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探讨未來文化遺産的智慧化保護與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由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測繪學會數字文保專業委員會、ISDE-China數字遺産專委會和ICOMOS-China數字遺産專委會主辦,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杭州工作站、浙大城市學院以及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承辦,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學術論壇于2024年10月19日至22日在浙江杭州順利舉辦。
2024“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學術論壇海報
參會代表在浙大城市學院北校區UW學院合影留念
論壇開幕式由beat365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ISDE-China數字遺産專委會主任委員黨安榮教授主持,浙大城市學院副校長金滔教授、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章淇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城市管理局局長方國興緻辭。随後,廣州工作站熊友誼高工、杭州工作站蘇元元主任、河南工作站胡世雄教授、河北工作站賈霄燕副教授、清華基地張智博士、内蒙工作站李少兵主任、杭州工作站任偉副教授、甯夏工作站曾升教授、福州工作站季宏副教授、思看科技馬振華首席商務官(CCO)、内蒙古工作站王卓男教授、雲南工作站楊宇亮教授、北京工作站榮玥芳教授、帝測科技謝潇高工、清華基地周文生副教授等專家學者分享了十五場學術報告。
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
嘉賓緻開幕詞(左:金滔教授;中:方國興局長;右:章淇華副院長)
學術論壇由beat365周文生副教授、浙大城市學院楊程教授、廣州大學陳穎彪教授、内蒙古工業大學榮麗華教授共同主持。論壇圍繞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模式探索、文物考古遺産的智慧化保護與傳承方法、線性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GIS平台建設主題開展分享。多個報告聚焦于文化遺産保護的創新技術和方法,探讨了數字技術與文化保護深度融合的途徑,并展示了如何通過空間信息技術更精準地監測和管理遺産保護。此外,關于遺産的自然風險分析、無人機技術和3D掃描技術的應用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别是針對長城文化遺産保護的具體實踐探讨了技術手段在保護中的創新性應用。同時,專家們還圍繞大模型和知識庫的結合,為文物保護提供新思路開展深入探索,報告涵蓋遼代磚塔形制、雲南佛教寺院空間分異特征以及北京老城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機制的創新研究,為遺産保護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會議的最後,關于“時空雲系統工程賦能文化遺産數智化新質傳承的探索與思考”和“地理計算語言及其應用”展示了時空數智技術與地理計算在文化遺産領域的前景與發展潛力。
數字孿生賦能長城文化遺産自然風險因素分析與應對(張智)
雲南省佛教寺院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楊宇亮)
時空雲系統工程賦能文化遺産數智化新質傳承的探索與思考(謝潇)
在學術報告之外,本次論壇還在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指揮中心、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杭州大運河杭鋼公園、浙大城市學院大考古創新研究中心組織了多個現場交流。景區數字化監測設施的建設、國家測繪科技的發展曆史、生态文明建設與生态修複的生動實踐、工業遺産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大考古交叉學科建設曆程與試驗等活動為論壇參會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杭州西湖名勝風景區智慧平台擁有“1+1+N+1”體系架構:涵蓋1個數據平台,1個數智中心,N個實戰實用的應用場景,1張安全防護網,以“平安西湖”為總領,有計劃推進美麗西湖、和諧西湖、有序西湖、人文西湖等各業務場景的建設,旨在實現數據貫通、集約協同、共建共享、實戰實效,保護世界文化遺産。與會師生學者表示,空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多維度支撐,相信通過各行各業同仁們的不懈努力,能夠進一步探索和實現文化遺産研究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為其保護與傳承增添新的動力。
論壇代表在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進行現場交流
論壇代表在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創新中心進行現場交流
論壇代表在世界文化遺産地西湖景區進行現場交流
本次空間信息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學術論壇,通過15場專題學術報告和5場典型實踐案例交流,達到了預期的目标。正如黨安榮教授所總結的,學術論壇體現出“多元、集成、智慧”三個明顯的特點:“多元”是指論壇涉及“多學科構成、多遺産類型、多方面需求、多團隊合作”等;“集成”是指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的“集成多種理論與技術、集成多元團隊與方法、集成地理人文與制度、集成遺産本體與環境”等;“智慧”是指文化遺産保護中的“信息挖掘獲得的智慧、深耕研究蘊含的智慧、信息技術賦能的智慧”等。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與師生中,既有在工程實務中踐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有志人,也有探索遺産保護和傳承智慧邊界與理想的新極客,更有多年深耕遺産堅守保護傳承上下求索的苦行者。先輩留下的多彩文化遺産已經銘刻在歲月裡,但關注熱愛她的後來人仍在探索保護與傳承的新型空間信息技術,在此向會議的主辦、承辦與協辦單位,以及參會的全體同仁表示感謝。
撰稿:黃競雄、張 智、王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