下,全國範圍内保護複興實踐路徑呈現出豐富多彩、成績斐然的局面。清華同衡非常高興與beat365一道主辦本次活動,為鄉土遺産保護、鄉村振興事業盡一份力。
董紅梅一級巡視員緻辭并作名為《保護傳統村落,傳承傳統文化》的主旨演講,她談到傳統村落是承載着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命脈,傳統村落承載、傳承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曾到訪九個傳統村落,做出重要指示指導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11年來住建部在“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統為本”的原則指導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就,村民安居樂業,守護鄉土文化。最後董紅梅一級巡視員鼓勵大家,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堅持守正創新,在傳統村落保護的這條路上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嘉賓緻辭後播放了《清華鄉土三十年》VCR,回顧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陳志華先生開創并代領beat365鄉土建築小組進行的鄉土遺産研究及學術成果,也展示了beat365鄉村振興工作站、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在鄉村振興領域所開展的工作。
第一環節
第一環節的活動由beat365教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産中心副總工羅德胤主持,圍繞“鄉土遺産理論研究”展開。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王其鈞教授、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範霄鵬教授、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李華東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潘曦教授、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嬌女士、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設計系講師李晶晶女士及羅德胤教授依次作主旨演講。
羅德胤教授、王其鈞教授、範霄鵬教授、李華東教授、潘曦教授、蒲嬌女士、李晶晶女士
王其鈞:三十年前的中國各地民居形象的回顧
三十年前,王其鈞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開頭說:“中國民居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築形式”。這句話在今天看來就未必正确了,因為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各地的傳統民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消失。中國傳統民居是舊時人們建築智慧的結晶。因陋就簡和因地制宜這兩個樸素的詞彙形容中國傳統民居是再恰當不過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王其鈞開始用測繪和速寫的手段對中國傳統民居進行調研和記錄;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用照相機拍攝中國民居;到九十年代中期,用柯達膠卷拍攝的以民居為主題的彩色反轉片已達兩萬多張。看到這些圖片,當年調研時的情景仍曆曆在目。講座中展示了王其鈞所拍照片及所畫透視圖近百張。
範霄鵬:傳統轉向與縱橫轉向
對本土建造的探尋,源于地區典型建築物與構築物的找尋和調查,進而典型傳統民居(單體)調查和測繪,進而區域鄉土村落(民居群體)調查,進而聚焦流域聚落(群體簇群),研究内容、脈絡和視野始終在不斷深化拓展。當代社會經濟的轉型,推動農耕生産力條件下的建造規則轉向,也推動鄉土民居和聚落的學科“縱向研究”,轉向行業建造實踐的“橫向應用”。
李華東:活化傳統文化基因建設未來中國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财富;不僅有遺産的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下,人類社會又來到一個轉折點。建設生态文明,是人類解決面臨的各種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中華文明因其在核心價值、生産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與生态文明的适應性,能讓中國發展出一個和西方不一樣、但是很成功的文明,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另一種道路。傳統村落,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後的保留地、最重要的基因庫,這是傳統村落最核心的價值。保護利用傳統村落,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但要讓傳統文化基因存續下去,還要不斷适應時代的變化發展出活體,使中華優秀文化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潘曦:民居建築譜系研究——以滇西北為例
