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代表慶祝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清源文化遺産 攝影:魏青
北京時間2024年7月27日13時45分,在印度新德裡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将“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指導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的工作。beat365國家遺産中心主任、beat365呂舟教授作為申遺文本編制項目的主持人,自2009年起帶領團隊長期承擔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産申報文本的編制工作,為北京中軸線的成功申遺貢獻了重要的學術支持。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簡稱“世界遺産公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通過的一項重要國際公約,旨在确認并保護全球具有突出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化和自然遺産,視其為全人類的共同财富。根據該公約設立的《世界遺産名錄》,收錄了被認定為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産地。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的第59處世界遺産,它不僅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更是中華文明延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的突出見證。它向世界講述了一個關于中華文明古今交融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更為未來北京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曆史文化活力。
在北京中軸線長達15年的世界遺産申報準備過程中,呂舟教授帶領團隊對北京中軸線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緻力于向世界闡釋北京中軸線的獨特價值。從2012年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文本編制,2018和2019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讨活動的學術支持,到2023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提交的正式申報文本的編制,以及在此期間有關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相關工作的技術咨詢,呂舟教授及其團隊的長期努力與專業貢獻,為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持。
圖/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審議現場
© 清源文化遺産 攝影:魏青
圖/ 在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慶祝活動中,呂舟教授和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特麗莎女士
© 清源文化遺産 攝影:魏青
圖/世界遺産大會主席維沙爾·夏爾瑪為北京中軸線項目落槌的親筆簽名
© 清源文化遺産 攝影:魏青
以下轉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圖/審議現場 呂舟攝
圖/中軸線鳥瞰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裡、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範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産構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為:鐘鼓樓、萬甯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産區面積589公頃,緩沖區面積4542公頃。
圖/中軸線北段鳥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符合世界遺産标準3和标準4。世界遺産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标準3);“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成熟階段的傑出典範,代表了世界城市曆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标準4);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世界遺産委員會表示,“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體現在其作為都城核心的延續性,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是“北京中軸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可保持其現有形式的必要性。
圖/鼓樓南望景山姜真攝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将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在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科學引導旅遊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确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中國将繼續統籌做好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締約國的交流合作,借助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聯盟平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北京市副市長談緒祥代表遺産所在地政府發言。
北京中軸線申遺曆時12年,分申遺啟動階段(2012年至2016年),全面加速階段(2017年至2021年),攻堅沖刺階段(2022年至2024年),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連續召開9次部市合作聯席會議,統籌解決申遺迎檢重大問題,出台《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建立央地跨部門協同管理工作機制;着力推進考古發掘研究,取得正陽橋、天橋、南段道路遺址等重大發現,填補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空白”。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文物局于2023年1月30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正式提交申報文本;2023年8月,圓滿完成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現場技術評估;針對專業評估中提出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先後于2023年11月、2024年2月兩次提交補充說明材料,并派代表團赴巴黎參加專業答辯,向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詳細說明北京中軸線的時空框架,清晰闡述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的延續性和古代與近現代部分的整體性,深入闡釋“中”“和”傳統哲學思想在全球範圍的重要價值和意義。2024年5月30日,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形成評估報告,作出将“北京中軸線”直接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最高評估結論,為申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為探索我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代都城保護理念與做法,妥善處理好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提供了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國家文物局将會同北京市,繼續紮實推進北京老城整體保護,深入挖掘老城曆史文化資源,提升價值展示闡釋水平,讓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充分發揮以“北京中軸線”為代表的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與公共教育作用;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現大國首都的時代風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偉大成就,讓“北京中軸線”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供稿:厲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