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面向沿邊地區人居環境改善的城鄉規劃大數據理論與方法課程虛拟教研室”2024年會暨城鄉規劃技術科學年度教學研讨會
2024.12-24

2024年12月9日,教育部“面向沿邊地區人居環境改善的城鄉規劃大數據理論與方法課程虛拟教研室”2024年會暨城鄉規劃技術科學年度教學研讨會在beat365順利召開。虛拟教研室自2022年獲批和啟動以來,主承建單位beat365與各共建單位開展了諸多教學交流和研讨活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入選了教育部50個“典型虛拟教研室”。本次會議旨在适時總結現有工作并進一步推進教研室建設,同時圍繞“城鄉規劃設計課與技術方法結合的教學經驗分享”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以繼續促進城鄉規劃大數據教學新思路、新方法、新範式的普及。

91c4e831d062006e7003e8801888b9eb.png

除beat365線下會場外,會議還同步在“虛拟教研室”客戶端和騰訊會議設置了線上會場,并通過國匠城視頻号及Bilibili平台全程直播。共有來自21所學校的數十位教師線上線下參會,其中上午特邀報告環節邀請beat365、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教師代表分享經驗,下午虛拟教研室核心成員單位報告環節邀請東北大學、廣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建築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内蒙古工業大學、深圳大學、沈陽建築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藏大學、廈門大學的教師代表分享經驗。此外還有近七千人次通過直播平台觀看了本次年會。

da4d240185febb379a84ac4db0e6fa54.png

線下與會嘉賓合影

嘉賓緻辭

beat365黨委書記張悅教授首先對線下和線上參加會議的各院校老師表示熱烈歡迎。張老師指出,近期AI賦能專業教育的話題備受關注,因為新技術已成為推動未來教育、科技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力量,在國土空間治理改革以及數字國土統一的背景下,各學校都投身于技術探索,虛拟教研室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将為教學創新注入活力。當前,教育領域面臨諸多變化,學生來源多樣化要求課程更加靈活,學生學習方式和理解力也在顯著變化,促使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如采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張老師還強調,沿邊地區在自然資源、國土韌性與安全、人居環境多樣性等方面都發揮着關鍵作用,虛拟教研室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最後,張老師表示,在很多院校“五改四”以及學分縮減的變革背景下,這樣的教學研讨顯得尤為珍貴,本次會議對于專業設計課與技術結合方式的探讨,将為各院校提供先進經驗,有助于共同應對教學改革的挑戰,推動城鄉規劃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0958e11e2e3a9fae722492a822342e4e.png

beat365黨委書記張悅教授緻辭

beat365在線教育中心副主任徐燊老師在緻辭中首先對本次年會各校嘉賓的參與和支持表示感謝,并回顧了教研室自獲批教育部第二批虛拟教研室試點以來的進展和成績。徐老師指出,beat365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不斷推進在線課程建設和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其中教研室代表課程《大數據與城市規劃》MOOC作為優秀案例,入選了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範課程。徐老師還分享了世界高校争先占領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高地的背景下,beat365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方面的嘗試,如《新城市科學》課程中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構建AI助教,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獲得了積極的課後反饋。最後徐老師表示,beat365在線教育中心将持續支持虛拟教研室的發展,期待教研室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力,營造智慧教研的良好氛圍,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進步。

2f04eb02fe1a4de7d3c7d87c802de518.png

beat365在線教育中心副主任徐燊老師緻辭

特邀報告

beat365陳宇琳老師帶來了“設計和技術協同的清華規劃本科教學體系探索”主題分享。首先,陳老師從beat365本科教學加強通識教育的改革背景引入,介紹了beat365和城市規劃系層面精煉設計基礎、探索多元路徑、研究和設計并重的教學改革整體思路;其次,剖析了培養方案改革後的具體調整,例如在大二、大三暑期和大四上學期預留空間,用于研究與設計能力強化或學科交叉與轉型探索,又如增加計算機基礎等必修和選修模塊,為學生多元化發展做好接口等;最後,陳老師以《空間信息技術導論》《住區規劃與住宅設計》《城市設計》《總體規劃》等課程和六校聯合畢業設計為例,展示了清華規劃系教師在設計課中融入空間句法、數理統計、大模型智能體構建、多情景模拟分析等技術的多元化探索。

