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經濟日報》“智庫圓桌”欄目(第31期·總240期)發表“持續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專題。長聘副教授鄭曉笛提出“統籌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的觀點。土地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質量關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台,土壤污染成為我國重拳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這些年來,淨土保衛戰紮實推進,各項措施逐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明确“持續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的目标任務。針對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難點是什麼,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等系列問題,beat365長聘副教授鄭曉笛在《經濟日報》發表觀點。(原文摘自《經濟日報》2024年05月25日,第31期,總240期,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④)beat365景觀學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院長助理,景觀學系副主任,beat365棕地研究中心創始及聯合主任,美國注冊風景園林師(RLA)。擔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IFLA APR)中國官方代表、生态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虛拟仿真試驗教學創新聯盟技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三屆全國城鎮風景園林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兼職。《經濟日報》(2024年05月25日,第31期,總240期,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④)我國正處于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被廢棄或閑置的建設用地(如閑置廠房、廢棄礦山等)數量多、分布廣,由于土地資源短缺,其再開發需求迫切。《“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态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十三五”以來,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依法依規對2萬多個地塊開展調查,将900多個地塊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複名錄。《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标完成情況的報告》發布,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截至目前,已累計将2058個地塊納入風險管控和修複名錄管理。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不過,部分地區土壤污染還在持續累積,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仍然存在。建設用地污染治理的難點在于投資大、周期長,同時需統籌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兩個目标,并協同相對應的技術要求及工藝流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不僅要修複受損的生态環境,還要讓修複後的土地能夠承載新的城市功能,打造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空間。科學有效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然而土地開發往往時間緊迫,且有資金回報要求,兩者之間的協同成為難點所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提出,合理規劃污染地塊土地用途,鼓勵農藥、化工等行業中重度污染地塊優先規劃用于拓展生态空間。《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印發,對工業污染地塊,鼓勵采用“環境修複+開發建設”模式,并明确相關措施,讓土壤污染治理更有抓手,提升修複質效。《關于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複的指導意見》提出,因地制宜研究利用廢棄礦山、采煤沉陷區受損土地、已封場垃圾填埋場、污染地塊等規劃建設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項目。近年來,随着生态文明建設、城市更新行動不斷推進,大量建設用地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實踐項目加快建設,用途涵蓋住宅、城市綜合開發、工業遺址公園、文化創意園區、可再生能源基地等。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老工業區更新項目是複雜工業用地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方面的探索實踐,作為對大型工業用地進行全面、高強度修複改造,并服務于奧運會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綜合綠地率達30.1%,較之前大幅提升,擁有14.6萬立方米雨水調蓄能力,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赢。從全球範圍來看,西方國家較早面對棕地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的挑戰,已有将污染修複與生态景觀再生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德國魯爾區曾是重要的工業基地,20世紀50年代以後逐步衰落,在一系列國際競賽項目驅動下,實現了産業轉型與城市振興。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為鋼鐵廠改造項目,通過将污染嚴重的棕色土方以封蓋方式安置于原礦倉空間内,置換出承載豐富多樣遊憩活動的景觀空間,實現了污染治理與景觀空間營造的有機結合。英國倫敦奧林匹克公園、澳大利亞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均為棕地改造項目,采用土地污染治理與景觀地形塑造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效率。随着“三區三線”全面劃定,嚴格規範城鎮開發邊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為我國推動建設用地污染治理、統籌城鎮建設用地規劃的重要契機。不過,當前仍面臨法規政策不完善、技術标準不全面、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環節割裂、二次污染風險較高等問題。建設用地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需建立在基于目标用途的場地風險評估與修複基礎之上,跨部門、多學科協同推進。建議從以下方面着力突破。首先,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建設用地污染治理與再開發利用業務協同和決策聯動。加強部門協同合作,推動土壤污染數據信息與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設,支撐污染場地規劃和準入管理,分級分類實施風險管控與再開發利用。其次,以開發帶動治理,将再開發利用目标納入決策過程。跳出為治理而治理的思維慣式,對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場地,采取長期管控與留白增綠等方式;将開發利用潛力較大與風險相對可控的污染場地納入規劃中,協同推進風險管控與再開發利用。再次,建立健全公衆參與機制,大力培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複理念,鼓勵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的決策與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