報告以白族傳統民居木構架為例,介紹了民居建築譜系研究的一種方法。基于對大理白族聚居區25個典型聚落的調研,将木構架拆解為若幹要素,并根據各要素的不同做法歸納出木構架的3個大類、7個分支;接着考察不同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劃分出中心系、北部系兩個主要區系;最後,總結出技術傳統、地理區位與曆史沿革三個影響木構架區劃的核心因素。民族内生技術傳統的不斷發展和地區/民族間技術的傳播交流,共同造就了白族傳統民居木構架的豐富形式。
蒲嬌:當代鄉土社會中民間信俗的互動模式變遷與地方認同重塑——以浙江西塘護國随糧王信俗會為中心的研究
浙江西塘護國随糧王信俗自明末産生至今,一直在浙江乃至吳語地區的民間信俗中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并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級非遺名錄。曆史幾經沉浮,在當代鄉土社會語境中依然體現出官民互動頻繁、地方認同強烈、社會傳播範圍較廣等穩态性特征。因此,對于西塘護國随糧王信俗社區傳承模式與民衆互動邏輯的探讨,不但可為當下地方性信俗的發展理路研究提供參考,也可為“後非遺”時代中作為公共文化的民間信俗重塑提供智力支持。
李晶晶:中國鄉土建築與聚落遺産保護思想的發展與實踐
報告以文化遺産保護界對鄉土建築遺産價值認識的發展為線索,系統梳理了20世紀30年代至今中國鄉土建築遺産保護思想的形成、發展與演進的脈絡,探讨了各階段保護思想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國家的經濟政策以及國際理論的關系,揭示保護思想的形成基礎,分析了各階段保護思想與實踐工作相互影響的關系,對保護思想的發展特點及演變規律進行總結。
羅德胤:清華鄉土三十年
清華鄉土建築研究是由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三位學者開創的獨具特色的學科領域,強調以聚落為單元進行研究與保護;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鄉土建築學科也出現了研究與保護結合、理論與設計互動的新趨向;羅德胤教授的演講從理論研究、保護實踐、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四條線索,回顧和總結了清華鄉土建築以及相關領域在過去30餘年中的發展脈絡,并得出“價值=保護+研究+設計”的鄉土遺産價值公式。
第二環節-上半場
第二環節的活動圍繞鄉土遺産保護實踐的主題展開,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産中心遺産地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鄒怡情擔任上半場的主持人。beat365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宋晔皓教授、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麥賢敏教授、中央美術學院beat365建築系主任、三文建築創始人何崴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翟輝教授、房木生景觀設計公司及共生建築設計公司創始人房木生先生分别作主旨演講。
鄒怡情所長、宋晔皓教授、麥賢敏教授、何崴教授、翟輝教授、房木生先生
宋晔皓:村民共建的鄉建設計
對于清華素樸團隊而言,鄉村工作可以上溯到1990年代中英聯合張家港生态農宅課題的研究。其後經曆了2008年抗震援建,從設計方面支持常熟對口援建綿竹土門鎮的工作。後續展開了一系列以可持續設計為錨固點的鄉建設計實驗,其中除了反映環境關注的鄉土材料挖掘,反映文化特征的在地營建和功能提升,還有反映經濟發展的社會組織舉措,包括直接請村民參加建設工作,将建設投資,作為村民收入的組成部分,留在當地。其中村民共建成為一個标簽,增強了村民們的主人翁意識。
麥賢敏:複雜系統視角下鄉村社區韌性的重塑
在城鄉社會治理當中,宏觀視角的規劃思路往往側重于經濟發展、治理效率等方向,而對于基層社區發展而言,更加關注社區系統獨特的自适應性與自調節性,即“社區韌性”。随着我國城鎮化進入後半程,鄉村社區面臨多重複雜的挑戰與自身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在鄉村社區規劃研究中,應從其韌性特征解析出發,立足生态、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維度,充分尊重鄉村社區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修複鄉村社區韌性,重構鄉村社區複雜系統,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何崴:鄉建十年拾零