bf2b8fd0400e7ab7ded970a92f14b022.png

beat365陳宇琳老師作主題報告

同濟大學鈕心毅老師結合規劃專業GIS課程,分享了關于“從信息技術教學轉向規劃技術教學”的洞見。鈕老師首先強調了GIS課程在規劃專業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為了應對學科之變和學生之變,教學應從傳統信息技術傳授轉向以規劃技術為導向。在個人實踐中,鈕老師将《城市規劃原理》等作為前置課程,同步進行《地理信息系統》和《總體規劃》的授課,他認為與規劃設計課并行設置是規劃技術課程的教學理想方式,最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技術在規劃學科中的應用。在課程設計上,鈕老師注重GIS原理教學、減少軟件操作實驗教學、增加規劃技術教學,并用三個課程作業連接設計課和技術課,使二者在内容進度上也能同步。鈕老師認為,從信息技術教學轉向規劃技術教學,并與設計課做好搭配,最大的挑戰在于老師,需要在課程體系、内容和要求等方面都做出深刻改變。

f04d2429b8bad9c3e7a2ec7dbbf1db49.png

同濟大學鈕心毅老師作主題報告

天津大學米曉燕老師以《城市研究與規劃技術方法》課程為例,展示了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技術課與設計課的融合探索。課程采用項目式教育,讓學生通過任務書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并且還面向實際問題形成了學産研導師組,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體系。教學内容上,不再局限于軟件操作教學,而是通過數據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重點放在原理講解和數據挖掘等方面,具體内容包括大數據分析、GIS制圖、空間句法分析、計量統計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别等。課程設置在大四夏季學期,但實際上影響力會貫穿多個學期,持續支持大四和大五階段的設計課。最後,米老師還結合幾個案例展示了教學效果與成果,并表示課程有賴于導師的跟蹤式指導和學生的長期努力,最終才實現了科研論文、競賽獲獎和企業合作項目等多方面的成果轉化。

53f1ff3cf799e230798e435e2dae5dec.png

天津大學米曉燕老師作主題報告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鄭曉偉老師分享了“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城鄉規劃專業數字化教學實踐探索”。鄭老師提出,随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和人工智能的滲透,規劃教學需要數字化轉型。在此背景下,西建大已形成“五系列三階段”的課程體系,城鄉規劃數字化技術課程屬于其中的工程技術系列,包含三個模塊:“基本模塊”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和城鄉規劃分析方法,分為課内實驗和課外實驗兩部分,前者重基礎、強調數理統計和GIS軟件操作教學,後者重提高、鼓勵學生結合電子資源自主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模塊”呼應課内實驗,通過産業分析、雙評價、交通模拟等專題講解,引導學生将分析方法應用到各級規劃中;“拓展模塊”呼應課外實驗,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項目、設計競賽、科研訓練,提升新技術應用能力。鄭老師表示,未來希望針對西部生态環境脆弱和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探索地方性的分析技術方法體系,并計劃加強技術方法與應用場景的銜接,鼓勵學生參與城市體檢等高數據要求的實踐項目。

4e668f03f06575d29665155fe26dba99.png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鄭曉偉老師作主題報告

重慶大學何寶傑老師帶來了“城市設計技術體系多模塊教學改革”主題分享。何老師指出,在氣候變化、雙碳戰略、人工智能等背景下,城市設計需吸納新技術、形成新體系,重慶大學城市設計教學團隊也因此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以實現多維度、多尺度、多體系的轉變。改革方案倡導本碩融通的多模塊培養計劃,在不改變主幹課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模塊,低年級階段在理論課基礎上加入社會調查、大學生創新活動等,高年級階段加入生态保護、遺産保護等拓展性課題,技術内容以影像分析、氣候适應、生成式設計等模塊形式貫穿二至五年級的設計課,接續傳遞。此外,何老師還重點圍繞“基于山城特色的氣候适應性本碩設計教學”,解讀了融通改革的實施方式,包括氣候适應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内容組織、國際交流合作、技術工具應用,并詳細展示了設計課、大創實踐、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等的思路與成效,體現了團隊對于城市設計教學改革的創新性思考。

4f0f5890b9e5b93ba0768535de540087.png

重慶大學何寶傑老師作主題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趙渺希老師分享了“從特色堅守到跨界拓展:工科院校規劃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趙老師先用兩個畢業設計案例展示了設計特色與專業拓展成果:一個是東京駐地市場更新規劃,體現了工科院校在城市更新中對物質空間形态的關注;另一個是廣州新塘鎮城市更新項目,探讨了電商沖擊和環境污染影響下企業退出的衰退地區的更新策略,通過将物質空間與企業數據結合,給出“拆改留”實施建議。後半部分趙老師介紹了對學制調整的思考,從市場需求和專業學制發展的背景切入,提出四年制和雙學士的兩種探索方向:對于前者,秉承減短學制、堅守特色的改革原則和保留核心設計課程、減并非核心課程的改革思路;對于後者,課程設置上體現寬口徑,在規劃傳統課程基礎上加入數學基礎、大數據技術和學科融合模塊,旨在培養具跨界能力的規劃人才,為其職業生涯提供更多可能性,以适應行業變化和時代新要求。

