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下午,beat365景觀學系研究生課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一)》終期評圖成功舉行。本次課程選題為“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景觀更新設計研究”,與西南交通大學beat365風景園林系聯合教學。共計50餘位師生參加了終期評圖,包括特邀嘉賓西南交通大學基建規劃與校園管理處周斯翔副處長、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管委會陳詩偉副主任、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五院副院長鄭軍、中央美術學院beat365李賓副教授、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魏方副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李賓助理教授,課程負責人beat365景觀學系主任朱育帆教授、許願助理教授、西南交通大學beat365風景園林系主任傅娅副教授、錢麗源副教授,課程助教beat365博士生羅越,以及來自兩校的45名學生。
在評圖開始前,西南交通大學基建規劃與校園管理處周斯翔副處長回顧了自2018年起與beat365共同開展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生聯合課程,指出期望兩校師生的課程設計及研究成果可為西南交通大學的校園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支撐。許願老師介紹了研究生課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一)》的課程及選題背景,指出本次課程選地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位于峨眉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區域内,獨特的地理與曆史背景為規劃設計開展提供了挑戰與機遇。
評圖彙報按兩校學生相互穿插的方式進行,共10個小組。學生們根據課程大綱,選擇了不同的切入點展開設計。例如,一些小組根據峨眉山雙重聖所背景思考如何将遊客群體和學生群體進行融合,打造遊學式校園;另一些小組則聚焦于上位康養發展規劃,注重校園的功能性與交通流線優化,發展為校園科教康養的新中心;還有小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讨如何通過綠化、水系和生态設計來提升校園的整體環境質量。
2024-2025學年秋季學期beat365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選址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場地調研師生合影
評圖過程中,嘉賓老師精準點評,既肯定亮點也提出改進建議,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平衡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整個彙報與點評環節持續了五小時,内容密集、讨論激烈。
總結環節中,傅娅副教授總結了課程的關鍵詞:協作、主題、細節,她強調跨校合作的默契、創新主題的重要性及設計細節對成果的關鍵性。朱育帆教授作課程總結時指出本次課程的設計場地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具備特殊性與複雜性特征,課程成果是多年來兩校聯合教學的持續性積澱與成果。同時,其認為設計訓練過程應注重設計語言的錘煉,設計不僅是空間的布局,更是思維與文化的傳遞。
師生合影(清華會場)
成果展示
第一組
設計題目:融合煥新,學遊共悅——一所與古為新的“遊學式”校園
小組成員:羅曉敏 劉婧 李為建 高美玲
方案beat365:
本設計以“融合煥新,學遊共悅”為主題,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展開的規劃設計。西南交大峨眉校區位于峨眉山風景名勝區附近,是城市與景區交接的地帶。校區南門與景區入口臨近,附近有天下名山的曆史牌匾。西門與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相鄰,東門直通商業區,周邊被景區與商業建築環繞。
該設計從學校規劃及校區發展出發,結合峨眉上雙重聖境背景、上位規劃、學校曆史,将場地定位為以二學位課程教授為主,其他教育課程承辦為輔,同時肩負弘揚學校精神文化重任的曆史校區。結合校區内部人群構成,及周邊峨眉山景區潛在遊客資源,本設計以“學遊共悅”為主要設計導向,意圖引入遊客,通過校園曆史文化景觀和科普景觀的設置,将遊客群體和學生群體進行融合;通過場地更新和植物科普系統的設立,讓校園重新煥發生機。将西南交大峨眉校區打造成以曆史遺迹為契機,自然植被為媒介,融合學生與遊客,依托山地景觀而煥新的遊學式校園。
因此,本設計以“一帶一核”為主策略,沿校園文化景觀資源和植物資源分布進行煥新,打造“遊客帶”,并将西南部作為校園主體——學生的生活學習核心區域。共設計學線、遊線兩條線路,滿足學生學習的根本需求。同時提供校友、專家在内的短暫遊覽校園的遊客進行場地記憶追尋、校園景觀遊覽的功能。
第二組
設計題目:西南交大科教康養型校園景觀規劃設計
