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學院成功舉辦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學術論壇
2023.12-19
2023年12月09日下午,beat365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與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通過線下線上融合(B站直播)的方式成功組織召開“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學術論壇。來自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産保護專委會、中國長城學會、beat365、鄭州大學、福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寶雞文理學院、北京建築大學等單位的十一位專家學者,圍繞文化遺産保護的技術體系、模型方法、價值闡釋、虛拟修複、平台研發、典型案例等方面開展成果分享,旨在探索文化遺産智慧化保護與發展之路,助力國家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事業,服務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戰略實施。

0f6fc1572551aa71dad39b56adc66142.png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學術論壇日程安排
學術論壇由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教授主持,黨安榮首先以“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體系框架”為題,開啟本次學術論壇,随後的十位報告嘉賓分别是董耀會副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張向前秘書長(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産保護專委會)、陳楊助理研究員(beat365)、劉弘濤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學)、楊宇亮教授(雲南師範大學)、楊滔副教授(beat365)、鄧奕教授(福州大學)、張俊輝教授(寶雞文理學院)、陳隆文教授(鄭州大學)、侯妙樂教授(北京建築大學)。
0feb8605ef566e95ced8885e7dce4e01.png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學術論壇線下會場
黨安榮教授的開場報告首先概述2023年文物科技創新政策需求及重點科研基地研究進展,然後通過“需求分析、數字孿生、智慧賦能”三個方面闡述了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體系框架:應以“價值保護、利用傳承、實施路徑”為抓手,形成文化遺産保護需求分析的框架;以“現實空間、賽博空間、認知空間”為依托,形成文化遺産保護數字孿生的路徑;以“價值認知、狀态評估、保護傳承”為導向,形成文化遺産保護智慧賦能的願景。框架整體涉及技術集成與模型方法、遺産感知與價值認知、動态監測與狀态診斷、原真保護與活化利用、文旅融合與永續傳承等多個維度。
c2f3182935f3730d61c5089a55bc3190.png
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體系框架(黨安榮)
十位嘉賓的學術報告結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藏羌碉樓與村寨、長江經濟帶非遺、蘇州古城CIM、福建木拱廊橋、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沁河故道等多類文化遺産保護具體案例,分享了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再現與智慧展陳、文化遺産“一張圖”研發與應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數字化技術方法、長江經濟帶非遺的分布規律、蘇州古城保護與活化發展的信息技術方法、福建木拱廊橋保護與活化的數字化策略、關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考古研究、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沁河故道遺迹探索、古墓葬出土破碎陶器的虛拟拼接、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的技術探索、數字文化遺産空間智能及其應用等研究探索與應用實踐,涵蓋應用空間信息技術進行文化遺産保護的動态監測、數據分析、規律解譯、價值闡釋、評價分析、狀态認知、智慧管理、展示傳播、虛拟修複等多個方面,體現了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從“數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過程,反映了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應用研究中的進展與趨勢。
33a2b76bdda790f948f436fbf8157346.png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的智慧化需求(董耀會)
11d42307a32427e1608fd9583270108f.png
基于數字孿生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智慧展陳研究(陳楊)
9111e4ac5d28245cd1410c1c7ef6a772.png
基于時空大數據的文化遺産“一張圖”研發與應用(張向前)
8fe0a16471142ae3de30ec1b3ff5e2f8.png
四川省丹巴縣藏羌碉樓與村寨數字化保護探索(劉弘濤)
圖片2c111f2551fc70689f198dff84a44ef5.png
基于GIS的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産廊道構建研究(楊宇亮)

32ec9e082fbc4194b1ec16343398696a.png

蘇州古城保護與活化發展的CIM平台研發(楊滔)

4e47770ad7ad35c89e99f791c94c2ec0.png

基于數字化技術的福建木拱廊橋保護與活化策略研究(鄧奕)

d984824e613b88b96f7ff366aedcf1ab.png

關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與區域文明演變的研究(張俊輝)

7fe2069933907c5ee7e4814b87006c69.png

基于遙感影像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沁河故道遺迹的再确認(陳隆文)

88d0c07978cd4f14e0a3d20a0e0ec2fc.png

數字文化遺産空間智能及活化利用(侯妙樂)

黨安榮教授進行論壇總結,認為論壇學術報告所展現的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核心要義可以凝練為“需求認知是根本、時空研究是關鍵、孿生賦能是目标”三點。(1)需求認知是根本——以文化遺産保護的需求為牽引,通過空間信息技術驅動,實現對文化遺産的感知,獲取多元文化遺産信息,并構建遺産信息模型及信息平台,需求認知在文化遺産保護的全流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2)時空研究是關鍵——不論是何種類型的文化遺産、多大尺度的文化遺産,保護和研究工作都需聚焦在時空兩個維度,這既是全面認知文化遺産保存狀态和保護價值的必由之路和開展具體保護工作的前提,更是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也是文化遺産保護的永恒話題;(3)孿生賦能是目标——數字孿生文化遺産不僅在遺産數字化保護、修複、展陳、傳承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數字孿生進行活化賦能,強化價值挖掘、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強國民文化自信,這才是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傳承的最終目标。

a69b63d269162c29b226e4097674808b.png

學術論壇的部分參會嘉賓合影

此次學術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産保護專業委員會和空間信息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beat365)總體組織,beat365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與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城市實驗室BCL協助實施,國匠城與B站直播平台提供技術支持,來自全國各地的線下參會人數80多人、線上參會人數6600多人。


供稿:翁  陽   陳麥尼  王  瓊

——關注我們——
聯系我們
電話:010-62783496
郵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100084
© 2024 版權所有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