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建築學專業研究生設計專題(一)終期評圖在beat365舉行。本學期,建築學專業開設了各具特色的4個設計選題,涵蓋城市更新、遺産保護、智慧設計、文化創意等方向,選題突出前沿性、開放性和研究性,并在學科交叉探索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在教師們的悉心指導下,學生們經過16周的深入研究與設計,完成了高質量的作品,得到校内外評圖嘉賓的一緻認可。課題1:城市微更新——北京老舊社區居住環境改造設計研究“城市微更新”面向我國城市品質提升的重大戰略問題,以北京為例,與街道政府和社區居民積極互動,已持續開設十餘年,強調從真實的生活需求入手,對建成環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更新設計方案。本學期,課程以海澱區清河街道為研究對象,邀請社會學、城鄉規劃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專家介紹相關前沿技術和研究方法,助力同學們将新技術、新工具的應用與建築設計結合起來,建構科學性的設計思維。學生們經過廣泛的社會調查,了解到居民生活的真實需求,并聚焦基于适老化視角的社區服務設施、兒童友好通學路徑、校園和社區畸零空間再利用、城中村漸進式更新和“筒子樓”危舊住宅再生等典型問題,構建了包容性的設計視角,并實踐了公衆參與和互動式的設計方法。為兒童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快樂的環境,關系着他們的成長發展和美好未來。本設計以清河街道清華附小兒童上下學的必經之路——朱房路為設計對象,經過對兒童通學行為的深入調研和分析,設計以兒童的視高和視野為标準,對學校門口、路口拐角、街道空間、口袋公園、社區中心等節點進行适兒化改造設計。具體設計内容包括:在街道上增設彩色通學步道,步道沿線采用彩色斑馬線,提高兒童通學安全;在學校門口規劃家長等候區,方便家長接送孩子;在路口拐角處設置卡通指路标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兒童正确識别方向;在口袋公園設計遊玩設施,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置兒童活動場地,給兒童提供安全健康和寓教于樂的玩耍空間。優秀作業2:包容性視角下城中村更新的漸進式策略研究——以清河三街為例清河三街城中村是一片被現代住區包圍的獨特聚居地帶,盡管這裡為新市民提供了經濟實惠的居住選擇,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停車難以及生活配套設施匮乏等問題,亟待得到關注和解決。基于此,設計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以包容性的視角,了解原住民、新市民、商戶和周邊居民等不同群體的更新訴求;其次,提出激活存量資源、發揮公共服務輻射作用、置入标準模塊、強化文化符号的漸進式更新策略;最後,對三個國有産權屬性的節點進行了綜合改造。設計希望探尋城中村的另一種可能性,力求避免因過度拆除和重建導緻的惡性循環,為城中村注入新的生命力。福建泉州,作為海絲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便依靠便利的海運建立遠近聞名的海外交通貿易。南外宗正司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産要素,其遺址及周邊地區的有效保護是促進泉州古城可持續保護與發展的關鍵。設計要求在尊重原有古城肌理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古城曆史脈絡與資産,采用城市更新的手段,營造能夠體現城市文脈的空間,為後申遺時代南外宗正司周邊片區的發展提出社區再生、遺産保護及活态傳承的設計策略和設計方案。優秀作業1:泉州古城軸線的挖掘與複興——地塊1南外宗正司遺址公園設計立足于未來50年的時間跨度,逐步介入南外宗正司以及周邊片區的旅遊資源挖掘工作。由于場地的複雜性和時間的長周期,不斷調整面對政府、居民、考古工作人員的多主體設計設計策略,最終打造南外宗正司遺址公園和開元寺片區的世界遺産旅遊步行組團,成為泉州古城展示海絲文化的标志性項目。