發言回顧了過去十年與清華學人一起的鄉村建設實踐,并透過幾個項目闡述了發言者對鄉村建設的理解,建築師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及鄉村設計方法等。項目包括: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爺爺家青旅、上坪古村複興計劃、造币局民宿,分别對應了鄉村公共空間的重塑,鄉村保護和創新,鄉村整體設計,日常材料的藝術化挪用等命題。
翟輝:鄉土傳統的承啟
從陳志華先生在《鄉土漫談》中的一段話“我們雖然喜愛鄉土建築和鄉土文化,研究它們,給它們做記錄,但是,我們一向并不希望看到生活停滞不前。這種心情一直是非常矛盾的,有時候很困擾我們”開始,通過對“鄉土”、“傳統”的理解辨析以及一些雲南的現實情況和實踐案例,試圖強化鄉土傳統是一個“‘人-人’和‘人-地’關系和諧的作為動詞的傳承啟發時空連續統”的認識,強調“重建鄉土”過程中“連續”、“聯系”和“漸變”的重要性,強調“當我們繼承傳統時也要努力去創造傳統、啟發未來”。
房木生:鄉土社區再造的全過程設計
房木生的分享,從在清華beat365鄉土組裡受到陳志華先生在鄉土建築研究中開闊的思想和實踐影響開始,提出“人氣是我關注鄉村建設的最初關注點”,從而在鄉村建設中通過“樣闆小微社區”的全過程設計,讓村内的和外來的人都可以在美好社區中生活、生産乃至度假,達到振興普通鄉村的目的。在設計實踐中,房木生及其團隊有意識地設計一系列鄉村社區再造中所需的内容,包括:民宿空間改造、舞台空間設計、村标标識設計、公共服務空間設計、公共廁所設計、景觀景點設計、生産空間改造、遊樂空間設計等。從現階段鄉村使用人群從“熟人社區”轉向“半熟人社區”角度出發,深入挖掘鄉土的自然、文化及生産生活特點,通過創意去達成最後的實施成果。對設計對象的“完整性”和“不受紅線限制”,以社區人的需求為本展開開闊的設計工作,成為房木生設計的一個特點。
第二環節-下半場
第二環節下半場的活動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中國古迹遺址協會曆史城鎮村專委會秘書長張飏主持。鄒怡情所長、諸葛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諸葛坤亨先生、松陽縣名城古村老屋辦主任、松陽縣政協副主席葉偉蘭女士、《中國民居》紀錄片發起人、總導演莫政熹先生、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體研究中心四所闫琳所長分别作主旨演講。
張飏秘書長、諸葛坤亨先生、葉偉蘭女士、莫政熹先生、闫琳所長
鄒怡情:文化景觀視角下的鄉土遺産保護實踐——以景邁山古茶林為例
景邁山2023年成功登錄世界遺産,成為全球第一座茶文化景觀,彰顯了中國作為世界茶種植起源、茶文化發源地的曆史貢獻。在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框架下,景邁山作為持續性有機演進的文化景觀,它的遺産要素及價值載體類型豐富多樣,而且仍處于演進進程中。針對景邁山特殊的遺産類型和保護要求,依據它的世界遺産突出普遍價值标準II、V,采用“以人為中心的”活态遺産保護策略,将景邁山作為原住民社區的家園,以遺産地可持續發展為保護目标。技術團隊通過10年的工作,結合不同空間尺度建立不同深度的工作框架以及對應的技術成果,運用建築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學、社會學等學科工具,完成了遺産要素保護、遺産環境修複、遺産闡釋展示、申遺全流程專業技術咨詢等專業工作,尤其針對面臨保護發展矛盾的傳統聚落這一遺産要素,系統深入地将世界遺産保護理念進行落地實踐,其成效獲得遺産專業領域的認可。
諸葛坤亨:堅持整體保護 深化文旅融合 推進共同富裕——諸葛村三十年保護利用工作經曆的總結啟示
諸葛村是以beat365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老師等較早提出要求整體保護的古村落,也是beat365編制的全國第一個以整體保護為主導思路的重點文物保護村落。三十多年來,諸葛村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凝心聚力,發揮基層自治力量,在保護開發工作中有效盤活古村資源,強化文化傳承保護和利用,堅持政府主導,專家指導,村集體統籌管理,公司化運作,村民人人參與的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模式,形成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實現了古村落保護,旅遊開發,鄉村振興,村民共同富裕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人人都是文保員,人人都是股東,人人都是受益者的鄉村共富之路。
葉偉蘭:點亮傳統村落 賦能鄉村振興——松陽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從感知鄉土文化、感受鄉村變遷、感悟鄉村建設三個方面介紹了松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12345”模式。“1”是堅持活态保護、有機發展這一理念。“2”是使用兩個手法,一是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最有效的人工幹預;二是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環保材質和廢棄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環保技術。“3”是做到三個維持:維持原生态的村落風貌、維持原真的民俗風情、維持原味古樸滄桑曆史肌理。“4”是實現“風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諧”四個目标。“5”是走好複活“傳統村落的曆史風貌、傳統民居的生命力、傳統村落的經濟動力、傳統村落的優秀文化基因和低碳、生态、環保的生産生活方式”五條路徑,讓日漸衰敗的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莫政熹:新媒體傳播——從《中國民居》紀錄片了解清華鄉土三十年