626176536e12e3e49f9956544a7aef2f.png

華南理工大學趙渺希老師作主題報告

哈爾濱工業大學于婷婷老師分享了團隊在城市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創新上的探索。于老師指出,大國發展、規劃先行,需要技術賦能規劃設計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響應“二十大”數字城鄉融合發展理念、面向國家科教人才重大需求,哈工大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賦能的規劃課程改革,以解決規劃教育更新滞後、教學模式固化、課程脫離實踐的問題。在教學改革思路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精神,以開放心态擁抱學科交叉,融入多模态數據和AI技術輔助科學探索城市,并引導學生針對城鄉規劃熱點問題開展原創性探索;課程改革舉措上,整合規劃設計課程并植入多元技術模塊,例如通過融入航拍影像、生成式AI、虛拟仿真、GIS等技術,提升低年級本科生的空間感知、模拟與認知能力,和高年級本科生的空間計算、建構與評估能力。最後,于老師以學生競賽作品“為AI發電”作為結尾,案例探讨了新技術在城市更新和設計中的應用,強調了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體現了“技術冰冷,但人心溫暖”的價值導向。

107759550dbffa4e7990fb79de8df519.png

哈爾濱工業大學于婷婷老師作主題報告

東南大學殷銘老師介紹了團隊關于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的技術探索。殷老師首先回顧了東南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技術課程體系的演進,指出技術課程數量和規模逐年上升,已成為城市規劃專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後,殷老師解讀了學制改革背景下GIS類、大數據類等狹義技術類課程和田野調查等廣義技術課程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之後,殷老師按教學次序對繪圖類、田野調查類、數據分析類、空間分析類、人工智能類課程教學内容及方法進行了逐一展示,并且分享了在技術課與設計課的整合上采用的“課堂教學+設計課随堂教學”模式,通過為學生列出技術清單并輔以模塊課件,讓學生們在設計中自主運用相應技術。最後,殷老師提出技術課程梳理不足相互重疊、前置課程教學内容界線不清、新時代技術與設計課程由兩類師資承擔的前提下如何整合等痛點問題,并呼籲老師們對此展開探讨,以應對數智技術重塑傳統學科所帶來的挑戰。

b32fc147229edfb3db177b3a90b187d7.png

東南大學殷銘老師作主題報告


虛拟教研室2024年度工作進展報告

虛拟教研室帶頭人、beat365龍瀛老師介紹了虛拟教研室2024年的工作進展。在進展概況方面,教研室線上會議和知識圖譜等方面的活躍度保持在全國前50名;各成員單位在教學科研方面成果顯著,教研室内教師共榮獲國家級、省級教學能力競賽獎5項,教學成果獎6項,新編教材、專著6本,指導學生獲獎12項;此外,教研室堅持舉辦線上月度交流會,圍繞沿邊特色研究與教學、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探索、研究生能力培養經驗、規劃技術方法教學設計等主題開展研讨,形成了活躍的學術交流氛圍。

在重點工作進展部分,龍老師首先展示了本年度共建成果之一的“規劃設計課程與新技術結合的框架”,初期由團隊對多方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後續有6所成員單位老師對框架雛形貢獻了改進建議,經過多輪疊代後形成現有版本。報告中,龍老師按照設計課教學各環節順序,詳細闡述了理論學習、調研體檢、統計分析、前策劃、方案生成、後評估等場景下能夠融入的典型新技術方法及相關軟件和平台,并分享了團隊在這些方面的探索經驗。

