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CN
EN
搜索
首頁
beat365
動态
系所
招生
教學
科研
人物
交流
鍊接
首頁
·
動态
·
新聞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師生開展賀蘭山自然與文化遺産調研
2024.
01-24
2024年1月16-18日,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師生在黨安榮教授帶領下,開展了賀蘭山自然與文化遺産調研。參加調研工作的還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産業發展規劃院的同仁、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師生、甯夏回族自治區林業與草原局和甯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領導及工作人員。此次調研旨在實地調查賀蘭山地質地貌等自然遺産及曆史文化遺産的類型、分布、特征及價值所在,以便開展研究支撐賀蘭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并期望進一步服務于賀蘭山自然與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與傳承。
調研團隊首先與甯夏回族自治區林業與草原局和甯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領導進行了座談,進一步明确創建賀蘭山國家公園的基礎研究需求與此次調研目标與内容。調研團隊先後到訪了分布在烏海市海勃灣區、石嘴山市惠農區、大武口區、平羅縣以及銀川市賀蘭縣等地的多處賀蘭山地質地貌遺産及曆史文化遺産,涵蓋甘德爾山、柳條溝、汝箕溝、大水溝、蘇峪口、賀蘭口等多個區域,涉及地質構造、地層岩石、生物化石、植被生态、動物鳥類、長城及岩畫遺産等具體内容。
調研團隊與甯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及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領導座談
調研團隊在甘德爾山調研過程中利用無人機采集多光譜數據
賀蘭山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西北部,與内蒙古自治區接壤,地處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帶,北起烏海市、南至青銅峽市,是一座東北-西南走向的年輕山脈。賀蘭山南北長約220公裡,東西寬約20到40公裡,是中國曆史上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塞。賀蘭山南段山勢平緩,三關口以北則高大起伏,山脈平均海拔在2000到3000米之間,最高峰敖包疙瘩位于中部一帶,高度約為3556米。賀蘭山與大興安嶺、陰山、祁連山等共同構築了中國北方的天然地理分界線,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半濕潤區與半幹旱區的分界線,也是河流内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同時是曆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賀蘭山阻擋了騰格裡沙漠的東侵,阻截蒙古冷高氣壓、阻沙固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千萬年來一直是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賀蘭山被譽為“打開的地質曆史教科書”,其地質曆史悠久,地貌類型發育齊全,出露的地層岩石及多種地質構造系統而完整地記錄了區域地殼運動史、沉積建造史和環境變遷史,在地學、生态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調研團隊在賀蘭山北段柳條溝順層剪切變形帶讨論地質構造特征
調研團隊在位于賀蘭山中段汝箕溝的地質剖面現場合影
賀蘭山擁有豐富的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涉及到獨特而豐富的地質(地層、構造、剖面、岩石、礦物、化石等)、地貌(構造地貌、風化地貌、侵蝕地貌、流水地貌、重力地貌等)、植被生态系統(幹旱山地自然生态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貴稀有動物及鳥類栖息地(如馬鹿、岩羊、馬麝、金雕等)等。文化遺産涉及到賀蘭山岩畫遺産(西戎、匈奴、鮮卑、敕勒、突厥、回鹘、黨項、蒙古等許多民族,世世代代在賀蘭山繁衍生息,陸續在山石上創作了流傳千古的曆史畫卷)、長城資産(主要是西線明長城遺産,嘉靖十年(1531年)建築,全長百餘公裡,分布着敵台70餘座、烽火台130多座、狼煙台共計200餘座)、西夏王陵(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等。特别是賀蘭山岩畫,其鑿刻年代從石器時代到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延續時間長,體現了古人與石的對話,被譽為“史前人類的藝術長廊”和“刻在石頭上的史詩”,是對各少數民族的審美觀、社會習俗等開展研究的珍貴史料。
位于賀蘭山中段蘇峪口的明長城牆體及敵樓遺址
賀蘭口的典型岩畫(左:太陽神 | 右:人面像+西夏文)
本次調研行程緊密,期間克服了嚴寒、濃霧、大風等諸多不利天氣,調研機動車總裡程近八百公裡,海拔起伏近兩千米,師生團隊緊密協作,對賀蘭山地質地貌特征與曆史文化遺産形成了基本的空間和價值認知。更為全面的調研與分析有待進一步開展。非常感謝國家林草局産業發展規劃院同仁、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師生、甯夏自治區林草局和甯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領導及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精誠協作與鼎力支持!
圖文:黃競雄、李翔宇、仇 實
——
關注我們
——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beat365
學院概況
辦學理念
曆史沿革
動态
新聞
公告
學術活動
黨團工作
系所
建築系
城市規劃系
景觀學系
建築技術科學系
招生
本科學位項目
碩士研究生學位項目
博士研究生學位項目
其他項目
教學
教學概況
教學資源
教學動态
科研
科研概況
科研資源
科研動态
人物
師資
學生
校友
交流
概況
展示
鍊接
beat365
實踐平台
學術期刊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