優秀作業2:最後一公裡的慢生活——地塊3新華路地段城市設計泉州鯉城區新華路作為主城區的車行幹道,交通問題突出;同時兩側用地見證了泉州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在當下面臨着逐步騰退、功能更新的局面。我們以新華路交通問題作為城市設計的切入點,以“最後一公裡的慢生活”的概念為基礎,提出主街+後街的城市結構,以交通的快慢分離帶動場地中慢生活的複興,梳理出體驗式旅遊的圖景。綜合處理道路斷面,增加通學節點與旅遊環線樞紐節點。并選取原中閩百彙商場、甲第門文創園、中僑藥業廠房分别分工進行建築改造與生活圖景構建。打造了道路整治與綜合城市服務一體化的更新模式。以智慧園林為題,基于設計科學的任務組織邏輯,參照行業大模型的搭建模式,訓練建築學同學的系統架構能力。課程内容包括四部分:(1)互文重啟(設計哲學)——國畫演進的景觀學啟示——從受光山水到“光編碼”繪畫體系(謝彥童、劉凱弦);(2)碳景中和(AI+雙碳背景的智能景觀設計)——由植物固碳數據驅動的生成式AI景觀設計(曾子欣、任恬葉);(3)交互療愈(智慧景觀的基礎研究),包括慢行系統療愈景觀設計(陳樹怡)、基于建築采光與居住者視野質量的智能景觀優化設計(王丹、闫霄玥)、基于AIGC的情緒療愈窗景系統設計(夏安琪、陳宗熙);(4)景行感知(群智交互的未來)——基于MR頭顯數據的造園手法實證研究與自然交互設計(王辰曦、羅書宇、黃超逸、錢昱嘉)。優秀作業1:基于MR頭顯數據的造園手法實證研究與自然交互設計将混合現實頭顯作為研究工具,賦能園林交互體驗。基于Pico 4 pro開發了一體化數據采集平台,采集了三類數據——頭部位姿、眼動、圖像/視頻。基于這些行為數據,對暢園進行個案研究,印證了彭一剛先生對暢園的諸多解讀。訓練了可以部署在頭顯終端的小型機器學習模型,通過頭顯産生的數據實時預測人是否正在“觀賞”,并應用此模型制作了交互demo。優秀作業2:由植物固碳數據驅動的生成式AI景觀設計本設計拟結合植物固碳數據探讨新的生成式AI景觀設計手段。梳理了景觀設計的機器學習邏輯,通過碳儲量數據、樹種信息、固碳目标等核心信息,結合生成式AI完成以碳計量為核心的AI景觀設計。建立了景觀植物固碳數據庫、景觀設計案例庫,梳理景觀設計AI生成邏輯中不同控制要素與生成結果的關系,通過編程工具實現AI生成景觀實現固碳目标,形成包含植物搭配的邏輯關系設計,建立從控制因素到方案生成的算法落地。課題4:Pavilion of Vienna / 維也納臨時展館設計基于清華在國際學術交流領域的不斷拓展,本課題選址北京beat365建築館南綠地,要求設計建造一個臨時展館,以展示來自維也納在建築、設計和文化藝術領域的成就和靈感。該展館為使用期6個月的臨時建築,設計不僅需要考慮其建造和拆除的便捷性、展後材料和構件的後續利用,還要兼顧整個用地範圍内的景觀設計,以及與建築館的可能聯系。設計者不單是建築師,也是策展人,需設計展覽海報以及其他推介媒介。在beat365建築館南側綠地,一座蘊含音樂韻律名為“節奏工場”的臨時展館,通過對“音樂動詞表”的解讀,揭示了音樂節奏與線性頻譜及空間動态之間的相似性。在其剖面設計中,音樂的形态與人體尺度相交融,營造了一系列既能容納音樂行為又充滿互動性的空間;而在平面設計上,五線譜似的線性帆布在遇見樹木時呈現出優美的彎曲與變形,為有序的平面帶來自然的孔洞;在細部中,那些随風舞動的白色布簾,如同樂章中忽急忽緩的節奏和維也納的韻味。優秀作業2:Wien Kaffehaus literatur Pavilion本設計以維也納古典與現代的重塑為理念,将beat365建築系館南側草坪打造成一個臨時展覽館。維也納咖啡館文學以記錄人類活動為主題,通過對生活場景的敏銳觀察,以Context, Pretext, Subtext手法描述咖啡館的文化與時代。展覽空間分為六個區域,代表維也納咖啡館文學的代表作品與作家筆記。整體展館中,窗簾成為核心要素,引導人穿越展覽流線,同時使内外界限模糊,創造颠倒的室内外空間層次。窗簾不再是擋住光線的工具,而成為包裹庭院空間的重要調節元素,将咖啡館空間的活力邊界延伸至室外庭院。在結構上,采用反梁結構與吊頂,預制地闆與回收木闆的應用減輕環境負荷并低成本建造。展館設計以“人來人往”的聚集空間為基礎,通過高密度的維也納當代家具與巧妙布局,嘗試對古典維也納咖啡館文學空間進行現代重構。