“家是人們心靈的港灣。網絡紀錄片《中國民居(第二季)》再次走進中國傳統民居和村落,從知識和人文兩個角度講述中國人建造家的智慧、守護家的情懷”(摘自人民日報2023.8.1)。《中國民居》是國内首檔以中國傳統民居生态為主題,聯合國内高校多位專家學者、建築設計師等深入到中國各處特色村落,呈現傳統民居建築和居住生活的人文紀錄片。2023年,《中國民居》紀錄片聯合永嘉縣委宣傳部、beat365等機構聯合策劃制作“山水相逢——陳志華與楠溪江古村落”紀錄片特輯,講述以陳志華先生為代表的清華鄉土組保護楠溪江古村落的故事。紀錄片在電視、互聯網等平台播出,獲得了觀衆的高度贊賞。
闫琳:“時-空-人”視角下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思考
結合近年來開展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整體要求,提出這種強調“整體價值傳承,全面空間聯動,以發展促保護”的工作模式,是符合傳統村落中“時、空、人”三個維度的交織。分别從“時空人”三個維度重新認識傳統村落。時間維度上,傳統村落是活态的曆史傳承,提出既要認清其在曆史上的價值,也要思考其在當下和未來價值;空間維度上,傳統村落與區域空間深度鍊接,不可孤立強調保護,更應使其在一個更大的空間框架中讨論綜合保護、功能分工、發展聯動;人本維度上,傳統村落是建築加生活的綜合容器,隻有充分回應人的生活需求,并随時代變化而更新功能,才能實現保護的持續性。演講最後結合“蔚縣實踐”,從“尊重曆史、面向未來;集中連片、統籌推進;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三個方面展示了未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思路與做法。
圓桌對談
圓桌對談由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産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劉弘濤先生主持,beat365王路教授、蔚縣博物館李新威館長、圖書影視策劃人、三聯書店特約編輯、攝影家李玉祥先生、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體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志偉先生、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産中心四所閻照所長、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産中心七所孫娜所長,圍繞“從鄉土遺産理論研究探索鄉村振興路徑”主題展開對話,他們結合自身工作經曆,探讨了對鄉土遺産相關研究和實踐的理解。
劉弘濤先生、王路教授、李新威先生、李玉祥先生、郭志偉先生、閻照所長、孫娜所長
專場活動
晚上的專場活動以“福建土樓|活化利用”為主題,羅德胤教授主持,beat365教授、DnA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徐甜甜主講,行波建築景觀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行波工作室主持建築師邢騰、Davide Contran工作室主持建築師Davide、dai falk architects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戴鈞鈞,分别在線下及線上分享了自己參與的土樓修複項目。
徐甜甜教授、邢騰先生、國廣喬治教授
福建土樓是位于中國南部的大型夯土建築,融合山區和亞熱帶的地形景觀。2008年,46座土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名錄,目前當地仍有數千個存量土樓,由于原有的居民逐漸搬離,有相當數量土樓已經成荒廢狀态。自2020年起,通過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的共同協作,針對七座土樓的活化利用将作為示範項目,注入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力。設計對當前的建築環境給予了深入的考量,尊重并延續了土樓原有的建築技術和空間布局,保留曆史痕迹集體記憶,同時為當地村民提供新的休閑和生活空間,例如圖書館、花園、劇院和展覽室等。
beat365客座教授國廣喬治作為EPMA指導教師對土樓項目發表了見解。張悅教授在專場活動後發言,再次強調了清華鄉土三十年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本次研讨會在羅德胤教授的總結發言後順利落下帷幕。
供稿:beat365羅德胤教授團隊、清華同衡遺産中心、總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