最後,龍老師還重點介紹了在AI賦能課程建設與改革方面的嘗試。龍老師所主講的《新城市科學》課入選清華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試點項目,成為首批8門試點的課程之一,研發過程中團隊與“智譜清言”唐傑老師團隊合作,開發了支持學生個性化問答學習的AI助教系統。在今年的2.0版本中,團隊還基于35萬個優質案例圖片訓練了專業文生圖模型,并且融合了提示詞改寫模型,實現專業名詞的轉譯與精準識别,此外還額外輸入了領域教材與經典書籍,讓AI助教向學科垂直大模型發展。同時,團隊還與學堂在線合作,建立包含智能學伴、備課助手、智能批改、知識圖譜等多功能的AI工作台,并且探索了以數字人方式建立可視化多模态知識庫,用于更新慕課和智能回答,打造智慧教學新模式。

bac534127cdae27d6507c82e3cd8dbdc.png

虛拟教研室帶頭人龍瀛老師介紹教研室年度工作進展

成員單位報告

深圳大學甘欣悅老師介紹了“面向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專業的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探索”。不同于其他老師介紹中為設計課進行技術賦能,甘老師在課程中需要反向知識輸出,向技術專業學生傳授城市設計理論并培養其對空間的認知。課程設置包括基礎理論講授、價值認知培養和設計融入技術探索三個模塊,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體驗出發,建立對城市空間形态、公共空間等專業概念的理解。教學過程中結合大數據分析與實地調研,學生不僅掌握了城市設計原理,還能運用專業技術開展深入的城市空間研究,多名學生的課程作業在後續競賽和學術實踐中取得優異成果。甘老師表示,未來課程将進一步探索地理信息與城市規劃專業的交叉融合教學模式。

99764edb5ea651ef9dcff4b96759fe21.png

深圳大學甘欣悅老師作主題報告

昆明理工大學鄭溪老師基于"數·據·圖的融合實踐",分享了規劃教學培養改革方面的探索。立足建築類院校特點,針對低年級學生重視圖面效果而忽視數據支撐的現狀,提出了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漸進式教學改革方案。在三年級村莊規劃課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數據庫并基于數據完成設計;在四年級總規課程中,要求學生提交現狀圖和規劃圖的數據庫,實現從CAD為主向GIS為主的轉變。課程改革配套編寫了基于雲南省數據的教材,并通過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的聯動,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鄭老師建議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數據認知培養,并期待開展跨校教學協作。

c283202d0e38ee241f3a7da7d26f61f1.png

昆明理工大學鄭溪老師作主題報告

廣西大學李欣老師展示了建築學專業城市設計教育中融入數字技術的探索。針對存量時代的城市更新需求,李老師團隊在課程中融入人居環境、環境心理行為學等理論,通過空間句法分析、POI數據分析、社交媒體評價等多元數據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課程設置從校園空間研究起步,引導學生運用數字技術開展空間認知和設計實踐,并通過菜市場等日常活動空間的研究,幫助學生掌握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教學實踐顯示,數據支撐的設計思維對傳統建築學教育形成了積極影響,也獲得了學校的關注和支持。

a674b40611f8b56bab001bf9f29b55f0.png

廣西大學李欣老師作主題報告

吉林建築大學呂靜老師分享了信息技術與科學的教學的現狀反思與創新實踐。基于"先學後思"理念,團隊構建了從大一到大五的漸進式培養模式,在規劃師實務、城鄉空間技術分析等課程中系統性植入數據思維。通過理論課程、設計實踐和競賽項目培養學生數據應用能力,并針對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強化調研數據分析訓練。教學團隊還利用松花江流域生态研究等區域項目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數據方法研究區域生态和城市問題。在科教融合方面,團隊注重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參與研究項目,培養創新思維。教改成果顯著,既提升了教學質量,又服務了地方發展需求。此外團隊近期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為寒地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b571fd5c2755d49533417f9bf7c7dbf9.png

吉林建築大學呂靜老師作主題報告

内蒙古工業大學張立恒老師圍繞專業創新設計競賽教學過程,分享了"四步五階"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研究性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從現象向科學問題轉化,實現從單一流程向邏輯思維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團隊圍繞虛實空間交互、空間情緒等前沿議題,結合内蒙古草原牧區特征,通過網絡語義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方法開展研究設計。針對課時壓縮的挑戰,通過競賽實踐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引導其從現象向科學問題轉化。教學改革注重科教融合與産教融合,既服務科研項目又對接地方需求,為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提供了有益經驗。