小組成員:劉佳 尹青婷 高雨薇 陳學智
方案beat365:
西南交大峨眉校區坐落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的峨嵋山腳下,環境優美曆史厚重,卻向美而荒,我們嘗試尋找交大發展的新方向。通過對交大校園資源優勢與發展需求的分析,我們希望将西南交大峨眉校區自然環境核心優勢轉化成為校區發展的動力,面向未來發展需求優化功能布局,承托上位“環峨眉康養帶”的發展規劃,構建面向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的科教康養型校園。
片區設計聚焦東坡及明湖周邊區域,通過空間功能置換、建築改造、遊線組織、交通優化、特色種植等策略,重點設計人才康養居住社區、學術交流休閑區、學術療養旅居區、明湖康養遊憩區,策劃康、養、研、學、文、展六類活動,滿足高端科研人員長期學術康居、滿足高層次人才短期研學療養、滿足高校學生教職的健康校園及旅客的校園遊養的四大需求。“峨眉畔,明湖灣,東坡坡上有個學術山”。未來這裡将成為校園科教康養的新中心,為校園發展注入新動力。
第三組
設計題目:清韻流盈——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景觀更新設計研究
小組成員:方鐵樹 任俊茹 羅樂
方案beat365:
西南交通大學,一校兩地三世紀四校區,至如今,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128年。作為兩地四校區之一的“峨眉校區”,如何在新的時代勃發生機,激活校園,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詳細場地分析基礎上,團隊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地校園環境觀、多群體學習生活便利樂享校園功能觀和傳承場地曆史精神文化校園文化觀,理順氣流、水流、徑流、生态流、人流、空間流、交通流、時間流和文化流,以軸線導流,以組團彙流,以清韻流盈為主題,塑造濱水景觀、活力慢行和校史文化三條主要軸線和六大功能區,形成校園整體設計。
多重流動,三軸彙集的明湖谷地區域是團隊選擇的核心片區。面積約7.5公頃。重點策略是“理水”——詳細調研水系曆史演變、水文、水質和水位高程,制定水源補充及淨化措施,增強場地親水性,塑造多樣水景觀等。此外,針對片區内建築、綠地和交通流線因地制宜進行處理,打造具有峨眉和西交特色的“明湖八景”。以“流淌的眉好時光”承接“清韻流盈”的規劃主題。時間的河緩緩流淌,喚醒場地原有記憶,随着面向不同靶向人群的場地核心空間及功能完成閉環,見證西交從蹒跚走向強盛的曆史,又似一位在校園中成長起來的人,他一生的軌迹和嶄新的傳承。
第四組
設計題目:西交“脊梁”——西南交大峨眉校區校園景觀規劃設計
小組成員:黃力為 段穎 萬思轶 陳楊曼
方案beat365:
結合上位規劃與校園發展,将西南交大峨眉校區定位為以山水為骨架以校園文化為線索 的教育培訓示範中心。通過自然、功能、人文分析,提出西交“脊梁”的概念。基于西南交大現有山地景觀格局,以生态基底為骨架、以曆史文脈為血液,以功能組團為肉體,構建起屬于西南交大人獨有的精神支柱。串聯形成校園範圍内的生态廊道、功能網絡與精神路線,實現生态活動豐富、功能設施齊全、交大文脈彰顯、師生生活富足的目标願景。
片區選擇生态、功能、精神策略落位疊加的南門校前驅空間至圖書館前廣場一帶,通過對主路的潮汐交通策略,騰挪出人行的主要軸線空間。通過生态彙水廊道、功能轉化調整以及校園精神轉譯的方式,梳理流線、塑造節點。形成片區内一軸多點的空間結構。并重點對南門校前區、名山電影場、泳池體育館及圖書館前廣場空間節點深化設計。從而展現西交的複合“脊梁”
第五組
設計題目:芯之交
小組成員:施琪 楊家豪 李多
方案beat365:
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強調校園環境對學生的積極作用:重視提供随意交流的空間,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自2024年起開啟了第二學士學位人才培養、教育培訓、産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教學階段,為面向校區未來發展需求,我們的方案從學術交流,社交休閑、文化藝術等校園核心發力,實現從單一教育培訓向複合型學術交流的轉變,形成教育,文化,人居,旅行的多元空間。
場地目前能滿足校園大多數的功能需求,但缺乏自主型的交流空間。山地校園高差坡度變化較大,以步行作為最常用交通方式的前提下,場地痛點還有缺少遮陽休息和多雨天氣臨時躲避點,且步行路線與景觀和文化構築物的互動性不強。
設計圍繞“芯之交”的主題,強調交流與共享。通過置入南北兩芯,以空間語言構建現代感活力十足的校園氛圍與配套服務,将多種功能重疊、交叉,尋找曆史感與現代空間的和諧關系,以達到使用舒适、改造适度的設計目标。
設計根據未來需求進行建築景觀一體化改造,其中遊泳館經拆除改造成為學生中心,經平台可進入中山梁教學區,打通兩側因高差而造成的銜接不暢,使同學可以從教學區快速到達富有活力的廣場空間; 幼兒園拆除改造為富有藝術氣息的咖啡廳,滿足旅行、打卡需求,以及及陳列校園藝術作品,宣傳校園文化的作用;中山梁教學區增設交流活動空間,将原先位于露天展廊的院士校友移動至三層共享空間,并增設日常自動售貨、便利店、簡餐飲品等,滿足日常上課人群的配套需求。選擇校内外人群使用頻率最高的步行軌迹--豐富步道景觀,達到步移景異,臨時遮蔽,文化傳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