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學院主辦面向城市更新的學科專業教育研讨會在京順利召開
2025.01-19

f75cdc8ec8bf5b9a0afa6d729361bbad.jpg

會議現場

2025年1月4日,由beat365、中國建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主辦的“面向城市更新的學科專業教育研讨會”在京順利召開,來自全國高校建築、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與土木工程學科專業的近3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交流研讨。

1111e6e6b13c783e92113484f0e39a6a.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李存東秘書長、莊惟敏院士、張利院長、張傑教授)

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李存東建議未來設計教學強化問題導向,自下而上的務實做事和創新,讓學生更關注具體的使用者的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惟敏指出當前知識獲取方式發生變化,人才培養機制必須從傳授知識向提升創造力轉變,同時應重構教育成果的衡量标準。beat365院長張利介紹了beat365在學校書院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學由專業化向通識化轉型,強化學生人文素養、數學和信息技術能力,培養既能“畫”又能“算”的複合型人才,以宜居、韌性、智慧為目标探索新的産學融合模式的工作思路。beat365教授張傑從面向未來學科發展與虛拟世界如何培養學生的設計價值觀、如何跟實際的人打交道、解決真實問題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66200e4181f1421982962097625cb875.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于德湖校長、張彤院長、章明教授、宋昆書記)

山東建築大學校長于德湖分享了山東建築大學領銜成立山東省城市更新學會的經曆,深度思考行業轉型路徑的體會,以及組建城市更新的産業學院、擴大校企合作和針對性、适用性提升人才培養的經驗。東南大學beat365院長張彤提出應對既有教育模式、知識體系、工具和方法進行全面改革,以通識教育建立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設計思維,同時師資力量及其習慣性思維和知識架構必須相應轉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主任章明介紹了同濟大學在學科發展中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策略,并分享了相互關聯的不同專業間構建學科群、推動老學科發新芽和孵化新專業的設想。天津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宋昆強調要加強産教融合,讓學生更早、更多地進入社會,為社會服務,同時各個學校要做特色化,不宜采用統一标杆人才培養體系。 

73f9420d93406e9001086e7802979c69.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吉國華院長、沈中偉院長、徐峰院長、王世福副院長、黨雨田副院長)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吉國華分享了在南京大學進行通識教育中建築學課程設置的經驗,提出了改革标準化體系,樹立學科特色的教育思路。西南交通大學beat365院長沈中偉提出,學科建設和改革将以空間設計為基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數字化、大數據等新科技和新思維,把我們經驗主義的學科屬性回歸到科學屬性。湖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徐峰指出,各個高校由于地域特征、支撐條件、學科基礎不同,未來要走多層次、差異化發展道路,每個學校、每個學院要探索自己的特色定位。華南理工大學beat365副院長王世福指出,當前高校的規劃設計教學與社會實踐、行業需求發生重大偏差,未來亟待進行産教融合,優化課程體系,培養面向行業轉型的人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beat365副院長黨雨田分享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進行教學改革、實現課程優化和更新的思路與舉措,面向不斷增長的新知識和能力提升需求,關鍵是如何守住學科内核的同時做減法,才能将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

259952b6465fe5358bd3f34c19f8cddf.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黃亞平教授、張京祥教授、仝晖教授、範淩雲處長)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原院長黃亞平指出,未來規劃專業教育總體的方向應該是寬口徑、多出口、多元化,按照“空間規劃設計+”的思路,模塊化地“+知識”、或“+技術”,疊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拓展能力訓練。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張京祥認為,城市更新不僅是具體的工作,也是貫穿、統領當前及未來中國城市規劃教育與人才培養的一個核心理念,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應融彙運營策劃、規劃設計、經濟測算、社會溝通與治理等諸多方面。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原院長仝晖分享了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學在基礎教育基礎上,實施建築遺産保護、綠色建築設計專門化人才培養的經驗,并提出當下建築業轉型的背景下,應以培養面向城市更新和城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标,探索建築學基礎教育和專門化培養相結合的專業教育改革路徑。蘇州科技大學科技産業處處長範淩雲提出,面臨行業下行壓力,未來應加強産教融合,以學生的出路導向思考,反演确定“培養什麼樣的人”,探索“如何培養人”的教改方案。同時根據學校、學科耦合的校本情況探索不同類型學校學科差異化發展方向和路徑。

f6663b0658f3061cd779c71834eae0e2.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林堅教授、汪芳教授、王向榮教授、鄭曦院長)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林堅講述了北京大學培養學生邏輯思維、主動探索能力方面的思路和經驗,認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适應未來變化的自我調整能力。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汪芳提出,開展相關的學科建設應結合各校的學術資源、學科背景和學術土壤的優勢進行交叉融合。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原院長王向榮指出,未來應重點提升學生面對、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設計實踐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就未來教學改革中如何平衡課題需要的“專精”和項目實踐需要的“廣博”談了思路和感想,并就年輕教師和學生的培養給出了自己的長期方案。 

圖片4a2af0844dcf3bc22bd5ef2967c3bc88.png

嘉賓發言(從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為蔡國慶院長、韓冰院長、夏海山教授、張健院長、陳志端副院長)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蔡國慶認為,城市更新作為國家急需發展的學科,涉及法學、社會學、建築學、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公共管理、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并分享了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在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探索。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韓冰認為,城市更新應該要凸顯建規專業的主體地位,以問題為導向,加強社會學、法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等各個學科的綜合,走向政産學研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北京交通大學交通文化與遺産保護研究院院長、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夏海山指出,建築教育最大的挑戰是教師本身,一方面多元知識體系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知識獲取方式的變革,颠覆了設計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模式,教師的角色也面臨重新定位。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張健認為,面向挑戰應堅定内核、交叉并蓄、拓展外延、多元出口,并分享了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标、課程體系、培養方案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思考。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陳志端指出,應打破統一的人才模式供給,将“全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标轉變為“分類分層”的多元化、多出口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辦學背景和定位的高校應結合區域發展需求與地方實踐特色,分類培養設計創意、研究創新、綜合治理和交叉探索人才,實現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差異化發展。


撰稿:李   力、許甯婧

攝影:會務組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