6e6b7a5afd605f805d710e518bd1bb02.png

内蒙古工業大學張立恒老師作主題報告

廈門大學李淵老師探讨了元宇宙技術在建築類學科教學創新中的應用前景。面對建築類專業招生和就業競争力下降的挑戰,提出利用元宇宙技術重構教學模式和學科特色。團隊開發了虛拟教學空間、互動課件和數字展廳等創新形式,通過空間化呈現教學資源、案例庫和學生作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将虛拟仿真、AI教師和數字孿生等技術融入課程體系,實現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學生多元評價。李老師認為,元宇宙技術不僅能提升教學效果,還可拓展建築類人才在遊戲和虛拟空間領域的就業空間,為學科發展注入新動力。

f5dd5233553207d2effc4b3b852d41ab.png

廈門大學李淵老師作主題報告

沈陽建築大學路旭老師介紹了AI技術在城市建設史課程中的創新應用。依托學校在遼沈地區曆史建築保護的傳統優勢,團隊與學堂在線合作開發AI課程和數字教材,通過知識圖譜、數字人答疑等方式重構教學模式。在實踐層面,參與五校聯合的數字遺産保護工作坊,開展曆史建築測繪和調研,探索将數字技術應用于遺産保護教學。路老師認為,随着虛拟空間成為建築學科新的發展方向,數字遺産保護有望發展成獨立專業方向,為學生開拓文旅等就業領域。團隊将繼續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教學的深度融合。

fe38930fa4149bb863e38e8652f7bcae.png

沈陽建築大學路旭老師作主題報告

東北大學季憲老師分享了以新技術為媒介的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探索。針對課程中理性思維不足、課程體系重複、主題落地困難、人才培養與時代需求脫節等四大困境,團隊提出以科研創新引導教學改革。通過将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結合,在物質系統完善、生态系統穩定、人文關懷等方面引入跨學科新技術方法。學生作品聚焦碳中和、健康環境、曆史記憶等前沿議題,運用微氣候模拟、遺傳算法等技術開展設計實踐。團隊通過大創項目、導師工作室等方式培養學生跨學科技術能力,實現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為城市設計教育注入新活力。

fbfbb861d453f378416b222e0ac562a7.png

東北大學季憲老師作主題報告

西藏大學曉紅老師分析了民族地區城鄉規劃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針對人才"進口難、出口難"的困境,該校積極探索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面對生源質量參差、計算機基礎薄弱等問題,團隊通過産教融合、數字化轉型等方式推進教學改革,引導學生運用數據分析方法開展城市研究。在實踐層面,帶領學生參與傳統村落調研、城市體檢等項目,培養跨文化溝通和技術應用能力。目前正在探索與生态學、地理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期待通過學科交叉培養更适應地方發展需求的規劃人才。

67a1d4dc39107fe02f566fc777fd3142.png

西藏大學曉紅老師作主題報告

西南民族大學王長柳老師分享了将智能生成技術應用于居住區設計課程的嘗試。面對民族地區學生基礎參差、就業壓力大、課時壓縮等挑戰,團隊以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減輕工作量為目标,探索AI輔助教學新模式。在具體教學中,采取學生自主選址、小組協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GIS、氣候分析、參數化設計等多種工具開展實踐。學生從場地選擇、方案生成到景觀設計等環節,綜合運用AI工具提升設計效率,實現從手繪到全程電子化的轉變。實踐表明,AI技術能有效減輕學生負擔,提供更多方案探索空間,但在科學性、合理性和地方文化表達等方面仍需教師引導學院還探索将AI賦能擴展到專業建設層面,構建知識圖譜,開發智能教學平台,推動民族地區規劃教育創新發展。 

8ad835265da6fee0acd0724e4e0cd4d4.png

西南民族大學王長柳老師作主題報告

最後,beat365黨安榮老師對本次年會進行了總結,提出了"融合、創維、賦能"三個關鍵詞。在"融合"方面,強調規劃與技術方法的雙向融合、多種技術方法的融合、以及數據-技術-制圖的融合;在"創維"方面,需要從教學體系的縱向、橫向和專題三個維度拓展教學空間,應對課時壓縮和新時代挑戰;在"賦能"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應用提升教學質量、促進科研實踐、加強社會服務。黨老師指出,各高校應立足地方特色,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教學創新,既要借鑒其他學校經驗,又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發展路徑。最後,黨老師表示,本次研讨會彙集全國各地高校教師分享經驗,展現了城鄉規劃教育改革中新技術應用的蓬勃活力,為推動規劃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技術應用探索平台。

090b4902f0eeddbb2956bb5aeafecea8.png

beat365黨安榮老師作會議總結

09cd1b42c715849ab3c10c2c02a87ee4.png

與會嘉賓在中場休息時參觀beat365

“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築與壁畫數字藝術展”

2f977f6878fc29c4d966ca51dbe6618e.png

嘉賓會後于beat365二校門前合影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