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聚落——另一種幾何學的探究講座順利舉行
2024.01-13
2023年12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依在beat365舉行學術講座,題目為“鄉土聚落——另一種幾何學的探究”。講座由城市規劃系系主任武廷海教授主持。這次活動也是重點領域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知識課程群虛拟教研室的示範課。
首先,何依教授從人類學視角切入,提出如何在學術研究中“把自己作為方法”, 講述了在甯波地區二十餘年田野調查的經曆:從無序村莊到有序組團——從典型個案到類型差異——從内部祖先到外部神廟——從聚落分析到地域演化——從田野調查到規劃實踐。通過深入觀察、參與、思考提出原創性的學術問題,将個人經驗與切身體會帶入其中,使“自己”與相關知識建立關系,而不僅僅依賴文本閱讀。在這一過程中,何依教授團隊在看似無序的村落中,通過發現“堂前”這一祭祖建築的意義,揭開了甯波地區鄉土聚落的“社會-空間”密碼——房族院落,一個屬于内部世界的幾何型制;對應浙東地區曆史上“族房兩級制”的社會組織,展開了商業市鎮、内湖漁村、古道塘路等不同類型房族院落的推演;并進一步從祖先控制的“族”跨越到神靈護佑的“境”;從聚落單元的“點” 拓展到地理環境的“域”;最終理論指導實踐,主持的“甯波市走馬塘曆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一等獎。在此基礎上,何依教授結合美國建築人類學家拉普蔔特的《宅形與文化》,區分了“上層的設計傳統”和“民間的蓋房習慣”,其中鄉土聚落的營建過程是下意識地把制度、信仰、宇宙觀等在本質上不可見的領域,轉化為可見的物質形式。并借用日本建築學家藤井明的表述:“作為另一種幾何學的存在,不同于丁字尺所描繪出的呆闆世界”。從中提出了鄉土聚落在長時間演化過程中,那些内部的、經驗的、習俗的事物在代際中得以傳承,是緣于“集體無意識”,鄉土聚落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探尋無序中的“秩序”,發現無意中的“意義”。其中,存在一個關于“原型”的概念,在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并從哲學層面的“範疇一構架一事物”,解讀了鄉土聚落理論研究的意義。何依教授進一步将鄉土聚落的秩序概括為:宗族立序、信仰成境、場地聚合、田野為鄉,分别來自宗法制度維系的血緣社會、地方信仰建立的聚落共同體、自然地勢誘發的空間組織和文化地景對應的詩意栖居,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傳統村落的空間秩序與文化意義。最後,結合多年主持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經驗,分析了當前傳統村落保護的困境,提出了 “封閉與開放”“内部與外部”“ 慢生與速改”的三對矛盾。報告内容引發了現場師生熱烈的讨論,參加報告會的還有黨安榮、張敏、王英、于濤方、黃鶴、孫詩萌、郭璐等教師及本碩博在校生共5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