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下午,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與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在beat365建築館多功能廳成功組織召開“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學術論壇。來自beat365、中南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京城牆博物館、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等單位的15位專家學者,圍繞多尺度、多類型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技術體系、模型方法、價值闡釋、虛拟修複、活化利用進行理論思考、實踐探索與成果分享,旨在促進未來文化遺産的智慧化保護與傳承,助力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服務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發展戰略。
學術論壇日程安排
本次學術論壇以【科技賦能 智慧傳承】為主題,由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黨安榮首先以“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框架”為題開啟本次學術論壇。随後的報告嘉賓分别是中南大學遙感學吳立新首席教授、ICOMOS-China數字遺産專委會主任、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豔、南京城牆博物館副館長金連玉、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應用部經理何振貴和深圳市其域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文博行業應用經理王骁、beat365李路珂研究員、香港大學beat365薛帆研究員、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李淵教授、西安雲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文化遺産事業部總監鄭闖闖、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榮玥芳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段文副教授、beat365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陳美霞助理研究員、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産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弘濤副教授、北京建築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侯妙樂教授。
學術論壇現場
黨安榮的開場報告從需求分析、數字孿生、智慧賦能【三個維度】,闡述了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的總體框架,其中:需求分析概括為【三重視角】——時代互換、人民向往與行業發展的需求集成,數字孿生建構為【三度空間】——現實空間、賽博空間與認知空間的相互作用,智慧賦能梳理位【三向探索】——價值認知、狀态評估與科學決策的深層遞進,這既是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總結,也是未來深化研究的總體框架。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框架(黨安榮)
與會專家學者們的學術報告結合馬王堆漢墓、南京城牆、鼓浪嶼、絲綢之路、北京老城等多類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具體案例,分享了基于世界地圖文明的解析、曆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與活态傳承、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手持式三維掃描技術的探索、數字化采集與價值闡釋、快速建模工具研發、遺産感知與計算、适宜性評價與分類利用模式、曆史文化街區活力協調度、文化旅遊規劃、工作營教育模式探索、時空智能與虛拟修複等研究探索與應用實踐,囊括應用空間信息技術進行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數據采集、保護展示、價值計算、評價分析、狀态認知、智慧管理、虛拟修複等多個方面,體現了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正在經曆從“數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方向演進。
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曆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和活态傳承(賀豔)
南京城牆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探索(金連玉)
手持式3D掃描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探索(何振貴、王骁)
古物新知,古物新生——基于數字化采集與價值闡釋的文化遺産保護與展示(李路珂)
SemRegPy:開源Scan-to-HBIM快速建模工具研發(薛帆)
遺産感知與計算:鼓浪嶼實踐探索(李淵)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鄭闖闖)
北京老城文物騰退開放适宜性評價與分類利用模式指引研究(榮玥芳)
環境心理學視角下曆史文化街區活力協調度研究(段文)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遺産地文化旅遊規劃研究(陳美霞)
工作營模式促進鄉村遺産保護與多學科方法探索(劉弘濤)
文化遺産時空智能與虛拟修複研究(侯妙樂)
黨安榮總結認為,論壇學術報告所展現的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核心要義可以凝練為三個特性:一是整體性——在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中,需要将遺産對象視為一個整體,每個組成部分及其構件、材料、結構、工藝、内涵等,都是文化遺産整體的一部分而非單獨存在,共同折射出其曆史價值、技術價值與科學價值;二是集成性——既包括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多元技術方法的集成,也包括多學科的綜合與多團隊的協作,把握這一特性能夠使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更為全面和科學,而不局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某一視角;三是地方性——無論研究案例所屬何類、所處何方,均有所對應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的載體所體現地方的自然、人文、社會、民族等方面的特性,也是文化遺産所承載的獨特文化價值。以上三個特性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空間信息技術更好地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促進相關研究與實踐的高質量發展。
學術論壇部分代表合影
本次學術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産保護專業委員會與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辦、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ICOMOS-China 數字遺産專委會、ISDE-China 數字遺産專委會承辦、北京城市實驗室 BCL、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其域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來自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文保部門、技術企業等單位的110多位代表參會。
文圖:黃競雄、仇 實、翁 陽、陳麥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